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B.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C.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D.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分封制……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分封制时期并未完成华夏民族的整个形成过程,故B项错误;原族群的血缘关系大规模的变革,有利于不同族群的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C项正确;这种变革有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促进族群的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角度逐一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 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D. 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大意为:唐朝开元年间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则参加科举考试自谋生路;他们“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宗室诸王的严格控制,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对中央集权不利,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成为中央控制宗室子弟的工具,而不是宗室子弟控制政权,排除D 。 3.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筑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C.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答案】B 【解析】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 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B项正确;从材料看,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故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CD两项。 点睛: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是解题的关键。 4.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度,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 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B. 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C. 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D. 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皇帝直接委派……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得刺举以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判没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刺举”也不等于司法权,故A项错误;宋代存在通判一职,故B项错误;通判与地方守臣联合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通判既有地方的行政权,又有垂直的监察权,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得刺举”,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通判的职责入手,即可排除错误或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 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B. 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C. 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D. 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读四书五经对科举士人有潜移默化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杨昌济主张恢复科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重心不在于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而是说明传统经典的教化,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的主旨和重心,学生要正确理解科举制的双重作用,而材料重在强调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 《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B. 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 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 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陵、平原、孟尝、春申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代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信陵、平原、孟尝、春申也不属于没落奴隶主贵族,故C项错误;“游侠,鸡鸣狗盗”并非恐怖黑恶势力,故D项错误。故选A。 7.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C.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不是为了限制皇权,故A项错误;唐太宗如此强调中书门下审查的作用,体现了他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唐代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唐代中书门下并不是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理解材料中“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所反映的制度性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D. 察举制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察举制下贵戚干预选官的现象,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拔官吏以孝廉举荐为主,故B项错误;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察举制的弊端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D.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九卿职务体现了为皇家事务服务的特点,六部职务集中于国家政务,故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故D项正确;秦朝已经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科举取仕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 10. 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 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C. 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D. 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了御史可以监察宰相,并不能说明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故A项错误;从御史到通判到外任御史,这说明宋代统治者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故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不仅仅限于地方监察,故C项错误;御史不可能有效制约君权,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正确的认识从御史到通判到外任御史,说明当时形成监察体系;二是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不能断章取义或无中生有。据此即可正确进行判断。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 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C.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D. 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C 12.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因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 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 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 商品经济已影响到农村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土丝买卖,没有反映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杭城的文化生活,故C项错误;“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已影响到农村,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学生要抓住“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 这一关键点,同时区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不同点,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3. “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 A. 彻底解决国家赋税问题 B. 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D. 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答案】C 【解析】“彻底解决国家赋税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压抑了商业的发展,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故C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与富商大贾的出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 14. “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豪强势力,隐匿人口 B. 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 C.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 军阀制据,战乱不断 【答案】A 【解析】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属于东汉时期,当时豪强势力发展壮大,他们往往隐匿人口,逃避赋税,故导致人口减少,故A项正确;农民起义与人口减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应该增加人口,故C项错误;军阀割据不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 15. 白居易《卖碳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沿街开铺的街市 C. 地方自治的市镇 D.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答案】D 【解析】白居易属于唐朝,当时的市是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故D项正确;草市指农村集市,长安城的市不是草市,故A项错误;沿街开铺的街市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城的市也不是地方自治的市镇,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所提示的时间,学生可以据白居易的生存朝代,再结合唐朝“市”的特点,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B.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A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清代人地矛盾,这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缓解人地矛盾,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项错误;清代之前铁犁牛耕已经在江南推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是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得出清代人地矛盾的结论。再从人地矛盾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的关系,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7.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B.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庭宗族势力的干预 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物业交易对象以家庭宗族势力为优先,说明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庭宗族势力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故A项错误;家庭宗族势力的干预限制了个人自由意志,故C项错误;材料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18. 唐代柜坊又称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变,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南宋《武林旧事·游手》把柜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据此可知柜坊 A. 弊大于利 B. 不利于经济发展 C. 具有多重属性 D. 搞活了民间资本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变,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把柜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柜坊具有货栈、银行、赌博场所等多重属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柜坊弊大于利,故A项错误;柜坊有利于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柜坊搞活了民间资本,故D项错误。故选C。 19.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要靖至万历 顾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 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C.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州县数与集市数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集市属于农村市场,这说明当时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南北经济交流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故选A。 20.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B .............................. 21. 《汉书·蓝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 强调“春秋大一统”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A 【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道家思想,“以教化为大务”体现了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宣”体现了法家思想,故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大一统”思想,故B项错误;西汉没有“三教合一”趋势,故C项错误;董仲舒思想是对先秦传统儒学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 22.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其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 A. 法家、儒家、道家 B. 儒家、道家、法家 C. 倡家、墨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B 【解析】“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反映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属于儒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其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反映了道家辩证法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反映了刑赏分明思想,属于法家,故B项正确,ACD项都错误。故选B。 23.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C.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D. 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班固区分为三等九则的依据是儒家思想的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时代先后为顺序,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根据,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班固以个人善恶为标尺,故D项错误。故选B。 24.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修养论、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些理学观念根本出发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规范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个人修养不属于理学的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也是为了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故B项错误;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也不符合“齐家平天下”的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关键词“根本出发点”,学生再紧扣“齐家平天下”这一关键信息,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5. 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 专制 孟子 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中只根据孟子提到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九推论出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属于以偏概全,不合史实;C中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明清特务统治和文字狱的大背景下是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当时的正统思想是心学,故错误;D中的谭嗣同提出“君,大盗也”不能推论出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相反,维新派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所以也是错误的;故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 26. 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 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B. 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 有违儒家民本精神 D. 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黄宗羲思想没有突破儒家理论,而是强调其“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黄宗羲思想是近代制度典范,故B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是对儒家民本精神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黄宗羲思想具有近代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故选D。 27.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他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C. 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D.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重视实用性,缺乏理论性深究,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科研应该适可而止,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九章算术》的实用性很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知识适用于生活实践,故C项错误。故选D。 28. 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 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C.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出版业的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可以看出书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不同的需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故选C。AD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的对文化的统治是否减弱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书坊主要满足一般市民的需要,通俗易懂的有市场,但是纯粹的文人的东西不一定符合市民的需要。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宋代文学的发展 29. 1920作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泊外法权来压制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他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C.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现在清廷虽然不他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孙中山已经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故D项正确;原来的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孙中山在反帝问题上很坚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已经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故选D。 30.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B. 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 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 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与题干中“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的信息说明强调的是法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郭嵩焘承认西方制度的某些优点,是对洋务运动器物学习层面的突破,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31. 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袭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这表明胡适的主张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接受西洋文化 C. 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 D. 中学应充分世界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袭琢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思想,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主张,故B错误;胡适主张将中国固有的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将中学充分世界化的主张,故D正确。故选D。 32.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 认为俄园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 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C. 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D. 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俄国革命道路和中国实际结合的主张,故A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材料说明毛泽东等人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故B正确;材料不赞同思想启蒙的手段,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33.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主张城市中心论,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当时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故B正确;俄国革命道路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故A错误;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已经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故C错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胜利,故D错误。故选B。 34.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 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 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C. 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D. 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故C正确;只有宗教改革主张国家权力高于神权,故A错误;两者都没有否定上帝的权威,故B错误;两者传播人文主义手段并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7题16分,38题18分,39题12分,共46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贡体系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征:以经济实力为支撑;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体系;持续时间长;厚往薄来;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通行;形成东亚文化圈;本质上属于贡赐贸易;属于文明的扩散;在西方国家侵略下瓦解。 (2)原因:中央集权的强大;自然经济的发达;中国先进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 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儒家天下理论塑造的产物。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概括朝贡体系的主要特征。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央集权、自然经济、先进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儒家文化等方面说明朝贡体系形成的原因。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 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又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人士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 【答案】(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束缚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 (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身份标志、以文为主、自由流动、官僚政治等方面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封制崩溃、等级观念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自身的努力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实业救国等方面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一“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 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综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启蒙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 【答案】(1)态度: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 影响:解放人类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角度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再从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等方面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即可从解放思想、社会进步等方面回答启蒙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