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25X2=50分) 1.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2.东周时期,《春秋》等经传动辄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就连卫、郑、晋、鲁等国也不例外,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C.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 D.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 3.《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5.《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6.“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 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7.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系辞》;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他们的做法体现了( ) A.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B.宋朝的学者有疑古之风 C.北宋学人完全否定儒学 D.司马光开创编年体史书 8.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 A.反对君主独裁 B.反对君主制度 C.提倡格物致知 D.提倡尊君卑臣 9.“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此文最有可能出自( ) A.《日知录》 B.《天下郡国利病书》 C.《明夷待访录》 D.《船山遗书》 10.明清之际,出现一批活跃的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猛烈批判,其中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主张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经世致用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工商皆本 11.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 A.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12.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13.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后由中国买断并拆除。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认为:“ (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既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由此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B.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 C.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14.2014年1月浙江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民光影城被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铜牌。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20世纪50年代收归国有,虽因各种原因多次更名,但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它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坐标。这座影城( ) A.20世纪40年代是发展鼎盛时期 B.诞生于30年代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时期 C.是宁波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 D.大跃进时期因放映最过低而被收归国有 15.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 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16.赫鲁晓夫时期,苏联1/3产品属于军事装备,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3。据此可知,两人的改革都( ) A.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 B.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 C.对斯大林模式没有任何冲击 D.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17.表1: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变化(单位:万)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失业人数 130 300 435 600 纳粹党人数 15 30 100 140 根据上列表格,可知纳粹党 ( ) 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 B.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 C.因经济危机加剧而发展 D.极具欺骗性、煽动性 18.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 A.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19.下图为20世纪50— 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现象的出现 ( ) A.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 C.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 D.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 20.1956年,美国黄金储备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黄金,这是不能动的,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104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161亿,年底,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100亿美元,国际流动美元达165亿美元。据此,可推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 B.美国经济进入“滞涨” C.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恶化 D.美元丧失国际货币地位 21.它使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国家通过把部分权力委托给某一超国家机构来开展国家间合作的范例。“它”指的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22.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 23.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24.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原来《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农村出现“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B.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C.包产到户不被广大民众认可 D.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广 25.表: 1975~1986年中国国民收入与外贸进出口数据比较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国民收入 出口 进口 (单位:10亿元人民币) 1975 250.3 14.30 14.74 1978 301.0 16.77 18.74 1980 366.7 27.24 29.14 1986 779.0 108.2 149.86 由上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逐步改变了外经贸政策 B.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失衡 D.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阅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时间 理论上 内容 1978—1984 1982 年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1984—1992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 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992—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领了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至今 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11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2分) 27. (14分)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 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9分) 2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也在召开。 ——摘自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1)材料一反映了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主要力量反全球化的方式有哪些?(3分) 材料二 亚太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温和的反全球化立场……虽然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反全球化的情绪,但整体上东亚国家对全球化冲击的反应比较温和,政策上也比较理性。 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领头羊。拉美率先举起了反全球化大旗……巴西连续三次举办“世界社会论坛”,这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拉美在反全球化中的特殊地位。 非洲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处于“前反全球化时期” 。在全球化尚未充分展开的地方,其反全球化运动往往也难成气候…… 转轨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反全球化风潮中平静的港湾……在来不及体味全球化的甘苦喜忧的情况下,反全球化触动不了他们(苏联所辖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心弦……他们对全球化的主流观点是利大于弊,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总体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摘自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述国家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及表现?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化?(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它更有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B.C项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王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说明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故选C项;据材料“《春秋》等经传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说明是《春秋》等经传作者的主观愿望不是实际民族、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将“周礼”作为思想的唯一标准不能说明思想繁荣,排除 B项;材料“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说明各国处于分裂状态,排除 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可知儒家与墨家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故选A项;修先圣之术并不等于将六艺看做先圣之术的精华,排除B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墨家思想并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无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二者都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从秦以后,在孔孟思想上加以改造的汉代儒学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包括二程、朱熹、王夫之等,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是董仲舒的思想,只是新儒学中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整个新儒学都是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属于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新儒学与汉唐的大一统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古代民本思想,C项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C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秦朝的治国政策措施受儒家的影响,汉朝将儒家《周官》学说写入法典,“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而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都与法典相关,可见儒学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故D项正确;汉代儒学强调春秋大一统,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还宣扬“君权神授”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以后儒学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宋朝学者对儒学部分内容的怀疑与否定,表明宋朝学者有疑古之风,故选B项;儒学在北宋发展为理学之后,其正统地位有所强化,排除A项;北宋时期的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排除C项;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主“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可见在朱熹看来,君主和臣子们各司其职,皇帝不可以侵占臣子的权力,皇帝发布的命令,必须和大臣们在朝廷上仔细讨论过才可以作出,因此朱熹反对皇帝的独断专行,故A项正确,B.D项错误;C项虽然符合朱熹的主张,但是重在强调接触事物以穷理,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是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内容,故选D项;《日知录》该书是大型学术札记,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排除A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排除B项;《明夷待访录》通过对历史深刻反思,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早期的民主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选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思想,与民主启蒙无关,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工商皆本认为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不是民主启蒙,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可知,地方政府自主权遭到削弱而不是增强,故A项错误;“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反映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政府自主权遭到削弱,有利于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因此客观上有利于儒学维系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这种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与小农经济稳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这种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与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接纳的内容,故选D项;材料没体现中国阴历与西方阳历的融合,排除A项;革命泛指重大革新,材料没体现革命思潮,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政府行为,排除B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阳历的实施而不是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等)演变,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捍卫国家主权,与材料中“(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相符,故选B项;“西用”与材料“中国买断并拆除”不符,排除A项;“1876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经济侵略,排除C项;“1876年”时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化已经开始,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浙江宁波民光影城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知识,1931年李济民投建该影城应该是诞生于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时期,故选B项;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国内局势动荡,所以这座影城不会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排除A项;这座影城是宁波的文化坐标但不是宁波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排除C项;这座影城被收归国有应该是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而非大跃进时期,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29年……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是建立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选D项;国内战争是1918-1921年,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压制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B项;1929年,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赫鲁晓夫时期……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3”可知两人的改革都是重视重工业,仍旧坚持斯大林模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材料“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表明都是苏联不是美国,排除A项;材料“都在发展重工业”表明没有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排除B项;据所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列夫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9—1932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结合图表信息,失业人数与纳粹人数呈正相关,所以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上升,推动了纳粹的发展,故选C项;纳粹属于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因经济危机失业人数与纳粹党人数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纳粹党的欺骗与煽动性宣传,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 。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结合所学1905年盛行自由主义而30年代主张放弃自由主义思想说明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可知是时代观点改变判决不是司法与行政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说明是时代观念不是底层劳动者,排除C项;据所学,最高法院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对宪法的解释,排除D项。 19.【答案】A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50—70年代高速发展,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的体制等等,而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源于对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多极化趋势刚刚出现,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图表所反映的是二战之后,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排除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刚刚出现,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56年,美国黄金储备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黄金,这是不能动的……年底,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100亿美元”说明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这样会影响美元信用,导致各国用美元挤兑黄金,从而不能保持美元与黄金的汇兑比例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故选A项;美国经济进入“滞涨”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是美国黄金储备没有涉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项;美元仍是国际货币,排除D项。 21.【答案】A 【解析】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故选A项;欧洲经济共同体出现在1958年,晚于煤钢共同体,排除B项;欧洲共同体成立于在1967年,晚于煤钢共同体,排除C项;欧洲联盟正式建立是1993年,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为应对危机,成立国际组织,协商共同的立场,故选A项;“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排除B项;同理,“旧秩序已崩溃”表述绝对,排除C项;新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 2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为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实行计划经济,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有利于巩固国防,故选A项;农业生产服务于工业化,排除 B项;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但却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据材料本题没强调国民经济比例失衡问题,排除C项;国家战略是根据国情制定的,材料强调国家战略的出台,而选项强调国家战略的影响,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把原来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有条件的限制 “包产到户”,反映出中共中央对于农村经济改革的谨慎和尝试,故选B项;“改社建乡,政社分开”为内容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改革出现在1983年,排除A项;从材料中“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可知不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是特别地方,不能体现出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排除C项;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广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D项。 2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收入、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都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后中国逐步对外开放,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进出口贸易不是农村,排除 B项;据材料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增长且幅度相似,排除 C项;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以后,排除D项。 26.【答案】(1)特点: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2分)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3分)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2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3分) (2)不同点:阶段性分明;(2分)渐进性和长期性结合;(3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3分)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分) (3)认识: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答出2点即可,共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列宁的指导思想……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得出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根据材料一“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得出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根据所学,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其一,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其二,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 (2)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列,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是阶段性分明;根据表格中“理论上”列,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根据表格中“内容” 列,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其二,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根据材料一的特点和材料二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经济改革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势在必行,第二,遵循客观规律,第三,必须符合国情,第四,借鉴先进经验,第五,稳步改革,第六,惠及民生,第七,可持续发展,第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作答时,要根据分值—4分,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 27.【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3分)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1分)政策: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1分)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5分)特点:国家干预。(1分)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困境,据材料一“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得出农产品价格下降;由材料一“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得出农业市场滞胀;从材料一“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得出土地租售困难。第二小问国际背景,据材料一“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结合所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得出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第三小问国内政策因素,据材料一“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普遍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得出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得出加强农业立法;据材料二“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得出限制农产品进口;从材料二“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得出实行农业补贴;据材料二“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得出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据材料二“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得出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分析得出国家干预。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分析得出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由材料二“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和“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得出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从材料二“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分析得出会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28.【答案】(1)主要力量: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1分)斗争方式: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答出其中2点,2分) (2)特点:不同类型国家反全球化有很大差异(2分) 表现:亚太国家——温和,理性;拉美国家——先锋、超前、激进;非洲国家——尚未找到全球化的感觉,无所适从;原苏联和东欧转轨国家——刚刚摆脱旧体系的羁绊,对全球化仅有微词而已,(答出其中3点,6分)应对:积极应对,趋利避害(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力量,根据材料一“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主要力量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第二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一“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抗议和示威;根据材料一“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也在召开”,召开论坛。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亚太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温和的反全球化立场……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领头羊……非洲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处于“前反全球化时期”转轨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反全球化风潮中平静的港湾”,不同类型的国家,反全球化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亚太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温和的反全球化立场……对全球化冲击的反应比较温和,政策上也比较理性”,亚太国家——温和,理性;根据材料二“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领头羊”,拉美国家——先锋、超前、激进;根据材料二“非洲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处于‘前反全球化时期’”非洲国家——尚未找到全球化的感觉,无所适从;根据材料二“转轨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反全球化风潮中平静的港湾……反全球化触动不了他们(苏联所辖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心弦”,原苏联和东欧转轨国家——刚刚摆脱旧体系的羁绊,对全球化仅有微词而已。第三小问应对,肯定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