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10(解析版)
2020 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 10 试题分为选择题(45 分)和非选择题(55 分),试题完成时间 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小题,总共 45 分) 1.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一一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 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 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A.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 诸候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 诸候国间的土地变更经周王认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散氏盘记载了散国和夨国交换土地时,须经周王核准、认定等程序,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方有效,D 选项正确;仅此一 事不能充分说明“莫非王土”观念的根深蒂固,A 选项错误;周王室对诸侯国拥有“绝对”控 制权的说法,不符合分封制的史实,B 选项错误;土地变更经过了王室认可,王土“流失”的 说法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 2.《孝经》只有 388 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 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A. 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 《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 D 符合题意;A 中“普遍” 太绝对,故 A 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 B 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3.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钱穆在《中国通史》中讲到,“西周失败后, 诸夏不服,互相吞并,于是四夷内侵,时有称霸的诸侯崛起,尊王攘夷,故所谓称霸的诸侯 乃根据当时东周之形势而产生。”据此可知,关于春秋诸侯称霸的认识( ) A. 只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B. 因视角不同而结论不同 C. 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D. 近代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钱穆在《中国通史》中讲到, ‘西周失败后,诸夏不服,互相吞并,于是四夷内侵,时有称霸的诸侯崛起,尊王攘夷,故 所谓称霸的诸侯乃根据当时东周之形势而产生’”可见两者对同一个事物所产生的认识是不 同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故选 B 项;孟子、钱穆这两者 的观点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代表性,两种说法都有合理的成份,排除 A 项;孟子“春秋无义战。 征者,上伐下也”说明在周朝初期的史实,符合礼的要求,属于唯物主义的,后者也是一样, 排除 C 项;“近代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这个说法是错误,研究没有时间远近的区别, 可信的史料才有可信度,排除 D 项。 4.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 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A. 倡导格物致知 B. 提出知行合一 C. 莫定心学基础 D. 主张经世 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程颢认为“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这 些主张在后来的心学中被发扬光大,由此可知,其奠定了心学的基础,选项 C 正确;材料主 张内求,与格物致知不同,排除 A;材料未反映出知行合一,排除 B;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未体 现,排除 D。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榷场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事实为( ) 内容 出处 “臣闻河北榷场,禁出文书,其法甚严,徒以契丹故也。” 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 1040 年宋仁宗曾许诺唃厮啰(宋代青唐吐蕃首领)如愿助北宋 讨夏,“有功,则加以王爵,置榷场,许市易羊马,以通财货。”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 《金史·食货志五》 “而宋之南渡,其利尤薄,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 其岁如百馀万缗。” 明:沉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 A. 北宋榷场贸易受契丹控制,北宋处于被动地位 B. 南宋时榷场贸易获利很少,主要向金国赠送物品 C. 宋朝与少数民族互相交换战俘的地方,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 D. 两宋与少数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的市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中“有功,则加以王爵,置榷场,许市易羊马,以通财货”、“榷场, 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如百馀万缗”可知榷场是 两宋时期,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这种商品交流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故选 D 项;根据“河北榷场,禁出文书,其法甚严,徒以契丹故也”可以推知北宋与契丹的 榷场,是由北宋控制,而不是由契丹控制,排除 A 项;根据“宋之南渡,其利尤薄,自和好 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如百馀万缗”可知在南宋与金互市的三处榷场之下,南宋 获利丰厚,而不是很少,排除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两宋时期,榷场是不同政权进行 贸易的地方,而不是互换战俘之所,并且,通过双方的贸易往来,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利, 排除 C 项。 6.1894 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 华”,1905 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A. 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 B. 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 C. 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 D. 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恢复中国”到“恢复中华”,体现了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的进步,逐渐突破原 先的大汉族主义,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选项 C 正确;变化反映了孙中山对大汉族主义的纠 正,不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选项 A、B 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孙中山倡导一律平等,排除 D。 7.1902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 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 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这表明林纾 A. 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 B. 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 C. 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 D. 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1902 年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由材料“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 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可得出林纾编译《伊索寓言》旨在倡导维新救国的政 治主张,故 C 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始于林纾,故 A 不符合题意;材 料没有涉及对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态度,故 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8.20 世纪 20 年代始,一批具有现代意义新式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等逐渐涉足农村借贷。下 表是苏南三地信用合作社与旧式金融机构(农业仓库、典当)高利贷之间的利率比较。据此 可知 项别 无锡 吴江 句容 信用合作社 1 分 2 厘 1 分 2 厘 农业仓库 1 分 5 厘 1 分 5 厘 1 分 4 厘 典当 1 分 8 厘 高利贷最低率 1 分 2 厘 1 分 2 厘 A. 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盘剥 B. 农业近代化发展程度显著提高 C. 传统信贷仍占主导地位 D. 新式金融对农业促进作用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式金融的利率和高利贷之间的利率相差无几,甚至超过了高利贷的利率,因此其 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作用有限,选项 D 正确;材料并未明确农民选择哪种贷款方式,选项 A 排 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农业近代化程度,排除 B;材料未提供各种信贷模式的比例,因此不能得 出传统信贷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 C。 9.1962 年,广东省澄海县实行了“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负责制。到 1963 年全省有 65%的生产大队都推行了“评比奖励”责任制。这一做法 A.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 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C.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和“评比奖励”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结 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做法是中央经济调整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选项 D 正确;农村土地使用权归集体,排除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 1978 年,首 先在安徽凤阳开始,排除 B;这一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突破,排除 C。 10.“最初,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想不通。我们为什么要放弃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原则而去走发 家致富的道路?这不是我们曾经反对的资本主义道路吗?然而,群众却非常热心。”文中“干 部想不通”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群众非常热心”,“放弃集体生产的原则”等“干部想不通” 的事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个体家庭代替集体组织生产活动,D 选项符合题意;对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生产,A 选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指的是高 指标、浮夸风为特征,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B 选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要 加大公有化的规模和水平,与“放弃集体生产”不符,C 选项错误。 11.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认为来世的得救高于现世生活,但他们也歌颂人性的尊严;12 世 纪的抒情诗欢呼四季之美,赞美爱情的欢乐;13 世纪的雕刻家更注意对人类如实描绘,人物 雕像变得更合乎自然比例,面部的表情也更加如实。这反映出人文主义在西欧 A. 已深入到各阶层 B. 源于宗教信仰 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历史较为久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歌颂人性的尊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 文主义在西欧有着悠久的历史,D 选项符合题意;经院哲学家、诗人和雕塑家体现的人文主义 不能说明其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A 选项错误;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 不能说明其“源于宗教信仰”,B 选项错误;中世纪文学艺术中体现的人文主义,不能说明其 促进了思想解放,C 选项错误。 12.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牛顿 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诱发了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B. 引起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 C. 使人类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 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冲击了神学理论,促进思想解放,引起人类认识的巨大飞 跃,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哥白尼所发动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整个近代科 学革命的第一阶段,故 A 选项表述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牛顿体系使人类的认识有了巨大 的飞跃,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神学影响,但不是摆脱,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 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影响,故 D 选项错误。 13.1921 年底,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 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 年 5 月,又通过《土地劳动使 用法》,允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 10 月,又通过《土地法典》,进 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 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 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 冲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 动,这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 C 正 确;1928 年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 B 错误;根据“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可知,新经济政策没有冲击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 地位,D 错误。 14.“我不相信苏联希望战争,它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 扩张。因此趁现在还为时未晚,我们所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永久制止战争并尽快在一一切国家 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这段材料出自 A. 《联合国家宣言》 B.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 马歇尔的援助计划 D. 《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苏联希望……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可见主张遏制苏联,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这符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内容,故 B 符合题 意;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 后,1942 年 1 月 1 日,26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 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故 A 不符合题意;马歇尔的援助计划是要从经济上援助西欧,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故 C 不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缔结的针对 苏联等国的军事联盟条约,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5.1979 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 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 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A. 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 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 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 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 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 被丈夫出卖”可知,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不能弥 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空虚和心灵创伤,因此电影的目的是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B 正确;据影片内容分析可知,女主角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但其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 A 说法错误;C 不是材料主旨;D 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16 题 10 分,17 题 12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1 分,20 题 10 分, 总共 55 分) 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 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 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 时的强国。 【解析】 【详解】(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 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 主张敬“贤” 、贵“贤”,则主尊下安; 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 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 、贵 “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 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 (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 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 作用都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 进步。 【点睛】墨子主张“尚贤”“兼爱”“非攻”、“节俭”。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 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 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 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 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 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 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 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二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 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 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 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 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答案】(1)特点: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 因素:社会相对安定;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政府的政策激励;社会经济发展等。 (2)观点:唐宋之变是同质的沿续,不是突破性变革。 变化:政治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也可)。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思想上:理学的产生。 科技上:三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说明:史实不具体、笼统回答的,原则上不给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 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得出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 因素:根据“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得出社会相对安定;根据“三大发 明”得出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根据“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 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 得出政府的政策激励;根据“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等。 (2)观点:根据“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得出唐宋之变是同质的 沿续,根据“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得出不是突破性变革。 变化:结合所学,回答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史实即可,可从政治上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上理学产生、科技上三 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等方面分析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 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各民族之间 形成了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 了升华。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史实,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说明。(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促使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升华。 说明: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严重,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 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 派提出基本民族思想,促使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五四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 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 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 推动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 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高涨并最终形成。总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加深,在 中国探索救亡道路中,近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并最终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叙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精神是在西方侵略的背景 下,中华民族共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学生可以从此拟定论题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初叶,法国政论家圣皮埃尔首次提出要在欧洲实现永恒的和平,除了建 立一个欧洲“邦联政府”之外别无他途。19 世纪,法国哲学家比舍主张应在基督教思想的指 导下创建”欧洲联邦”;圣西门认为欧洲应该成为一个议会制的共同体,各国仍旧独立,但 必须拼弃极端民族主义。 ——郭华格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人强调欧洲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 基督教,他们还指出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考登霍夫一卡莱基创建了泛欧洲 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1930 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成立欧洲联邦同盟,但由于相当多 的政府犹豫不决,这个计划流产。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三 1948 年 4 月 16 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 此走上了合作之路。自 1950 年起,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取得飞跃发展,该组 织于 1960 年成为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根据的理解重构这一主题的历史进程。 【答案】主题: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进程:中世纪开始,相近 的文化信仰传统,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促进欧洲 一体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大战一度影响其发展,但在二战后,随着欧洲的衰落和冷战 局面的形成,为谋求自身的安全、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欧洲开启并发展了其一体化进程。 【解析】 【详解】主题:首先按照题目要求,通过阅读三则材料,从材料一中“欧洲实现永恒的和平, 除了建立一个欧洲‘联邦政府’之外,别无他途”, “在基督教精神下,创建欧洲联邦”, “成立一个议会制的共同体,摒弃极端民族主义”,材料二中“许多人强调欧洲的共同根 源”,“百里安建议成立欧洲联邦同盟”,材料三中“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欧洲贸 易自由化政策取得飞跃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 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历史进程:根据题目要求,要重构欧洲一体化有历史渊源和现 实动力的历史进程。需要在了解三则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 思想、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思想产生和发展,进而梳理思路,按照客观需 要和主观目的等因素,进行说明。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随即开始了一场生物大交换,马和牛被带到了新大陆。 1510 年,西班牙开始从非洲劫掠黑奴,贩卖到美洲。美洲的土豆和烟草也被带到欧洲。上帝 散掷的两块大陆,于焉重逢,而两处原本大异其趣的世界,也在那一天开始变得类似。欧洲 人身上所携带的病菌也一同移居,可怜的印第安人忍受了数百年的疟疾和瘟疫。与此同时, 欧洲人也在承受着梅毒的考验。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试着给“哥伦布大交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 伦布大交换”。 【答案】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 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 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 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首先依据材料,结合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影响解释 其定义,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加以评价即可,即新航路开辟时期,哥伦布开辟了通往 美洲的新航路,促进了美洲与欧洲等地之间的动植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和人口的相互传 播和交流,打破了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