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大庆铁人中学高 二 学年 上 学期 中 考试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0分。)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2.《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礼法并用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道德教化 3.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不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也不关注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而把注意力全部投在了国家管理之上。这一学派的治国理念是 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兼爱非攻、选贤任能 D.专制集权、严刑峻法 4.《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 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 B.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致良知 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8.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 B.主张经世致用 C.提倡轻徭薄赋 D.倡导工商皆本 9.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10.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11.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B.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字母文字”,具有记事功能 B.北宋《清明上河图》追求“得意忘形” C.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D.京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 13.宋徽宗十分热爱绘画,造诣非常高,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考试方式非常特殊,他亲自出题,就是一句诗,让大家画出来。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考查众位考生。材料反映了( ) A.宋朝绘画繁荣得益于科举制度和绘画结合在一起 B.宋朝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阶段 C.宋徽宗喜欢绘画胜过于治国 D.宋徽宗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宫廷画院的发展 14.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15.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6.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17.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18.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中记述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由此可见( ) A.戏剧表演的内容都是历史事实 B.戏剧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声 C.戏剧发挥了对民众的社会教化功能 D.戏剧与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相同 19.“他认为善、真、义、美均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真理或公平的永恒标准。既然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就只能有特定有效的真理。”持此观点的是 A.普罗泰格拉 B.柏拉图 C.牛顿 D.爱因斯坦 20.古希膜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21.15世纪的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22.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23.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此人最有可能是( )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 24.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 A. 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 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 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25.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 D.妇女解放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 26.(24分)阅读下面图10和图11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稚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 西斯廷《圣母像》,圣母,在基督教里是耶稣的生母,名为玛利亚。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教会占统治地位,圣母像中的圣母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阴沉,不可亲近的。16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幅图所刻画神像在内涵上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本因素,与中国比较这种内涵对欧洲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10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著名哲人雅斯贝尔斯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14分)中国明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徒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澜。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 …… 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的原因。(8分)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B D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D C D B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D C B 26【答案】(1)共同:都是宗教题材绘画;都体现了世俗化倾向;都对宗教中的神赋予了新内容;都淡化了宗教气氛(6分,任答3点得6分) 背景:《罗汉图》:佛教的中国化;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对人民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冲击;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理学利用佛教助推佛教文化的变化;天人合一,文人社会的形成,增加生活情理。(任答2点得4分) 西斯廷《圣母像》:罗马天主教廷的黑暗统治压制人民思想;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洲城市兴起,人民思想观念变化;继承发展人文精神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主流(任答2点得4分) (2)不同:《罗汉图》突出生活情趣的描绘;西斯廷《圣母像》突出人性和拯救世间的祟高行动的描绘(4分) 因素:前者封建经济条件下受“天人合一”影响,后者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4分) 影响:欧洲逐渐向资本主义转化进入近代社会。(2分) 27题:例题:古代思想家们对人类思想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孔子提出仁政思想,试图解决人与人关系,保证社会和谐的发展。 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的思想,提高人的主体地位,试图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佛教轮回思想,试图解决的人的生死问题,认识人与神的关系。 综上所述,这些思想家在轴心时代提出先进思想,促进本民族精神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8题:(1)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2分)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4分) (2)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4分)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儒家僵化。(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