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02 商鞅变法(测)-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2 商鞅变法(测)-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汉书》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中的“务本”所指的是 A. 重视农业生产 B. “燔诗书而明法令”‎ 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大力推行县制 ‎【答案】A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材料信息“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二是抓住设问“务本”,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下图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反映的内容是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是战国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国应该是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即③处,故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均不合题意,故ABD项排除。‎ ‎【点晴】此题设问比较巧妙,通过商鞅变法的内容,来考查秦国的具体地理位置,解题时紧扣引文,判断出引文为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其次也需要对地理位置的熟悉,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3.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A. 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 B. 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 C. 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D. 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七雄兼并战争 B. 百家争鸣局面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 中央集权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这是针对当时正在经历七雄兼并战争这个客观条件,故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礼乐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 出;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本题只有选B才符合题意。‎ ‎6.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 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为田开阡陌封疆”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即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7.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 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 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 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 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秦穆公将百里奚用五张羊皮赎回,并未以重任只是一个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等级观念逐渐消亡,但可以看出贵族政治已经有所改变,故排除A而选择B;秦穆公的做法并不是践行儒家的用人之道,而是采用法家的用人主张,故排除C;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8.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 D. 都采取的措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答案】A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考生可能因为审题不仔细,题干要求反映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不同点,C项中两者的改革都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反映了两者的相同点。‎ ‎9.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往往不戴头盔和不穿沉重的铠甲,甚至他们使用的剑也是比较落后的青铜短剑。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这反映了( )‎ A. 秦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其他国来说比较落后 B. 商鞅变法确立和发展了秦国上下尚武的传统 C. 奖励军功政策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秦国人价值观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吞并其它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故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 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 是否涉及赋税制度 C. 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 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有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与此相比较,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行县制,触及了上层建筑,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是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的主要不同点,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对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11.公元前359年,商鞅建议秦孝公增加对秦国境内关隘、集市商品的税收,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加强秦国的经济实力 C.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削弱境内的商人势力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根本目的”的限制词,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判断。‎ ‎12.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据他统计,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秦国 A.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历来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内容中,有关人才选拔只有“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并没有有关人才来源的特别规定,故材料与A选项不构成直接关系。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与材料的含义相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刑”,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以上材料反映出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答案】(1)赞扬态度。‎ ‎(2)“连坐”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亡的重要原因。‎ ‎【解析】‎ ‎(3)据材料三“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特点 影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