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 中国古代思想史把魏晋称为玄学时代,隋唐为佛学时代,宋明为理学时代。那么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之际分别可称为( ) A. 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实学时代 B. 子学时代、实学时代、经学时代 C. 实学时代、经学时代、子学时代 D. 经学时代、子学时代、实学时代 3. 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 A. “和而不同”和“仁”的思想 B. 民本思想 C. “有教无类”的思想 D. “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4. 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对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导致这一时期“讲世情的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统治有所放松 B. 程朱理学促进思想解放 C. 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 D. 商品经济获得新的发展 5. 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文化的交流加深 B.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政体的本质差异 D. 西方科技水平高于中国 1. 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 ) A. 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 B. 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 C. 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D. 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2.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科学,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下列选项中的词语都能体现这一定义的是( ) A. 随心所欲 禁欲苦行 无拘无束 尊重知识 B. 压抑人性 张扬个性 麻木顺从 积极进取 C. 思想开放 追求享乐 以人为本 探索奥妙 D. 言论自由 神权至上 愚昧迷信 金钱至上 3.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主张基督信仰唯一的权威在《圣经》,而教会对《圣经》的诠释并无垄断权。他进而强调“每个人皆为自己的教士”,任何信徒均可经由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接触、认识他的福音,而毋须透过教士的协助。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最可能以哪些行动实践上述理念:①主张信众自行选举牧师②支持镇压德境农民叛乱③将《圣经》翻译成德语④联合英国国王支持改革⑤支持改革传统教会制度( ) A. ①②③ B. 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⑤ 4.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Renaissance”。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在于( ) A. 复兴了西方的古典文化 B. 冲破了封建愚昧的禁锢 C. 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了舆论 D. 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5. 下面框内对话中所论及“新的宇宙”缘于( ) A. 牛顿的力学体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爱因斯坦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1.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中国 16世纪(明中期)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明后期) 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徐光启《农政全书》 据材料可知( ) A.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B. 东西方科学发展方式相同 C. 科学领域都具有突破性 D. 社会主流意识对各自科技的发展影响不明显 2. 互联网之父伦纳德•克兰罗克说:“人人都有自已的声音。即使你是矮穷挫,委身于地下室,香蕉皮等垃圾盖满地板,你却和那些坐在游泳池里的高富帅、有着同样的声音,只要你能上得了网。”这说明互联网( ) A. 加速了人们的信息交流 B. 增强了人们的交往能力 C. 客观上有利于人的平等 D. 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共享 3. 英国有一种桦尺蛾,在1850年前都是灰色类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1850年在曼彻斯特发现了桦尺蛾黑色的突变体。到19世纪末,黑色的桦尺蛾已升至90%以上;灰色的桦尺蛾则从90%以上下降为不到5%。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用进废退 C. 群体性基因变异 D. 物极必反 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 A. 汽车制造技术 B. 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 电话制造技术 D. 内燃机制造技术 1. 关于洋务运动,当时有人认为它是有悖“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荒谬之举;到19世纪末,维新派则认为它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并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者( ) A. 掌握史料的多寡 B. 政治立场的差异 C. 学术水平的高低 D. 时代背景的不同 2. 陈独秀、李大钊等曾相信,社会的变革,只应“由人民自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创造……地方自治和同业联合”的组织,逐步造成民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此来使国民直接成为国家主人,从而达到“打破阶级制度”“实行共同劳工”和“公有主义”的目的。这说明此时的陈独秀、李大钊( ) A.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赞同苏俄式的革命道路 C. 倾向和平的建成社会主义 D. 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3.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救亡图存 D. 实现社会主义 4.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 推动实业救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提倡民主科学 D. 挽救民族危亡 5.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 主张彻底反对帝国主义 B. 认可民生主义 C. 认为民族主义有局限性 D. 赞同民权主义 6. 近代某思想家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故先有民而后有君。君者,为民办事者也,若事不办则易(更换)其君,乃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说明,该思想家旨在强调( ) A. 中体西用 B. 进化原理 C. 主权在民 D. 君主立宪 1.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这一指示( ) A. 符合“双百”方针的精神 B. 消除了苏联文化的影响 C. 保障了文化的持久繁荣 D. 促进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2. 在建国后的某个时期,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如《红旗谱》、《东方红》、《洪湖赤卫队》等,被要求进行修改,修改的标准仿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这个时期是( ) A. 建国初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3.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 B. 邓小平重视军工源于其军人出身 C. 科技实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 D. 新中国军事工业领先于其他行业 4.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制度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1990年戈尔巴乔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苏联民众产生这种反映的原因是( ) A.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 B. 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斗争 C.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1.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举办国产电影展览,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17部,如《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等,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1959年电影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破四旧”运动的开展 B. “双百”方针的制定 C.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 “二为”方向的确定 2. 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 A. “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 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 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 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3.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能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至,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 A. 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B. 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C. 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D. 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4.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之路 5. 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赫鲁晓夫的改革 D.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6. (12分)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阶级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领引着全世界”的宋代科技表现,并概括这些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分析宋代理学的积极意义。(4分) 1. (1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做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据材料一回答,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4分) (2) 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4分) (3) 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王阳明学说的特色。(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 (12分)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是历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内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责,与有责焉耳矣。 ——摘自《日知录》 材料二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友展,朝野的日光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清末则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或许是中国的病根,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 ——摘编自刘慧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历史上的中国,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今,“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成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人奏文明共问进步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是折时代国家意识在国际事务和重大举措中的体现、升华和崭新拓展。 ——摘编自朱文通等《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其作者并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器物”、“制度”和“思想”方面分别进行的实践探索活动。(3分)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时代的内涵。(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的发展历程。(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A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A 22.【答案】C 23.【答案】C 24.【答案】D 25.【答案】D 26.【答案】B 27.【答案】D 28.【答案】C 29.【答案】D 30.【答案】B 31.答案(1)变化:市民阶层正式产生。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宋词的繁荣。 (2)表现: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3)积极影响:具有忧患意识;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2.答案(1)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吸收诸子百家学说。 (2)思想体系: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3)思想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特色:倡导个性解放。 (4)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道德修养。 33.答案(1)作者:顾炎武。观点:天下兴亡,匹大有责。 (2)实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内涵:爱国主义(或全民族抗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或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4)历程:由传統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发展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由国家意识发展到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