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静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大邱庄中学等四校)(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静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大邱庄中学等四校)(解析版)

天津市静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联考试题(大邱庄中学等四校)‎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7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工业区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百家争鸣”和宗教改革 B. “罢黜百家”和文艺复兴 C. “罢黜百家”和启蒙运动 D. “百家争鸣”和智者运动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指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时期,符合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特征的是D项“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开展, “罢黜百家”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文艺复兴是在14、15世纪开展,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开展,因此选.D。‎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 B. “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 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 D. 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学,学术开始下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故A选项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包括“士”在社会生活中趋于活跃,受到诸侯重用,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学,学术下移,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3.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这代表了哪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 A.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 B. 以德治国,实行“仁政”‎ C.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提出了系统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这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A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以德治国,实行“仁政”的是儒家,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法家,故B选项错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孔子,故C选项与材料不符。‎ ‎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与之相似的观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D.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案】C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指保卫国家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符合题意,故选C;A体现了儒家重视气节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言论,指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方式做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人,与题意无关,排除D。‎ ‎5.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答案】A ‎【解析】‎ 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种现象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答案为A项。反对“叛圣人”,不是一种理性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等思想家对李贽离经叛道做法的不满,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不是流派之争,排除。‎ ‎6. 《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以上反映的是 A. 春秋时的道家思想 B. 战国时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时的黄老学说 D. 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故选D。‎ ‎7. 古代中西方哲人中,有的忽视道德,有的重视道德。其中重视道德教化的哲人是 ‎①孔子 ②韩非 ③苏格拉底 ④普罗塔戈拉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中的道德教化。依据所学,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重视道德,故①符合题意;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强调法治,故②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故③符合题意;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教化,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 ‎8.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礼乐与法治并举 C.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一则治,‎ ‎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说明吕不韦对诸家思想是持开发的态度,并不主张文化专制。AB的说法与材料的核心无关。‎ ‎9.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可以看出体现百家争鸣时期的关注民生,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题干无关;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意不符。‎ ‎10.孔子倡导仁人君子之道,认为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等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这表明他 A. 主张匡正社会秩序 B.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C. 主张实施仁政 D. 注重私学,培养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等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以看出,孔子提倡忠信等个人美德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仁”、“礼”、“克己复礼”的学说,希望匡正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秩序,故A正确;经世致用,主要指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与明清之际思想家有关,故B错误;“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与题干中孔子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强调道德品质,与私学教育无关,故D错误。‎ ‎1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B.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学说 ‎【答案】D ‎【解析】孟子、董仲舒和黄宗羲都是儒学思想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在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所以A项不准确;董仲舒生活于封建社会的早期,不是社会转型时期,B项错误;孟子虽然提出“民贵君轻”,但并未否定君主专制,C项错误。故选D。‎ ‎12.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A. 改革科举制度 B. “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能空谈义理、不揣时势而要做到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改革科举制度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要加强经世致用的研究而非加强理学的研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抨击的是空谈义理、不揣时势而非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对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都是四人思想的共同点。所以答案选A。‎ ‎14.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 A. 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 B. 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 C. 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D. 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答案】B ‎【解析】“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都体现出明清之际人们对西方事物的一种思考,既认为要有一定的改变,但又反对完全改变,反对急躁冒进,这体现出对西学东渐的一种反思,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有人”而不是所有人;C选项错误,不符合“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学中源”的思想内容,故排除。‎ ‎15.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 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B. 是否民主和强盛 C. 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 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所以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看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中意思。所以答案选A。‎ ‎16.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 A. 宣扬了等级观念 B. 反对封建等级制 C. 否定教会的作用 D. 肯定品德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可知薄伽丘宣传人类平等,“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说明他反对任何外在权威造成的等级秩序,因此该段论述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薄伽丘反对等级观念,提倡平等,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等信息可知,薄伽丘反对任何外在权威造成的等级秩序,没有体现否定教会的作用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肯定品德的作用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 ‎17.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 教权高于王权 B. 王权与教权平等 C. 王权高于教权 D. 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皇的权威高于世俗的权威,故选A而排除BC;“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则说明教权是与王权有交集的,而且是教权管着王权,故排除D。‎ ‎18.“让我用德语,否则人们不了解我在说什么……我深信《圣经》及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上述文献应出自哪位宗教改革家 A. 康德 B. 英王亨利八世 C. 马丁•路德 D. 加尔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让我用德语”“我深信《圣经》及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可以得救,反对罗马教皇的控制,认为圣经是最高的信仰,主张用自己的母语来说话,实质摆脱罗马天主教皇的统治,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德是德国人,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选项错误;英王亨利八世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故B选项错误;加尔文不是德国人,不符合材料“让我用德语”,故D选项错误。‎ ‎19.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指出:“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辱、勇敢和高尚的品性”;伏尔泰说:“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生而平等的。”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 都是启蒙思想 B. 都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都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 D. 都主张推翻不平等的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辱、勇敢和高尚的品性”“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生而平等的”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人生来都应该是平等的,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主张,因此都包含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不是启蒙思想家,故A 选项错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记载的陈胜起事时说的话,而不是他们提出,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没有提出推翻不平等的世界,故D选项错误。‎ ‎20.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或法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与苏格拉底性善论的知识。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好的道德,而美德来自于知识,于是他进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识”。即利用道德教育来扩充人的善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王道与民主政治与扩充人的善性无关;C选项错误,加强专制是法家的主张,不是孟子的思想;D选项错误,实行人治和法制与扩充人的善性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C.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由所学可知“希腊思想之复活”指的是文艺复兴;“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所以应选B。‎ ‎22.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 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B. 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 无授予则无权利 D. 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可知,立法权归议会,这反映了议会至上,以法治国的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权力制约与平衡,故A项排除。无授予则无权利属于社会契约,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防止集权,故D项排除。‎ ‎23.16世纪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A. 追求人自由 B. 反对等级观念 ‎ C. 反对禁欲主义 D. 追求现实幸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屋顶以上的事情是指上帝的事情,屋里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追求现实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不相信上帝的事情,而是关系自己的事情,没有体现追求人自由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等级观念,体现的是追求现实幸福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现实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没有体现反对禁欲主义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 ‎24.人是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下列绘画作品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并且以宗教题材体现了人性之美,因此《圣母子》是以宗教题材体现人性,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舞蹈》是“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于1910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文艺复兴运动于14-17世纪发生,故A选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与文艺复兴无关,故B选项错误;《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故D选项错误。‎ ‎25.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 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 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可知,反映的是主教在兜售赎罪券。①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发生在1517‎ 年。故①项正确。②项,路德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极为反感,遂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掀开宗教改革序幕。故②项正确。③项,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因信称义”是路德的主张。故③项错误。④项,赎罪券只能赦免教会的惩罚,不能赦免上帝给人的惩罚。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排除A、C、D选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26题4分,27题4分,28题22分,29题20分,共,50分)‎ 试卷命题说明:考试范围为必修三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 ‎26.填空题: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文化璀璨,百家争鸣。①“仁者爱人”、②“仁政”、③“仁义”、④“兼爱”等是当时提出的重要思想。请把这四种思想的序号分别填到相应的填空里。(注意:填序号)‎ ‎ 1.孔子 ( ) 2.孟子( ) 3墨子( )4.荀子( )‎ ‎【答案】 (1). 孔子 ( ① ) (2). 孟子( ② ) (3). 墨子( ④ ) (4). 4.荀子( ③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核心思想主张是“仁”和“礼”,其中“仁”指的是“仁者爱人”,因此孔子主张是①;孟子继孔子的“德治”发展为“仁政”,故孟子主张是②;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和“仁义”,故荀子主张是③;墨子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之一,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故墨子的主张是④。‎ ‎27.填空题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他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民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他们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道家 (2). 法家 (3). 墨家 (4). 儒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因此“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法家主张改革,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因此“劳苦民众的行动帮会”是墨家;儒家主张“仁”和“礼”,主张用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调节关系,因此“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儒家。‎ ‎28.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因素:民心。‎ 主张:仁政。‎ ‎(2)主张:节用爱民。‎ 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 ‎(3)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4)共同: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 ‎【解析】‎ ‎(1)关键因素,根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可知,认为桀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民心,得民心就会得天下,因此材料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孟子继承孔子德治发展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体现其民本思想。‎ ‎(2)主张,根据材料“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可知,材料二中主要体现了节用爱民的主张;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对儒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理学是对儒学的思辨化和哲学化。‎ ‎(3)标准,根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知,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主张,根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基于此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4)共同之处,材料一提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民心,材料二提出节用爱民的主张,材料三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因此三个材料的共同点都关注百姓,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认识,儒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汉朝建立正统地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体现了儒家不断适应统治阶级统治需要和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29.在18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启蒙运动,存在在着不一样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卢梭不仅是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反启蒙的启蒙思想家,是启蒙思想的自我批判者,他在批判启蒙思想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思想。‎ ‎——摘自曾誉铭《启蒙的自我批判:论卢梭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 在《罗马书》中,保罗认为如果想获得救赎,就必须无条件地相信耶稣;这与贺拉斯的“敢于认识”相对立,而这一格言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明确表述了信仰上帝与启蒙运动的运用理性之间的冲突,并意识到这种冲突是难以克服和不可避免的。在最终试着去澄清他所谓的“启蒙”的含义之后,康德也并不能回避“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这一关键问题。他同时代的人都热切期盼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康德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并不是。‎ ‎——摘编自【意】文森佐·费罗内著《启蒙观念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自己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口号的认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论证“18世纪是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答案】(1)内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浪漫主义。‎ ‎(2)口号:敢于认识。‎ 认识: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评分建议:‎ 论点 ‎18世纪是一个启蒙运动时代。‎ ‎1分 错误论点不得分 论据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启蒙运动于18世纪进入高潮阶段。‎ ‎(2)内容:18世纪,一批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平等自由、分权制衡等理性精神,并广泛传播。‎ ‎(3)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勾画了“理性王国”的蓝图,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武器。‎ ‎4分 超过时间、空间范围的知识不得分。‎ 论证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表达流畅。‎ ‎1分 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0分。‎ ‎【解析】‎ ‎(1)内容:从材料“他在批判启蒙思想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思想。”联系所学知识答出卢梭个人所独有的思想内容,即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浪漫主义。‎ ‎(2)口号:从材料“这与贺拉斯的‘敢于认识’相对立,而这一格言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很容易得出答案为敢于认识。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康德的针对“敢于认识”提出思想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 本题是一篇小论文,没有标准答案。这类题目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表达流畅,论证要合理,字数要达标。题目论点已经给出-----“18世纪是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 针对这个论点首先从背景去论证论点,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启蒙运动于18世纪进入高潮阶段这几个方面来论证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代。内容方面从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观点进行阐述,如他们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平等自由、分权制衡等理性精神,并广泛传播。最后从影响方面来论述。本题要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