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 )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贵族统治的完善 C.分封制度的推行 D.血缘政治的打破 2.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 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4.王祎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 ) 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5.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痒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销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淸苏北农村地区很普遍。这主要表明( )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民族纺织工并日益萎缩 6.杜威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该事件促成(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淸政府迅速垮台 C.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D.抗日战争的兴起 7.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8.下面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A.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D.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 9.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10.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 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11.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 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 A.创办第一批经济辞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雅典法律规定,“凡年过三十岁、不欠国家债务且未曾失去公民权者,皆有资格担任陪审 员一职”。但是,预备的陪审员要经过柚签才能参加民众法庭的审判,听取法庭辩论并进 行投票。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公民皆有权力参与司法审判 B.城邦通过民众法庭控制部落 C.抽签意在保证参政机会平等 D.陪审制度瓦解贵族政治特权 13.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都在此设有办事处。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 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这些现象表明( ) A.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D.地中海区域成为贸易中心 14.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査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有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 而且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该项调査结果表明( ) A.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髙社会生产力B.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C.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D.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减缓 15.《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 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当时( )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16.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洋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农场租赁制 17.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帝《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囯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缚行。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 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 D.与最髙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 18.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9.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被 掩盖了……正说明面对危机木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20.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 ) 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 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计60分。 21.(13分)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缀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5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5分) (3) 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以说明。(3分) 22. (12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一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一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井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 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土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车战场,中国共产党遂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战争胜利的抉定性力量。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宇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溥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竞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2分)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5分)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5分) 23.(10分〉美国开国元勋们穷尽智慧,为美国人民制定了宪法。阅决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起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族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 政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制在一定限度以内。 ——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 下表是美国国宪会议中出现的两个国会建设方案 材料三 宪法既然是夹协的产物,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宪会议” 的代表多数是社会上层精英,就在这次会议的前一年,马萨诸塞州发生了 “谢司起义”,实际上是—场农民运动。所以如果说当年反英的骨干们重点是争取民权,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关心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动乱。与会者更注意各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而对保障民众的权利相对说来关心得不那么具体。这正是少数人对最后通过的宪法不满意之处。 一一资中筠《美国十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轴英阶层认为“这个政府设计”应遵循的原则。(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国会建设方案的分歧反映制宪会议上存在着怎袢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是如何觯决这一分歧的。(3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两棒政府权力得到加强的原因。概括少数制宪会议代表对“宪法不满意之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产生的借鉴价值。(2分) 24. (11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關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一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玫策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 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螯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4分) 25. (14分)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兴并驾齐驱,民族田家应在理想与现实的“囚徒困境”中寻求最佳契合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量存在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扮演“第二政府”的角色,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走势,而且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为了应付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进行国际合作的显著成果……但是世贸组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需求,这就削弱了传统的国家货币主权。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原先各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极靖排外的民族情绪时常蔓延到国际贸易领域,演化为“天生的排斥他国商品的有力武器”。对外投资的歧视性政策首先是由走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的美国和欧盟带头实行的,它们千方百计地对外国公司和企业附加各类苛刻条件,以歧视性政策限制外来投资各国出子经济竞争的需要,彼此间展开窃取商业情报和科技发明的间谍大战。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为各国的情报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如果要想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和中国)弱(如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播在面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全球责任,但境外事件造成的威胁不可能永远得到控制。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全球化世界的流行危险将会不断累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3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6分) (3) 椐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