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检测试题 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检测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2、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梭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4、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当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事,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5、《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6、近期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的情景。早在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统帅,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 A.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总司令 B.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 10 -‎ ‎7、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题为“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周刊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各国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 时间 ‎ 经济要素的变动 ‎ 公共前4世纪 ‎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18世纪末 ‎ 工厂出现 ‎ ‎19世纪末 ‎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 ‎20世纪中叶 ‎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 ‎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A.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12、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 - 10 -‎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13、《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14、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15、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世界联成一体 B.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16、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国民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欧美国家的经济大危机 ‎17、观察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洋务企业逐渐转化为民族企业 ‎ B.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都是民办企业 C.民族企业在与洋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D.从地域上反映了民族企业受到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 10 -‎ ‎18、“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19、 以下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它表明“一五”时期(   ) ‎ 年份 投资额(亿元)‎ 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 大中型 小型 大中型 小型 ‎1953‎ ‎34.68‎ ‎55.76‎ ‎38.3‎ ‎61.7‎ ‎1954‎ ‎43.87‎ ‎55.20‎ ‎44.3‎ ‎55.7‎ ‎1955‎ ‎60.02‎ ‎40.34‎ ‎59.8‎ ‎40.2‎ ‎1956‎ ‎85.12‎ ‎70.16‎ ‎54.8‎ ‎45.2‎ ‎1957‎ ‎79.10‎ ‎64.22‎ ‎55.2‎ ‎44.8‎ ‎“一五”时期 ‎302.79‎ ‎285.68‎ ‎51.5‎ ‎48.5‎ 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 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 ‎20、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21、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22、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23、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 10 -‎ ‎2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25、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26、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27、英国的新贵族自然是获得爵位的人,虽然他们对于国王滥封爵位有所不满,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获得这一显荣的尊号,自然对国王也怀有感激之情,不愿意废弃国王使自己的尊号受损,使这一美好的制度消失。这从侧面主要说明(   ) A.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B.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然 C.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 D.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28、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吋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   )‎ A.明朝地方行政机构钉所发展 B.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 ‎29、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 ‎30、南宋初年士大夫袁采在《世范》中说:“世事多更变,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常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法禁虽严,多是幸免,唯天网不漏。谙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强大冲击 B.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0 -‎ ‎ 英国输出的是羊毛、锡、皮革、奶油、其他矿产品和农产品,换来的是制成品。外国商人一直操纵着英国的羊毛及毛纺织品交易,来自海外贸易的商人资本在英国中世纪经济中一直是显著的,几百年间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从16世纪中期起,由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在伊丽莎白治下授予的55项垄断特权,有21项是授给外国人或归化英国的国民。同时,英国乘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通过各种移民优惠政策,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纺织工匠大移民,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决定性地形成了品种繁多、档次提升、工艺全能这样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梅俊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 材料二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英国以及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一国在任何领域中的技术进步终究会较快地流向他国。‎ ‎——摘编自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及欧洲走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6分)‎ ‎ 3.英国及欧洲的现代化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32、下图是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趋势图。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任选四国中的一个国家,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描述其GDP年均增长率走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10分)‎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0 -‎ ‎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海权论的热忱信奉者。他认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把海军建设列为国防之首要,认为中国必须“兴船政以扩海军”,这样才能御外侮,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不仅如此,孙中山认为海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积极主张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孙中山还对太平洋和海南岛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认为一战结束后,“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至于海南岛,是南洋的门户,必须设省筑港,牢牢把握住制海权。 ‎ ‎——摘编自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简要评价。(6分)‎ - 1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B D A C C A A B D C B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D D C D A B B B B B C D A 历史参考答案:‎ ‎ 1. D 根据“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可知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传嫡不传庶,表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商纣得以继位是“据法”即依据宗法制的继承原则,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2.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A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体制,B说法符合史实,雍正帝统治时期设立军机处,D项表述正确,内阁始创于明朝,C说法错误,答案选C。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他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 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于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是决策正确的保证,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而不是监察权,故C项错误;分割相权,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 ‎ 4. 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反映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 A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罗马法有关证人出廷作证的相关内容,不体现阶级性,所以C项错误。罗马法是一种创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传统相关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契约内容,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 ‎6. C 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史实不能得出B项结论。故选C项。‎ ‎7.C 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时代》周刊对《财富》杂志预言的否定说明A项不正确。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的标志是尼克松总统访华, 排除B项。一份杂志就某一现象的评价并不代表西方各国的整体观点,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 ‎10. B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由材料可知,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认为“暴民专政”的根源在于直接民主。美国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这从某种程度上符合“暴民专政”的特点。显然,防止“暴民专政”最好的办法是“精英政治”,即美国参议员的选举形式可以对“暴民专政”进行牵制, 减少其危害。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央政府(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排除;C项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D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 13B 依据材料中的“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每致困乏”、“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百姓充给”,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注重精耕细作后,农业产量提高,百姓充给。故选B。曲辕犁是唐代时期的耕作工具,A说法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 ‎ 14. A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的信息说明徽州富商比较注重农业观念,故本题选择A项。 ‎ - 10 -‎ ‎28. C 依据题中各地的乡村集市(墟市)从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数量增加很多可知明朝中后期农村商业发展迅速,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29. D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一直是按照门第等级进行选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察举制作用的对比,只是随着政治需要,而做出的改变,不能判断具有历史进步性,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其选拔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只是后期被士族门阀所控制,故C项错误;曹氏家族取得王权后需要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D项正确。‎ ‎ 30.A 注意题干要求“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故造成材料中的现象,由此本题答案为A项;其余三项均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 二、材料题 ‎ 31.(18分)答案: 1.变化:16世纪中期以前,英国以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制成品;出口贸易被外国控制,商业资本居于显著地位。16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制造业获得显著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4分) 原因:英国王室以垄断性政策和移民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和技术;新航路的开辟使英国居于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地位;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4分) 2.欧洲国家林立的状况和动乱加快了人才的流动,增强了竞争性;各国之间的开放有利于相互吸引先进的技术;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和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6分) 3.制造业是现代化的核心;人才、技术的流动和科技创新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开放交流和竞争有利于现代化的进程;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是走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4分)‎ ‎ 32.(12分)例一中国: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几乎停滞。(2分) 原因:增长:农业经济仍在发展;商品经济依然繁荣等。 缓慢: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封建制度的腐朽;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文字狱及八股取士政策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 1820-1870年为负增长。 原因:列强的侵略战争和掠夺;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自然灾害等。 1870-1913年虽然增长缓慢,但幅度超过1500-1820年。 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等。 1913-1950年又为负增长,且达到低谷。 原因: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战争频繁;列强侵略等。 1950-1998年快速增长,年均5%以上。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有计划地工业建设的开展等。( 8分) 例二美国: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 原因:刚完成国家独立;工业革命还未进行。 1820-1913年快速增长。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西进运动。 1913-1950年增长趋向缓慢,低于前两个阶段。 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50-1973年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实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治稳定。 ‎ - 10 -‎ ‎1973-1998年增速下降。 原因:70年代的经济危机;“滞胀”问题的长期存在;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例三日本: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 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幕府的腐朽统治。 1820-1870年缓慢增长。 原因:明治维新开始启动。 1870-1950年较快增长。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侵略积累起资金和市场;明治维新的进行。 1950-1973年更为快速的增长,年均接近10%。 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美国援助;朝鲜战争提供机遇;非军事化等。 1973-1998年增速下降。 原因:70年代的经济危机;“滞胀”问题的长期存在。 例四英国: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 原因:工业革命还未进行。 1820-1913年较为快速的增长。 原因:最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技术;对外殖民侵略,广阔的殖民地提供了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政府支持等。 1913-1950年增长放慢。 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1950-1973年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治稳定;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等。 1973-1998年增速下降,但仍为较快发展。 原因:下降: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发展:加入欧共体;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等。‎ ‎33.(12分)答案: 1.思想:掌握制海权,控制海洋;建立强大的海军;建立殖民地或军事要冲做为海军基地。‎ 背景: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扩张的呼声高涨。(6分) 2.思想:国家兴衰同海权密切相关;加强海军建设,保障民族独立和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控制海上门户,掌握制海权。(4分)‎ 评价:体现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性质;是近代化的海防观;但在当时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2分)‎ ‎ ‎ ‎ ‎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