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 理学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政治说教者 C.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国人思想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答案为B项。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孔子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决定的,排除A项;董仲舒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正统化而不是“僵化”,排除C项;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引进了西方的科技知识,因此“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说法错误,排除D项。 2.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 孔孟思想 B. 黄老学说 C. 两汉经学 D. 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源头活水”指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活力。这与孔孟的思想无关,排除A;这与无为的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这与两汉经学,无关,排除C;材料是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揭示格物致知的道理,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是学习和考试的难点,也是历年考试的热点。在复习备考时不要深究理学的深层次知识,能就理学的一般知识有所认识即可,比如理学的概念、基本观点的确切含义和理学的影响等。 3. 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个思想家就关于“理”的认识和治学方法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这二人的主要分歧是 A. 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的问题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 C. 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 D. 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 【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考察、探究来理解把握万物的本源——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因此二人的主要分歧应当是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故答案为C项。二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排除AD项;二者的主张都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 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都是对儒学的发展。二者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因此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以儒家伦理纲常巩固封建社会秩序,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 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A. 都为当时社会所不容 B. 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 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 D. 都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答案】C 【解析】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满足了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参与政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需要;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内出现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因此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二者的思想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对韩非思想的评价,排除;认为韩非思想反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排除B项;韩非的专制思想对文化发展不利,排除D项。 5.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说明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答案为C项。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B. 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 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D. 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的“……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一姓”指皇帝,即“天下为家”,指出专制统治是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从而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提到民主政治,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对清代制度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排除D项。 7.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 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 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 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D. 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答案】D 【解析】用德语传教,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可激发民族意识,有利于德意志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故答案为D项。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教皇的特权统治,没有涉及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和寻求民主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起不到“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的作用,排除B项;从“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可知没有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排除C项。 8.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B.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政府是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是人们达成及契约的产物。卢梭的中心思想有两点: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这一形式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必须保障这一自由;国家主权在民,推行民主政治,也就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这两个理论,所以D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9. 下面《坊车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画作,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非常生动,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属于工笔画,体现线条之美 B. 属于文人画,具有深远意境 C. 属于山水画,表现山河之美 D. 属于风俗画,充满生活情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非常生动”,可知这幅作品属于风俗画,是对当时农村社会风俗场景的描绘,充满生活情趣。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10.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爱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错误。实验显示,被爱因斯坦质疑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量子力学中又称为“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并为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发现证明,在特定条件下,信息在空间中两点之间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上述材料表明 A. 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据科学实验 B. 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持否定态度 C. 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已经过时 【答案】C 【解析】爱因斯坦质疑“量子纠缠”的存在,而科学实验获得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说明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11.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说明人们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不再崇尚专制体制下的愚忠愚孝和等级尊卑。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明末清初理学就遭到批判,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 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A. 格物致知 B. 致良知 C. 心即理也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答案为A。B、C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D项是李贽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3.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 王阳明 B. 李贽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对“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和“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可知该思想家应当是王夫之。在以上四位明清思想家中,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D。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AB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14. 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 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 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答案】D 15.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答案】B ........................... 16. “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 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画家文化素养多元 C. 注重追求逼真摹写 D.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答案】B 【解析】文人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追求抒情写意,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艺术性、文学性、哲学性,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答案为B项。文人画在唐朝时期产生,排除A项;C项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排除;文人画主要是满足知识分子的文化需求,排除D项。 17. 爱因斯坦评论一位物理学家说,他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评价的是 A. 普朗克 B. 牛顿 C. 伽利略 D. 哥白尼 【答案】C 【解析】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并提出了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故A项错误;牛顿是在继承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故B项错误;伽利略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推翻了长期被教会封为教条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故C项正确;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他主要的贡献是在天文学领域创立“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基督教会的“地球中心说”,故D项错误。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表格中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因此A项因果关系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因果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因果关系表述正确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19.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 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 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 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不符,故排除;题目中只涉及民主共和制不适合在中国推行,并未否定其进步性,故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托古”,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可知该思想家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故本题应选C项。 20.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排孔”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 否定旧思想,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B. 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 发动群众 D. 为实现各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D 【解析】略 21.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 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 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 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 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看出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名师点睛】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看法。 22. 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下表是部分地区农会会员数的变化情况。对下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当时南方地区革命形势的开展明显好于北方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会会员迅速增加 C.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D. 农会是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可以确定是国民大革命时期。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在1927年10月。因此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方地区革命形势的开展明显好于北方;从表格数据看,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应当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结果;从《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可以看出农会是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重要内容。A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的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确定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然后联系所学,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直接确定答案。 23.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邓小平就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到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其描述评价的是邓小平 A. 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B. 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C. 发表“巡视南方谈话” D. 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是指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已经退居二线的情况下,为了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阶段,发表“南方谈话”,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都是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决策,同材料中的“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不符,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又一次跳上船头”,说明不是改革开放初期,而应当是改革开放的事业遇到挫折时邓小平的作为,因此可以确定是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据此确定答案。 24. 《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 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 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 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注意题干要求“差异根源于”,根据材料中“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中国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劳动以及文化专制,但其根源在于当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D两项不能体现“差异根源”;C项表述本身有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欧洲。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D。《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中后期,及至乾隆时期,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生产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是士大夫不屑一顾、《四库全书》不敢收录的根源。文化专制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不是材料现象发生的根源。 25. 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C. 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陈独秀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应该让劳动者觉悟,让资本家平等看待劳动者,由此可见陈独秀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6.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材料中“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体现了对女议员敢于坚持不同意见的伟大精神表示崇高敬意,据此分析可知与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观点最为接近,A符合题意。B、C是说民主、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D反映的是人的美德,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7. “既喜爱耶稣, 也喜爱柏拉图; 既尊重教皇的权威,也尊重理性的真理。” 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场思想解放运动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喜爱耶稣,也喜爱柏拉图;既尊重教皇的权威,也尊重理性的真理。”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28.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 墨子 孔子 老子 C. 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 孔子 韩非子 老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三种可能态度,第一种“表示留恋”,应当是孔子,因为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不合时宜;第二种“为之张目”,应当是法家的韩非子,主张因时变法,顺应潮流;第三种“均感厌恶”,应当是主张无为思想的到家学派,故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应当是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既不能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顺应激烈的社会变革。 (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29.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的理解能力。A项与材料无关;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故出现了材料中辛亥革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故B项正确;出现材料中所述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尖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的结果,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0. 孙中山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 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 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 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 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说明此时孙中山已经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31. 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早期儒家思想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排除含有①的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直接作答。由于早期儒家思想没有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含有①的选项错误,ACD项均被排除,据此确定答案。 32.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冲破了思想樊篱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答案】A 【解析】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两次讲话都冲破了思想樊篱。故答案为A项。当时改革开放的战略尚未提出,经济特区尚未建立,因此“深化”“加速”“推动”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 非选择题(共52分) 33.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一一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一一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 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一一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 【答案】(1)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 特点: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 (2)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或与时俱进). 【解析】(1)本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意思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主要措施有: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 (2)本题结合材料关键词“通俗的儒学教化”“具体化、通俗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可以概括出答案。 (3)本题结合材料三材料概括出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本题开放性试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的巨作。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但在表达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一个世界。 自选角度,评述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 【答案】答案示例:例一:观点: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建了我们民族精神史。 论证:春秋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宋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小结: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史发展的见证和象征。 例二:观点:文学的产生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因国家分裂、诸侯纷争、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进入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科举以诗取士,促成了唐诗的繁荣。两宋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并存,社会矛盾尖锐,但是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词、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朝少数民族的统治,元曲使得文化趋向民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衰落与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使得有反封建专制特点的小说、戏曲走向繁荣。文学更加通俗化发展,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把世俗人情和时代特色反映得淋漓尽致。(每个史实3分,答三个史实即可,共9分) 小结: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学是时代的缩影,时代的产物。 (可以从多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但在表达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一个世界”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建了我们民族精神史,或文学的产生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学是时代的产物。然后联系所学,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如确定第二个论题,应当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来论证某种文学形式之所以兴起或达到繁荣的原因,以此说明文学的发展确实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要多角度展开论述,论述过程要联系史实,逻辑清晰,最后作一小结,强调论证的主题。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根据材料确定观点,观点可以不同,但每种观点都要有道理。考生可以确定一种观点,然后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解答此类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勒斯——“万物始于水”;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 1 )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孟德斯鸠“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是什么? 材料四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3)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及其共同精神。 【答案】 ( 1 ) 从关注自然界到关注社会、到关注人自身。 条件: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 ②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 ③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2)对象: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思想成果: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3)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共同精神:人文主义。 【解析】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社会条件应该从发源地意大利去思考,主要从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即可,所以答案应该是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宗教改革应该从发源地德意志去思考,主要考虑德意志地区受天主教会控制和压榨最重的原因即可,答案应该是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启蒙运动应该从其中心法国去思考,主要考虑法国的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原因,答案应该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2)对象: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批判的有贵族特权、专制王权和宗教神权等,所以就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思想成果: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孟德斯鸠的相关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3)基本观点:需要结合材料三回答。由“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等信息可以得出的观点有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共同精神: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的共同精神,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出是人文主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条件与核心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及其核心思想 【名师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