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3月份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35*2=70分) 1.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 中庸和不偏不倚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 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特点。由题干“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和“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反映了梭伦改革折中、中庸的特点。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的领导者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阿菲埃尔特 D. 伯里克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594年,梭伦开展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A。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规定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462年,阿菲埃尔特在司法方面建立了不法申诉制度,以保卫民主政治不受寡头势力干扰,排除C。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排除D。 3.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A. 长老会议公民陪审法庭 B. 长老会议公民大会 C. 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 D. 公民大会长老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在梭伦改革前实权落在长老会议手中,梭伦改革时期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故排除ABD,选C。 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 春秋 B. 战国 C. 秦朝 D. 汉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所取代,地方组织也逐渐由采邑制转为县制或郡制,县与郡开始出现,但推行的范围有限,且春秋时期郡县中的县大夫或县令仍然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与战国时期的县令由国君任免者不同,非真正意义上的县制,故A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县令由秦王任免,最早将县制作为国家制度确立下来,故B正确。秦统一六国之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延续商鞅变法时期的县制,只是将推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故C错误。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因此也并非最早建立县制,故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考生可能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但是题干中问的是县制出现的最早时间。 5.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 普遍推行县制 B. 实行连坐法 C. 按军功受爵 D. 奖励耕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实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推行县制 6.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主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所以选D。 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封建制经济基础的根本要素,故A项是封建制确立的主要依据。C为行政制度的变革,不属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B不属于经济领域,非主要依据。D属于具体的经济政策,可排除。因此A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 8.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制度最深刻的措施是 A. 奖励军功 B. 废除井田制 C. 统一度量衡 D. “燔诗书明法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要求的是社会制度影响深刻的是,A项是属于军事,B项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CD项的影响不如B项深刻。故选B。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 9. 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 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 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 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 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答案】C 【解析】 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实质是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 【名师点睛】用表格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 A. 整顿吏治 B. 汉化政策 C. 实行府兵制 D. 颁布均田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人和徭役征发,故选D。为了稳固统治,最高统治者通常要整顿吏治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具有“开创性意义”,排除A。汉化政策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具有“开创性意义”,排除B;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特点是兵农合一,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时间不符,排除C。 【点睛】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12.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改革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必然会遭到一些顽固旧势力的反对。商鞅变法后商鞅被处死,北魏孝文帝改革阻力重重。故选C。其他各项都是正确的,都是两者的共同点,予以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13.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汉化政策的影响 D.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 石窟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表现,但材料不是讨论石窟艺术发展的整体原因,排除A;北魏统一是修建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政治前提,并不是其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排除B;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改革加强了鲜卑族汉化的程度,在佛教艺术上也反映出, 佛教雕塑越来越接近汉文化,故选C。雕刻工匠水平,只是片面的理解,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 14.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 整顿吏治 B. 轻徭薄赋 C. 精简军队 D. 限制“恩荫” 【答案】A 【解析】 主要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范仲淹认为积弱积贫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即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 15.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 【答案】B 【解析】 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可知B最符合题意。青苗法是指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可见青苗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方天均税法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排除C;农田水利法指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等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通过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排除D。 16.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青苗法、免疫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符合题目中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而保甲法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与财政无关,所以排除掉③,正确答案为D。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 17.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 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 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 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忠直疏远”是指与王安石意见不一致的人,“谗佞辐辏”是指与王安石意见一致,拥挤变法的人,答案为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评价 18.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有利于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神圣罗马帝国加强中央集权 C. 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 D. 德意志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便利于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 19. 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其核心内容是“信仰耶酥即可得救” B. 主张靠虔诚信仰,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 C. 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与上帝沟通成为上帝的义人 D. 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而获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因信称义”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等,可知D项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0.“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 加强中央集权 B. 保护民族工业 C. 发展机器生产 D. 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阿里改革的主要措施。阿里改革的措施涉及土地、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问题。其中最能体现早期近代化特点的措施之一就是保护民族工业。这项措施的效果非常明显,提高了生产力、保护了民族工业,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故选B。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措施 21. 克里木战争失败后,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于 A. 经济的落后 B. 军事的落后 C. 农奴制的落后 D. 文化的专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的困苦境地,说明农奴制的落后成为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经济的落后源于农奴制的落后,故A项错误;军事的落后也是由制度导致,故B项错误;文化的专制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焦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奴制的弊端的角度分析选项,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 .日本被迫打开国门的事件是 A. 大盐平八郎起义 B. 黑船事件 C. 尊王攘夷 D. 倒幕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大盐平八郎起义是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B项是明治维新前美国舰队叩关,是日本民族危机的开始,也是明治维新的原因; C项“尊王攘夷”事件是明治维新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D项是推翻幕府统治的战争。故选B。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原因 2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 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 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日本政府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所以决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24. (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 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 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 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 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 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其用于玩游戏中,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但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A项主要是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5.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 “废藩置县” B.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26. 与中国戊戌变法相比,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原因是( ) A. 自上而下的改革 B. 农民的支持 C. 封建统治较薄弱 D. 军事实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明治维新失败主要原因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明治维新时期国内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封建势力较弱,C正确;二者都是自上而下改革,A错误;农民并没有支持戊戌变法,B错误;军事实力差距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7.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②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④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之处,二者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各自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后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之前日本面临美国的侵略,俄国没有民族危机,排除④,选择D项正确。 28.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光绪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和梁启超属于清末维新思想家,但没有系统介绍西方进化论,排除AB;严复的译作《天演论》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启发了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将近代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故选C;光绪帝是我国维新变法时期的帝王,但没有系统介绍西方进化论,排除D。 29.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阶级因素;D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思想因素;A与题意相符,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背景 30.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他发表的奠定了变法思想基础的著作是 ①《变法通议》 ②《孔子改制考》 ③《新学伪经考》 ④《仁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排除①。《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的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故②③符合。《仁学》是谭嗣同的哲学著作,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排除④。故排除ABD,选C。 31. 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 ) A. 把变法自强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 B. 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C. 主张人类社会的进化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D. 借助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所以维新派人士将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故此题选B项 考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点评: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常考点。它主要包括两点①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这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这一方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3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A. 改变孔子儒家宗师的形象 B. 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孔子 C. 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D. 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并未改变孔子儒家宗师的形象,排除A;康有为本意并非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孔子,排除B;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图存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的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为宣传维新变法服务,同时也有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意图,故选C;康有为的本意并非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排除D。 33.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 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 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 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爱国性,故选A;B是戊戌变法的内容,符合世界潮流,不是戊戌变法的爱国性主要表现,排除B;CD是戊戌变法的影响,不是戊戌变法的爱国性主要表现,排除。 34.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本题主要针对的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与意义,主要是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理解。从阶级意义上,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它并没有与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而是“托古改制”,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情况下实行君主立宪。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性质 35.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说明改革必然遇到很大的阻力,改革家需要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A说法绝对,并非改革者都不会有好结果;B说法也不对,改革者不能只想到明哲保身;D不对,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但也不能激进。 考点:古代改革 点评: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是怎样的?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解析】 【详解】(1)材料一的大意是陆睿是鲜卑人,承袭平原王。想要迎娶徐州刺史崔鉴的女儿,崔鉴就说对陆睿姓氏太繁琐太复杂不满,实际说明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 (2)从材料“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可见连太子也反对改革,改革阻力之大,“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说明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37.材料一 如图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答案】(1)重农抑商和统一度量衡 (2)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解析】 【详解】(1)由“奖励耕织(砖画)”反映了商鞅变法的重农政策,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相关内容是重农抑商政策。由“商鞅铜方升”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统一衡器的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是统一度量衡。 (2)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般评价历史人物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不是他的为人处世。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可见,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对个人品质,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是片面的。 38.下列选自《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 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1)结合材料一及学过的知识回答,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对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 【答案】(1)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旨在削弱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企图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来富国。司马光是在不危及地主官僚利益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由材料“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结合所学,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由材料“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可见实行农田水利法除此之外,还有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由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王安石的理财必然会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来富国。由材料“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可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要保证地主官僚利益的根本利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