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冲刺模拟(一)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2020 年高考冲刺模拟题 文科综合(一)历史部分 1.商朝人多占卜,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几乎无事不卜;将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这反映出商朝时期 A. 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B. 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 C. 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 D. 编辑了最初的历史典籍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表明商朝时期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只是表明商朝时期“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没有反映编辑历史典籍,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 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 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 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 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答案】B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察举制就是举荐选官;B项正确,由“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到“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可以看出把私人的下属变成公职,以此加强专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说法错误,当时没有废除贵族政治;D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户籍管理”。 3.《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李顺(农民起义领袖)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乃诏知益州张咏与转运使黄观同议,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 封建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 交子最早是在李顺起义后出现的 C. 交子的存废源于民间实际需要 D. 突破了封建社会经济内向性特征 【答案】C 【解析】 考查宋朝经济。由材料可知交子出现是因为民间金属钱币减少的实际现状,但是交子的使用又导致“奸弊百出,狱讼滋多”故而又改为“大铁钱”,说明交子的存废源于民间实际需要,故C正确;据史实可知,北宋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交子的存废源于民间实际需要,并未显示出交子最早是在这时出现,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北宋交子的出现及商业的发展并未突破古代农耕文明下经济的内向性特征,故D项错误。 4.“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 统治集团的更替 C. 北方文化的衰落 D. 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可采用逐一排除法。A项错误,当时南方经济落后北方;C项错误,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文化处于领先地位;D项迷惑性很大,刘邦得天下和原楚怀王都是汉人统治,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以D不对。刘邦得天下后因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所以:“楚歌”得以流行天下。故B正确。 5.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重要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描述可知作者认为广东的近代化发展慢是“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由此分析作者认为领导人政治的决策影响了广东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中“重满轻汉政策”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 6.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 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B. 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 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可知,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强调废除和推广的诗体,故B排除;“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 7.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 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 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 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选项C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选项A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选项D排除。 8.1944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向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国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向题”。这反映出此时的中美两国社会 A. 将报纸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 B. 在素质教育方而的差异很大 C. 都注重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 D. 受战争的创伤程度并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主要战场,所以受到战争的创伤程度较轻,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战场之一,深受战争的荼毒,故两国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点是有差异的,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报纸的交流功能,它只是在强调两国学生阅读关注点的差异性上,排除A;中国学生关注“时事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属于家国情怀,故两国在素质教育方面无法通过材料表现出较大差异,排除B;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与政治导向无关,排除C。 【点睛】本题最重要的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学生可根据选项的内容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 9.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提到“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罗马人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蕴含着理性精神 C. 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 D.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可知,罗马法维护的不仅仅是私有财产,而且更注重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罗马法蕴含着理性精神,所以答案选B,排除A;C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 10.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 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 B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 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 D.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答案】D 【解析】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不符合题意。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不符合题意。 11.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名单中,除了7人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外,还有两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一名工人。有学者说,“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这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 B. 工业革命深化了政治改革 C. 政体之争的结果已经明确 D. 巴黎公社的条件趋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工业革命发展促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导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权力提高,材料中“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显然是工业革命发展带来资产阶级政治要求,故B项正确;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才表示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诞生,并不是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此时法国政权仍然处于政体纷争之中,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诞生背景是普法战争的失败,故D项错误。 12.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列宁主张 A. 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发展商业进而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反对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经济 【答案】B 【解析】 据“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等信息可知列宁主张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列宁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A;列宁主张发展商业向社会主义过渡,不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英国)因为工人们都住在同一地区,在同一幢压抑的建筑里劳作,互相交往互相同情,加入同样的行业或民间组织,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这种团结感,一部分来自手工业者和工匠行会的传统。各种工人组织,如兄弟会、行业组织和互助协会仍然存在。会员享有一些好处,包括意外保险、退休收入和死亡赔偿等。这些团体为工会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于1824年在英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到19世纪中期,劳工领袖已经开始组建全国性的工会,比如,1834年出现在英国的“全国大联合工会”、1834年出现在美国的“全国工会”,1848年出现在德国的“全体劳工兄弟组织”。 ——(美)丹尼斯·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有半数是没有土地的,迫于这种窘境,许多贫困农民背井离乡。据估计,在不同地区这样的贫民占农民总数的8%到20%。另外,由于灾荒和内战,出现了农业人口的大迁徙。这批贫困农民和迁移人口中,有些人可能会流入城市和工厂,但限于初生期中国工业的容纳能力,多数人不得不另谋生路或者忍受饥荒。很多人成了职业军人,其他人则沦为匪徒或流浪者。这批流浪人口对近代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他们为军阀主义提供了温床,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前的那段时期。农民阶层的这种分崩离析,还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据(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途径及其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大量农民迁徙的原因及迁徙农民的生存出路和相应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 【答案】(1)途径:加入同行业或民间组织;参加各种工人组织;组建工会,并取得合法地位。 社会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民主法制的发展。 (2)原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灾荒和内战的影响;中国工业发展有限,容纳能力不足。 生存出路:成为工人;成为职业军人;沦为匪徒或流浪者。 社会影响:工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职业军人:为军阀主义提供了温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匪徒或流浪者:助长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看法:关注民生;加强法制;建立合理的机制。 【解析】 (1)第一小问“途径”,根据材料中“加入同样的行业或民间组织,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得出:加入同行业或民间组织;根据材料中“各种工人组织,如兄弟会、行业组织和互助协会仍然存在”得出:参加各种工人组织;根据材料中“到19世纪中期,劳工领袖已经开始组建全国性的工会”得出:组建工会,并取得合法地位。第二小问“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和阶级等方面分析作答。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中国农民有半数是没有土地的,迫于这种窘境,许多贫困农民背井离乡”得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中“由于灾荒和内战,出现了农业人口的大迁徙”得出:灾荒和内战的影响;根据材料中“有些人可能会流入城市和工厂,但限于初生期中国工业的容纳能力,多数人不得不另谋生路或者忍受饥荒”得出:中国工业发展有限,容纳能力不足。第二小问“生存出路”,根据材料中“有些人可能会流入城市和工厂”“很多人成了职业军人,其他人则沦为匪徒或流浪者”得出:成为工人、成为职业军人、沦为匪徒或流浪者。第三小问“影响”,根据第二小问中“生存出路”中的阶层划分进行分析,工人进入工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中“这批流浪人口对近代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他们为军阀主义提供了温床”得出职业军人:为军阀主义提供了温床;根据材料中“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得出匪徒或流浪者:助长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结合材料可知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需要从关注民生、加强法制、建立合理的机制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答案】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称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称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称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柔和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出论点是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的论点。论证此论点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用法家思想纷纷到达富国强兵的效果、在和平时期,一昧的使用法家思想,会破坏生产力,这一时期就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生产,进而达到国家兴盛的目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题型为论述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论点的准确提炼,通过相关史实论述论点的合理性,结合相关知识作答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是在盟军总司令部的占领、统制下进行的。1945年10月,麦克阿瑟对日本内阁发出指令,实行教育的自由民主化。1946年,美国派出斯托达德为首的使节团考查日本教育,并最终出具了调查报告书。报告书建议,废除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改为颁布《教育基本法》,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改战前的复线教育体制为6・3学制,促进日本学生留学美国,加强日美在教育文化上的交流。这些建议,之后都得到了实施。除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美国积极开展了对日本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选择人ロ20万以上的城市开办“民间情报教育局图书馆”,推进“人员交流”,每年挑选日本文化人士赴美进行国际访问。在诸多的教育变革措施中,美国尤其重视对日本历史教育的变革,建议日本大力发展考古学,希望以科学史观来取代之前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 ——摘自勾宇威《论占领期美国对日本的教育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导的日本教育变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1)以美国使节团的调查建议为指导方针;以教育法制化取代明治时代的专制教育政策;以推行现代学制为改革的核心措施;通过教育改革来强化日美交流和共识,培养亲美人士;重视历史教育,以考古研究来推翻皇国史观。 (2)有利于美国对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推动日本教育向现代发达水平靠拢;促进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其带有的意识形态色彩便利了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解析】 (1)由材料“二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是在盟军总司令部的占领、统制下进行的……1946年,美国派出斯托达德为首的使节团考查日本教育,并最终出具了调查报告书”可知,日本教育改革以美国使节团的调查建议为指导方针;由材料“废除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改为颁布《教育基本法》”可知,日本以教育法制化取代明治时代的专制教育政策;由材料“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改战前的复线教育体制为6・3学制”可知,日本推行了以现代学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由材料“促进日本学生留学美国,加强日美在教育文化上的交流”“除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美国积极开展了对日本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选择人ロ20 万以上的城市开办‘民间情报教育局图书馆’,推进‘人员交流’,每年挑选日本文化人士赴美进行国际访问”可知,日本通过教育改革来强化了日美的交流和共识,培养出大批的亲美人士;由材料“在诸多的教育变革措施中,美国尤其重视对日本历史教育的变革,建议日本大力发展考古学,希望以科学史观来取代之前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可知,日本的教育改革非常重视历史教育,要以考古研究来推翻皇国史观。 (2)根据材料中日本改革措施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入手分析。从政治上看,日本的教育改革有利于美国对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从经济上看,教育改革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这促进了日本在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从文化上看,这推动日本教育行业的发展,使其向现代发达水平靠拢;从外交上看,这次日本教育改革是在美国主导下完成的,其改革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便利了美国冷战政策的实施。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恃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夏一东《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答案】(1)同:都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战略利益;都形成了大国之间的对峙;都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异:一战前的结盟主要是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含有维护集体安全的因素;存在强国被弱国绑架的現象。二战前的结盟主要是一战后对德国的严厉制裁和战胜国分赃不均导致的;以反对社会主义苏联为借口;结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动争霸战争, (2)看法: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的军事同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的利益;列强在军事同盟下有恃无恐,肆意发动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军事同盟是导致战争的加速器。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相同点主要突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结盟、都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等,而不同点则要从结盟的具体原因不同、借口不同等方面综合分析即可。 (2)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必然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结盟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结盟均是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伍延芳(1842~1922),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律获律师资格。1882年回国任李鸿章幕僚,译西法、办交涉、管铁路、修法律。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1906年,伍廷芳起草了诉讼法草案,沿用英、美、法等国的规定,采取陪审制度。1911年,年届七旬的他接受了革命党的邀请,奋然投身革命,在军政府担任外交工作,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使清室退位的协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掌权后,伍延芳隐退并拒绝了袁氏的高官犀禄,五年未任公职。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坚决反对,表示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至万万年。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等。1922年,陈炯明叛变阻挠北伐,伍忧愤成疾,在广州病逝。 ——摘编自丁贤俊、喻作风《伍延芳评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廷芳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演变的角度简要分析伍廷芳的人生经历。 【答案】(1)贡献:参与近代外交,维护国家主权;推进司法改革;参加辛亥革命,促成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制度;参加护法运动,维护《临时约法》。 (2)经历:早年受到洋务派的思想影响;清末新政,其立场接近立宪派对朝廷改革的支持;辛亥革命爆发,投身革命,接受了革命派的思想;晚年成为坚定的共和主义者。伍廷芳的人生经历反映了近代国人追求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也表明其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任李鸿章幕僚,译西法、办交涉、管铁路、修法律……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起草了诉讼法草案,沿用英、美、法等国的规定,采取陪审制度……奋然投身革命,在军政府担任外交工作,主持南北议和……隐退并拒绝了袁氏的高官犀禄,……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参与近代外交、 推进司法改革、参加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参加护法运动、维护《临时约法》等方面概括伍廷芳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洋务派的思想、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共和主义、救亡图存、与时俱进等方面简要分析伍廷芳的人生经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