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造创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主要由于( ) A.儒学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B.儒家思想是古代最进步的思想主张 C.佛教道教思想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D.儒家吸取各派学说以适应统治需要 3、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下列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4、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幼稚”的根源是(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儒家纲常思想的束缚作用 C.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5、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6、如下图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繁到简的变化趋势 7、学术界公认中国的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8、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C.《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9、 传教士林乐知曾评价说:“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下列能说明以上观点的论据是( ) A. 洋务派,中体西用 B. 顽固派,盲目排外 C. 维新派,君主立宪 D. 革命派,民主共和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这材料试图说明( )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11、1898年《苏报》上写道“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从而濒临将亡的境地,这都是文言愚民祸国的罪过,“崇白话而废文言”,才能普及教育,使国人具备聪明才智,国家才能得以振兴。此观点( ) A.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B.指出了文学改良的正确方向 C.夸大了白话文的社会功效 D.揭示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 12、小说《妖梦》中有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联最有可能出自(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13、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纲领中心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14、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15、毛泽东曾指出“总而言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对我们来说,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6、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此阐述的是( ) A. .“一国两制”问题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7、 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B.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18、1977 年10 月12 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 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 A.平反昭雪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1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下面是表1古希腊思想家认识世界的历程(摘选) 时间 思想家 观点 约公元前9世纪 荷马 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公元前6世纪 阿那克西曼德 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 公元前5世纪中叶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后期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3世纪初 芝诺 自然界、人及人类社会都产生于最高的理性 这一历程表明,古希腊思想家( ) A. 认识世界的视角从神到人 B. 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C. 逐渐忽视信仰和放纵私欲 D. 历来重视探索人的理性 21、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共同原因在于( ) A. 城市经济的发展 B. 社会思潮的变化 C. 社会上层的倡导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22、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23、17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如果人类能发现真相,发现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些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上观念产生的影响是( ) A. 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 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D.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24、下列言论不能代表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的是( ) A. 人们应该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B. 没有一个人富得能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C.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 D.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8分,26题16分,27题18分,共计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认为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8分) (2)上述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显然出现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1)16、17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4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7、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4分)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BC,故答案选D。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根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幼稚”,根源在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但发展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都正确,但不是根源.故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说明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科技成就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根源在于落后的小农经济对科技需求不高,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故C正确;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由“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判断B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字的形成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政策的推动是文字统一的原因,而不是演变的原因.B.材料看不出书写材料的变化.C.从图片不难看出汉字出现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趋势.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经济和文化交流.D.这是现象,不是原因. 故选C.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可知,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8、【答案】D 9、【答案】A 【解析】“广购兵船枪炮”、“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大意是说,只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披上野兽的皮毛无异,最终必会被野兽们看破而丧身,喻指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最终改变不了被侵略的结局,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 由“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B错误。 11、【答案】C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由“白话通神”“古文讨厌”可知,该对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故此对联最有可能出自新文化运动,应选择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都不涉及反对文言文的问题,故可排除ABC三项。 13、【答案】C 【解析】“驱除鞑虏”只是推翻满洲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材料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明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内涵。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理解和掌握。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 14、【答案】D 15、【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就是要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更多的力量来进行革命,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①正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没有建立统一战线,②错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③正确;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是为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选出属于加强团结和建立统一战线的选项即可。 16、【答案】C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判断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人们对姓“资”还是姓“社”的干扰,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答案选C项;A项是关于国家的统一问题,题干没有体现;B项是1978年的不是南方谈话的内容;D项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体现了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故A选项正确;这些史观的评价立场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和标准评价的,故B选项错误;新史观的角度不同于旧史观,不能说明它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说明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了自身的标准,不是双重标准,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8、【答案】B 19、【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3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①②③符合题意;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④。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认识世界的视角是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逐渐强调理性而非放纵私欲,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开始并不重视探索人的理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BCD三项均未从经济的决定作用方面来分析。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因此选D。 23、【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产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7世纪的哲学家们强调的是“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可知“理性”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符合题意的是D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开展于14至17世纪,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C项。 24、【答案】C 【解析】AD的主张属于社会契约论,B的大意是主张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故ABD都是卢梭的主张,所以排除;C的主张是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应该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各自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互相制约、平衡。伏尔泰:平等、自由、民主(或开明君主制)。卢梭:主权在民。 (2)影响:材料一发展了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材料二发展了人文主义,既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提出了革命胜利后的政治构想。 (3)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主要突出反对君主专制即可,因为明清之际批判的的就是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的主张主要突出三权分立,卢梭的主张主要突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伏尔泰主要突出平等、自由、民主、开明君主制等。 (2)第一种思想实际作用并不大,主要突出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即可,而启蒙思想的影响则是巨大的,主要突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即可,例如,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等。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从经济角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角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角度大兴文字狱等思想文化专制等多角度分析,不论哪一个因素都会导致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效果不好。 26、【答案】(1)因素:明清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市民文学兴起;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2)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变革中始终坚守。 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涌入古老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面对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变革就没有出路。各阶级各阶层发出了变革的呼声并着手实践,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革命派、激进派;从器物到制度、思想;从慢慢到迅速或激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革中采纳吸收,但始终坚守中国内向型的民族性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中庸精神。 【解析】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朝;清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根据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可知,这一时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市民文学兴起是近代化文化因素萌生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可知,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之中西方传教士的引领也是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也不难得出,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的渐趋衰落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是这一时期近代化文化因素出现的重要原因。 (2)该问属开放型题目,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展开并结合相关史实辅以论证即可,近代中国的数次思想解放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答案】(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 (2)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反对(不同意)这一观点。民族主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是对不同时期民族主义内涵的考查。第(1)问注意新、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的区别即可;第(2)问借助于材料中提供的“西方统治”、“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和“土著中产阶级” 三方面信息,可从政治、阶级、思想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民族主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第(3)问将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政治行动三者有机统一,即可阐述其核心内容,举例时注意时间限定,可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加以说明;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