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表为近代山东乡村经济的调查记录。据此推断,当地 ( ) 莱州草帽辫业 “在纽约市场上很受欢迎” 潍县猪鬃业 “供欧美日本各洋行购买……每年出口总值在百万元以上” 烟台花边业 “产品全供出口”、“每人每年可得收益300元” 招远粉丝业 “现为重要的出口货”,“农村生活程度及经济情形极为景气” A.手工业逐步近代化 B.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农业生产收益下降 D.农村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市场 2、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中流行“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研。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的说法,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以上现象说明上海( ) A成为全国时尚中心 B.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C.学生普遍崇洋媚外 D.西式生活方式发展 3、17世纪早期,中国茶被荷兰人引入欧洲,成为富人的奢侈消费品。18世纪初,茶叶被欧洲各阶层民众所喜爱,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家常饮料。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稳定 B.工业革命缩小了贫富差距 C.中欧间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D.民主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19 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段话说明了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5、欧共体各成员国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实力雄厚,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相当大。而战后欧美市场斗争愈演愈烈,欧洲国家均无力单独抗衡美国,只有相互协调一致,共同保护市场,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欧共体的建立 A.激化了欧美之间的矛盾 B.摆脱了美国的长期控制 C.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 D.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6、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7、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8、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 430匹和15 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 450匹和3 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9、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10、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引发了价格革命 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11、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部门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 550 5 430 4 050 1 220 1831 7 950 11 710 5 900 2 200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12、1920年同1913年比较,中国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促使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 )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戊戌变法期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 13、1932年大约有2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 ) 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14、据统计,截至1946年12月,法国政府持股达到50%以上的企业从战前的11家增加到103家。这可说明当时( ) A.科技革命推动作用显著 B.社会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 C.美国经济援助已见成效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度增强 15、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雅尔塔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罗马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6、西方学者评价道:美军与苏军“在易北河的会师”,意味着传统欧洲在国际中心舞台的“隐退消失”。为防止传统欧洲“隐退消失”,战后西欧的联合自强活动是( ) A.发表“铁幕”演说 B.参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加入“北约”组织 D.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17、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遭违背 C.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三大改造的调整 18、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 通过世界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有助于缓解当时西方严重的经济危机 D. 有利于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19、下表是国民政府1946—1947年对外贸易数额表(单位:千美元) 年份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入超值 1946 650 890 178 687 472 203 1947 900 222 537 411 362 811 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 ) A.美国货 B.德国货 C.英国货 D.日本货 20、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 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1、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谁敢下海就能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据此可知,这一时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 B.国内开始出现私营企业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22、、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完全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23、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24、.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 A.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B.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D.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25、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 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 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D. 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文明的差异 (1)填写下列表格:(8分) 十九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国别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文明类型 中国 封建专制 农业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③ 农耕文明 英国 ① ②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④ 文明的冲突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6分)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6分) 27、“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近几年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以1978年为界概括老人家国庆节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原因。(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答案 1---5DDCBC 6----10CDADC 11---15DCDDD 16-----20DCBAD 21---25ADCDA 26、答 案:(1)(8分) 国别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文明类型 中国 ③儒家思想(或文化专制) 农耕文明 英国 ①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 ②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经济 ④工业文明 (2)观念:白人优越,欧洲中心,传播文明。(2分)认识: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文明无优劣之分;西方文明及其传播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质。(4分) (3)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3分)美国: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新政,改变“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3分) 27、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6分) (2)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2分) 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2分) 1958~1978年的原因: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勤俭节约是当时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 1978~2008年原因:十一届三中全国以来,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等。(4分答出其中两个角度即可。) 28、(12分)答案:示例一 角度: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示例二 角度:弱化政府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所以弱化政府干预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