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1.3 宋明理学 [学业达标]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 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之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 A.道家学派 B.道教 C.理学 D.佛教禅宗 4.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5.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因果轮回 B.“天理” C.修炼养生 D.“致良知” 6.“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这副对联所赞誉的学者是( ) A.周敦颐 B.韩愈 C.王守仁 D.朱熹 7.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 ) A.格物致知 B.正纲常 C.正百官 D.正君心 8.“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 )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 C.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 9.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取名“行知”。陶先生推崇的哲学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10.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 A.秦朝 B.汉初 C.宋代 D.民国时期 [能力提升] 11.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12.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13.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14.“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15.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思想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精析 1.A [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 2.C [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项。] 3.C [依据材料“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道学和禅宗”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禅宗的理论来改造儒家学说,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选择C项符合题意。] 4.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反映了A,“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B,“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D,C与史实不符,理学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5.B [程颢、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A项是佛教主张;C项是道家主张;D项是王守仁的思想。] 6.D [“穷理致知”“传二程”(即:二程的传人)都点明了赞誉的对象是朱熹,故选D项。] 7.D [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正君心”,故选D。] 8.D [从题干材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可知反映的是心学,故选D。] 9.D [从材料可知,陶行知推崇的这位哲学家倡导“知行”。明代的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故选D。] 10.C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强调人的道德、气节和品德,这与宋明理学相符,故选C。] 11.C [从材料“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可以看出当时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故选C。] 12.B [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故C项错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属于心学思想,二程是理学的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 13.A [本题考查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认为读书只是“儿童之学”,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故A项正确;陆九渊没有涉及读书的方法,故B项错误;两者明“理”的目的和读书的目的均相同,即明“天理”,故C、D两项错误。] 14.C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根据题目,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上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是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正确;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 15.B [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并未体现出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 16.(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 解析 第(1)问,要扣住“儒有焉”“释有焉”“道有焉”等关键信息。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思想主张。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