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含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A 【解析】 24 / 24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项。 2.2.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 A. 宗法观念的延续 B. 分封体制的完善 C. 君主权力的衰微 D. 官僚政治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大夫们很重要……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地位,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君主与大夫的关系是宗法关系,主旨不是说明君主权力的式微,故C选项错误;官僚政治的建立在秦朝,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4 / 24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等信息分析出宗法制的特点,即血缘关系的地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学生容易错选C选项,原因在于教材知识的先入为主,而没有结合材料主旨。 3.3.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及认识 4.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24 / 24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不选A项;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选C项;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5.唐代择官标准有四项,其一是身,即身材,须取其体貌丰伟者;其二是言,即言词,须取其言词辩正者;其三是书,即书法,须取其楷法遒美者;其四是判,即公文判词,须取其文理优长者。这反映出唐代择官 A. 以德行优者为先 B. 重视官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C. 以才干突出者为先 D. 把外在形象摆在首要地位 【答案】B 24 / 24 【解析】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正式的进行中央考试以外,如果要出任官吏,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选官标准,主要是身言书判,没有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吏部的选官标准主要是考察官吏的基本行政能力,提高官员的行政基本素养,故B项正确;吏部选官是一个综合标准,要四个全部达到,而不是突出哪一项,故C项错误;吏部选官是一个综合标准,没有把谁放在第一位,故D项错误。 6.6.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A. 民族隔阂的消除 B. 对外政策的开放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民族融合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西域和中原人士之间的交流交往非常频繁,但并不能说明民族隔阂消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元帝国境内民族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地方官职,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原和周边民族交往非常频繁,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 24 / 24 7.7.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明朝内阁首辅地位升高,这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是权力的制衡,故CD项错误。 8.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A. 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 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 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 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答案】A 【解析】 24 / 24 试题分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密折制度 9. 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消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公民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B. 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C. 陪审法庭拥有最高立法权 D. 司法监督体系非常混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消违宪新法”,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古代雅典注重通过法律规范和维护民主政治,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公民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C项结论题干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项“混乱”一词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特征及认识 10.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出雅典 A. 民主参与的广泛性 B. 权力争夺的激烈性 C. 政治权力的分散性 24 / 24 D. 公民参政的平等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雅典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A错误;材料仅仅说明他们可以发言,并不是权力的争夺,B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权利的分配问题,C错误;根据材料中“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体现了雅典民主中公民可以平等地参政,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参政的平等性 【易错警示】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1.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24 / 24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及中国和希腊的制度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故可知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C项正确。中西制度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但不能说完全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排除A。制度差异根源在于经济,不是地理环境,排除B。政治制度不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排除D。 12.12.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A.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C. 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D. 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答案】C 【解析】 由“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可以看出穷人和富人并不是政治平等,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是精英政治,故排除A项D项,选C项;B项说法错误,平民可以参与政治生活但基本不能成为领袖。 24 / 24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信息,由此可知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进行选择。 13.13.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A. 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 B. 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 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 D. 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民主是存在弊端的,材料中的“两次”投票等做法均是在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维护而非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单独涉及“下层”公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强化公民大会权利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14.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民主制度 A. 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 B. 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24 / 24 C. 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D.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可知“先决条件”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根据材料“联系是脆弱的”“几乎被遗忘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B项正确。雅典民主制度与近代民主政治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C。D项“在实践层面的再现”的表述明显与材料“联系是脆弱的”“几乎被遗忘了”不符,排除。 15.15.《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24 / 2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中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性,故D正确;A是中国法律特点;B是中国古代社会特点;C是西方法律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法律 16.16.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 A. 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 B. 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这表明罗马法对个人权利的规范和尊重,这是和近代社会高度契合的,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信息;罗马法中没有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D错误。 17.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士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历时近50年,但最终的结果却并未“革了国王的命”,反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24 / 24 B. 王权势力的壮大 C. 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D. 人民群众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保留君主,是受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早于启蒙思想运动,排除A。英国保留君主立宪制是受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并非是王权势力的壮大,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而是强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受政治传统的影响,排除D。 18.18.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答案】D 【解析】 24 / 24 材料无法体现“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责任内阁已经形成”,排除A、B;《权利法案》使王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制止,并不能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排除C;材料表明国王仍拥有行政实权,故D正确。 19.19.从17世纪末期的“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的议会改革,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据此可知反对党 A. 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 其特色是政治协商与妥协 C. 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 是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A项对应的是近代辉格党与托利党的产生;B项错误,反对党主要负责监督,不是政治协商;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政治妥协;D项正确,由“从17世纪末期的“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的议会改革,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可是以看出反对党民主政治的演进结果。 20.20.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 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B. 限制原告的权利 C. 强调原告被告平等 D. 维护被告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24 / 24 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这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D选项错误,材料的判罚是有法律根据的,不存在限制原告的权力,维护被告的权利。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21.21.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材料表明罗马法中 A. 追求人的政治平等 B. 理性精神逐渐丰富 C. 女权得到有效伸张 D. 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尽管在实际上妇女和奴隶并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此时的法律已经在实践中对妇女的地位予以提升,并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表明法律的理性精神逐渐发展,故B项正确。罗马法并没有追求人的政治平等,尤其是对妇女和奴隶而言,排除A。材料提到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并不等于女权得到有效伸张,排除C。天赋人权原则是启蒙思想的内容,与罗马法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然后抓住关键信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等,再根据罗马法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4 / 24 22.22. 1919年8月,德国建立起民主共和国。但在国会中,一部分议员是反对民主制度的。当时,对民主自由制度的认识也没有在多数德国人的心中扎根,很多人连“公民”“先生”等体现平等的称呼都不愿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 B. 共和国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 C. 共和国没有给人民民主自由 D. 旧军官旧官僚控制着共和国的政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不仅议员对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而且人民心中也没有形成民主思想,这是由于1871年建立的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统治根深蒂固,因此即使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也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故B项正确。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是现象,不是根源,排除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根源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统治根深蒂固,排除。材料没有事涉及民主共和国官员的来源,无法推断出旧军官旧官僚控制着共和国的政权,排除D。 23.23.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A. 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 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24 / 24 C. 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 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 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权利法案》具有保守的一面,答案选C项;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排除A项;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4.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 “主权在民”的观念在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体,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显然是指政治和官僚的势力不会独裁,受到了制约,符合题意的是B项,A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主权在民的挂念强化”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表述,该项排除。 24 / 24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24 / 24 材料三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权力监督历史久远;权力监督形式多样;相关监督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或一脉相承);效果有限。 (2)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 (3)不同: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4 / 24 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材料一中的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指的是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历史悠久,早就有。材料一中的西周的“三监”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西汉的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还包括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和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材料一中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还包括效果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明确材料二中宪法理念指的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和均衡。所以,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主要是回答出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即可。至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主要是回答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效果不大,而近代美国权力制衡的效果则非常好,重点从二者不同的政治体制来回答出“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的原因即可。 24 / 24 26.2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波及海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考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录取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24 / 24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二: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宋明理学以儒学钢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解析】 评分标准:自拟题目2分,论述10分 24 / 24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需要明白的是“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可以选择科举与政治的发展、科举与经济发展、科举与思想文化发展等多角度分析,因为“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27.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廉政建设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 【答案】(1)特点:严格官吏考核要求;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反腐极端化、非理性。 原因:吸取元亡教训;维护明朝统治;强化君主专制。 24 / 24 (2)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 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信息从严格官吏考核要求;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反腐极端化、非理性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吸取元亡教训;维护明朝统治;强化君主专制回答。 (2)依据材料信息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思考回答。历史从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回答,现实从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回答。 24 / 2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