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 礼仪规范 B. 价值准绳 C. 处世之道 D. 施政之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故A排除;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义,人之正路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旨在确立价值准绳,故B正确;处世之道的标准仍然在于“义”,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施政之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2.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 3.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A. 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 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答案】D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属于思想服务于政治的特点,故D项正确;A不是材料思想主旨;B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C属于宋明理学主张。 4.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A.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题干中“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是指汉代儒学融合了儒法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汉代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君为本,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名师点睛】儒学一般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5.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注重“孝文化”的推行,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在司法审判中有明显的体现,C项正确;A项“普遍”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也没有说道德提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以孝治天下”,是巩固皇权的措施之一但与皇权加强关系不大,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为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时,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考查中外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6.朱熹在《白鹿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C.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D. 为学的目标是写出华丽的词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的信息是从道德教育作为主要目的,故B项正确;圣人不是材料中体现教育主要目的,A错误;取利禄而已也说明C错误;华丽的词章是作者反对的,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化·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名师点睛】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理"是世界运行的主宰,也是世间万物的终结。一切从"理" 开始,产生了阴阳二气,生成金 木 水 火 土五行,五行又衍生了世间万物,同时,世间万物无论如何变化又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复归于"理"的主宰,完成了一个轮回。 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主应该按照与人民达成的契约维护人民的权利,体现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故C正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没有涉及反对封建礼教的问题,排除A;B不符合《明夷待访录》,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要共同点”,联系所学黄宗羲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8.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A. 孔子苏格拉底 B. 老子普罗塔哥拉 C. 孟子柏拉图 D. 庄子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以稳定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也主张用道德律己调整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没有强调道德律己;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道德,故B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但没有提及人应以道德律己;柏拉图主张按品德进行社会分工,不是用道德律己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没有强调道德律己;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强调以道德律己来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9.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为 A. 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B. 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 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D. 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早期人文主义的起源(古希腊先哲)--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熟(启蒙运动),材料所问“朦胧稚嫩”时期指的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故正确答案为选项A。B选项但是已经初步成熟;C选项已经相当成熟;D选项已经发展很完整了。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主张 10.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A. 讨论主题不同 B. 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 价值取向不同 D. 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智者学派和儒学思想的理解。A C是它们的主要内容不是背景。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11.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答案】C 【解析】 略 12.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略 13.下图是《柏林日报》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这则广告应出现于哪一时期 A. 古罗马时期 B. 15世纪以前 C. 15世纪 D. 16世纪以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文字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青年牧师”征婚的信息说明是宗教改革时期主张人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干内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宗教改革•时间及主张。 1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是错误的;这是文艺复兴的作用。C 项是宗教改革的作用。D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所以选A。 15.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B. 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 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 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 “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等信息说明研究历史应该多样化,故C项正确;A项中过于绝对;B项中“无法”错误;D项中与研究历史角度不同。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16.下图是某著作第一部的目录,根据前后章节的内容判断,第四章的标题可能是 A. 迈向工业世界 B. 第三世界与革 C. 黄金年代 D. 自由主义的衰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第三章经济大恐慌和第五章抵御强敌”章节的内容可以判断,这两章的内容为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以推出第四章的标题可能为自由主义的衰落,故D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18世纪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迈向工业世界,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后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主义衰落 17.下表是美国某时期的经济指标表。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表中括号处的指标应是(单位:10亿美元) A. 经济增长率 B. 关税税率 C. 黄金出口数 D. 失业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美国,1933—1941年,国民总产值逐年快速提升,消费品价格也逐渐上涨,而最后一栏的数字却在递减。美国在1929—1933年经历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生产凋敝,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生产逐渐恢复,由此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品的价格应该上升,据此可以推断经济增长率和黄金出口数应该上升,故A、C项错误;1933—1941年,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不是消除贸易壁垒,而是提高关税税率,一直到二战后,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才逐步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故B项错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罗斯福新政通过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解了就业压力,由此失业率出现下降,故D项正确。 18.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呈现出“由平衡到集权化”的演进趋势。这一趋势的起点位于下表中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三种权力之间相互制衡,此时为“平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1865年内战后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增大选举权范围,此时三权依然是“平衡”,故B项错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在凯恩斯主义思想指导下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挽救经济危机,是美国由私人垄断过渡到国家垄断,加大了行政权力,实行了“由平衡到集权化”,故C项正确;1973年经济危机是由国家干预造成的“滞胀”局势,显示了国家干预的弊端,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9.“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 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答案】D 【解析】 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之一,是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和财富的分配,D项正确。AB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20.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的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大规模开垦荒地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歌年代”是十月革命时期、“退却年代”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剥夺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战争年代”是二战时期、“战后年代”是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余粮收集制是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属于“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之一,属于“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属于“战后年代”,故D项错误。 21.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学者评价的是 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C. 西方的“混合经济” D. 美国的“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并保持基本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私人贸易的存在,反映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现自由贸易,A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私人贸易,排除B;混合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主体、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多种市场结构、多种分配方式的混合,排除C;美国“新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化为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大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排除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22.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A. 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B. 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3年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放弃金本位体制,实际上美元贬值,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30年代美国放弃金本位体制,美元贬值,有利于开拓美国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确立了美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B项正确;30年代美国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体制,加剧了当时各国倾销战、货币战,阻碍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故C项错误;30年代美国迫不得已放弃金本位体制,使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大大降低,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难以实现,故D项错误。 23.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这表明 A. 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 B. 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 C. 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D. 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故A排除。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应该在世贸组织之后,故C排除。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4.“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比如,各大国在网络、太空、极地、远洋等“新疆域”的战略较量向纵深发展,其激烈程度非同寻常。”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A. 政治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 C. 合作与竞争并存 D. 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说明大国合作与竞争并存。故C项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特点 25.学者文军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中说:“社会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发展过程。”旨在说明 A. 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 B. 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 C. 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D. 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社会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不是全球化,故不能说明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故C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答案】(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解析】 【详解】(1)政治: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经济:根据所学可知,表现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文化:根据“礼崩乐坏”得出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根据所学可知,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即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思想上,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3个要素加以论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论证:①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商品:欧洲商人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美洲的烟草,非洲的象牙运往世界各地销售。 ③货币:欧洲商人把美洲的金银带到亚欧等地,促进贵金属货币发展。 ④物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传到世界各地。 ⑤人员:黑奴贸易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欧洲白人向美洲移民。 ⑥科技: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把一些自然科学和技术带到亚洲等地。 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活动真正开始超越国界,通过外贸、技术、资本、服务、相互联系和依存等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解析】 解题关键先从材料汇总提取关键信息,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从三个观点进行提取信息,论证依据材料一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商品、货币、物种、人员以及科技”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表达成文,同时注意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具有事件和影响进行论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经济和思想原因。 【答案】(1)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根本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3)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使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解析】 【详解】(1)社会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根源是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政治根源是民主政治的发展。 (2)根本原则:根据“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得出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根据“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得出提倡礼治;根据“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得出重视道义;根据“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得出倡导诚信。 (3)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可知,中外启蒙思想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联系所学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的经济和思想背景分析解答,即:经济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