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叶剑(郎溪中学)审题人:周一宁(郎溪中学)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工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③‎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承认和信奉仁义之道 C.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这在战国纷争时代,确属“逆势而动。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B. 《公羊传》成书最早最可信 C. 《史记》记载最详细最可信 D.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最可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故A项正确;《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就能推断出说法最可信,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来作为推理的论据,说法可信与否,关键是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排除D。‎ ‎4.王良曾师从王阳明,创立了泰州学派。他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泰州学派与心学无关联性 B. 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不具相似性 C. 泰州学派背离了传统儒学 D. “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参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体现了王艮认为“道”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东西,而是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体现了百姓日用即为道,“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参照,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地继承,故D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王艮曾师从王阳明”说明A项排除;王艮肯定儒学世俗化,没有体现反对儒学异端,故C项错误。‎ ‎5.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世致用指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阐发了儒家的为君之道和为臣子之道,故选C;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 ‎6.“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材料意在说明智者们 A. 适应社会需要且实用效能高 B. 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 C.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 否定绝对权威和敢于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中可以看出,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却忽视道德,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智者运动缺陷,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人的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否定权威,故D项排除。‎ ‎【点睛】“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是关键信息。‎ ‎7.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 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 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 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化“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相关所学可知,这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蕴含着世俗的人文精神,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圣像画的变化体现的是“神”所具备的人性光芒,没有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C选项错误,宗教画仍以宗教元素为题材,人文主义者并未否定宗教的神圣地位;D选项错误,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并非宗教改革的成果。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三权分立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C。‎ ‎9.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D.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统计表时间“1475—1600年”的变化,可以看出左图的新教大学1519年宗教改革后实线的世俗专业修读迅速增加,而虚线的神学专业则迅速降低;右图的天主教大学从整体上世俗专业修读也远高于虚线的神学专业,由此可知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故D项正确;材料只有德国变化,无法体现是否最显著,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学生的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学生选择专业,无法得出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故C项排除。‎ ‎【点睛】“1475—1600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0.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人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项错误;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火药的相关知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阻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 B. 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 C. 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 D. 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可以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的著作,这体现了对外交流促进了知识结构的更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造纸术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兴盛,故D项排除。‎ ‎12.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人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B.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富农阶层和平民为了成为上层身份而加入书画的消费行列,这是抬高自己身份的一种手段,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文人画的地位,故C项排除;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仍然存在,故D项说法错误。‎ ‎13.《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被解破的标志是 A. 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D. 瓦特改良蒸汽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水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会升起落下”中的这些现象均与万有引力有关,最早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的科学家是牛顿,他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故C项正确;哥白尼“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无法解释材料中现象,故A项排除;达尔文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故B项排除;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对牛顿力学的应用,故D项排除。‎ ‎14.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A. 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 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 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D. 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洋务派的义利观……实现富国强国”说明这些义利观旨在富国强国,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反映了传统义利观发展到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变,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是将自强求富的观念与救亡图存的目的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故D项正确。‎ ‎15.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 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 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的是陈独秀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 。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题干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故C正确。‎ ‎16.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A ‎【解析】‎ ‎【详解】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被剥削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A正确;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不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错误;孙中山三民主义不是注重于政党建设,而民生主义注重民生问题,C错误;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D错误。‎ ‎17.1904年,孙中山在《驳保皇报书》中说:“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 中体西用 B. 强权政治 C. 开明专制 D. 建立法治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法律者,治之体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法治社会,故D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排除;孙中山并不主张强权政治和开明专制,故排除B、D项。‎ ‎18.“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提出于( )‎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提出的是与俄国革命道路相反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创立,故B项正确;大革命时期主要是打倒军阀,除列强任务,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故D项错误。‎ ‎19.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的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研究历史要 A. 采用唯物主义史观 B. 带着“史料实证”意识分析历史现象 C. 有正确的“时空意识”‎ D. 具备科学的“历史解释”素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说明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应该紧跟时代适时调整,这体现了研究历史要采用唯物主义史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史料实证”,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时空意识,故C项排除;材料不是“历史解释”,故D项排除。‎ ‎20.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塔铺》中写道:“这样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一个人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就象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A. 因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造成的后果 B. 高考制度恢复后学生复习备考的情形 C. “文革”使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D. “科教兴国”战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找到了复习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材料反映的是高考制度恢复后学生复习备考情形,故B项正确;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努力,我国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文革”错误做法的纠正,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排除D项。‎ ‎【点睛】“20世纪80年代初”“找到了复习资料”是关键信息。‎ ‎21.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 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 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 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答案】D ‎【解析】‎ 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显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中信息说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A错误;B是改革开放之后;文革时期是八大样板戏,故C错误。‎ ‎22.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同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成功 C.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D.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文革’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时间为1973年,文革的时间是1966﹣1976年,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B项正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排除;C项是2003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是1995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 ‎【点睛】注意题干“文革期间”,这是关键时间信息。‎ ‎2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正确;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A中,排除B;《共产党宣言》解释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分析解答。‎ ‎24.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 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 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 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D. 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浪漫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浪漫主义的目的是“消解它(启蒙运动)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是一致的,故A、B、D阐述均不正确;所以应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 ‎25.进入20世纪以后,立体画派一改传统欧美画追求形象、逼真、写实的技法,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20世纪后现实主义画派盛行 B. 浪漫主义之风影响绘画艺术 C. 艺术家善于运用“光”和“色”‎ D. 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 ‎【答案】D ‎【解析】‎ 立体画派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分支,由材料“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体现了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故选D;由“一改传统欧美画追求形象、逼真、写实的技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排除AB;C是印象派的风格,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立体画派”。立体画派区别于浪漫主主义、现实主语和印象派,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分支,从而排除AB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2分,第27题28分,共计50分)‎ ‎26.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做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做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锉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影响。‎ ‎【答案】(1)共同因素:战争的推动;文明间的交流;政府的重视;科学家的贡献。‎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战事减少,需求降低;维护满洲贵族在军事上的优势;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科技文化交流。(15分)‎ ‎(2)影响: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进而刺激了工业革命的进展,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力量,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总之,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并确立欧洲在近代世界的中心地位。(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东西方科技的发展。‎ ‎(1)“与后金交战不利”“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这些信息显示了战争对火炮的作用;“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体现了文明交流的作用;“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以及欧洲战争的推动者体现了政府的重视;西洋铸炮师与罗宾斯等人的研究体现了科学家的作用。以上均为东西方火炮技术发展的共同原因。“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体现了和平环境对火炮技术停滞的影响;“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体现了满洲贵族的心理原因;“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体现了清朝天朝上国的心态;“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以及徐光启著作的命运体现了清朝的自闭,这些因素导致了清朝火炮技术的落后。‎ ‎(2)“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火炮研究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体现了它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说明了它对军事扩张的作用;总体而言,火炮技术对欧洲的近代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27.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蜂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特点,并简述你对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西方14至18世纪的“接续式”启蒙与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的表现。‎ ‎(3)提炼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1)特点: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特征;强调经世致用。‎ 认识:这些新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征;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有限。‎ ‎(2)西方“接续式”启蒙: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中国“西方式”思潮: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民主革命思潮(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潮.实业救国思潮。‎ ‎(3)观点1: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 说明:西方的启蒙运动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如火如荼。西方的思想启蒙呈现接续式发展。从反封建神权束缚发展到反封建神权和王权斗争;从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西方的思想解放日渐成熟。‎ 观点2: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 说明: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受西方启蒙的影响。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完、民主共和等政治学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职。由于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救亡压倒了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得出出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检讨和批判;根据“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得出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学术上强调经世致用。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可从这些新思想时代的特征、本质和影响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4至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民族复兴”“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民主科学思潮、实业救国思潮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本题是个开放性题目,首先从材料“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任选一个观点;然后根据所选观点,结合中西方近代思想启蒙的相关知识来论证观点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