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出题: 审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对“卦”的理解,反映的本质是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的智慧。 2.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在井田制下实行集体耕作,农民称“众”;秦汉时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个体小农经济,称农民为“夫”;魏晋时期,地主豪强大庄园经营模式下的农民称“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因此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称谓的变化,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表格中农民的称谓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改革体现的是农民承担的服役标准,与称谓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较低,故D项错误。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 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 郡县制的普遍建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比西周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原因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B属于生产力的飞跃,ACD是此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B。 点睛:先秦时期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广泛的使用,牛耕技术用于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原来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也不需要了,自耕农经济出现并得到发展,这极大的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这表明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时期起,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故出现了炼铁行业的富豪最多,这表明这一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最为广泛,故A项正确。政府一般实行的铸铁官营,故B项错误。政治环境对商业发展产生影响,不能说政治环境造就富豪,故C项错误。在古代中国一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不是重视商业的政策,故D项错误。 5.《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注重农业时令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精耕细作 D. 重视历法指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反映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内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A、B、D项。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借用牛力耕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等。 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迥异的模式是采用机器生产,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B项正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要早于明清时期,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故排除;D项是这种变异的原因,并不是实质,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7.《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依据材料“织室,在未央宫”、“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结合所学可知,东、西织室是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因此A、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A 【解析】 根据“夜船归草市”可知,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夜船归草市”。 9.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 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 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 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的信息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农民不重视市场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从“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农民极其重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0.“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 11.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 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 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 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 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故选A项;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C项;青铜兵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D项。 12.“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D 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 【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13.明清时期,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出现了“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现象,这说明 A. 汉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 B. 古代城市崛起依赖于水陆交通 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 D. “农工商皆本”思想得以贯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九分商贾一分民”反映出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故A项正确;水陆交通是古代城市崛起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张,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故D项错误。 14.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B. 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 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 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的对外扩张是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动力,故应选D。A、B两项对其起了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C项是前提条件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原因 15.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A.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商业革命,不仅商品种类的增加,商业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材料中“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说明商业范围的扩大,A正确;B是鸦片战争之后;价格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 点睛: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16.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 把美洲纳入世界世界家庭 B. 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C.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 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依据“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B项正确;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虽然是远航的影响,但是不是材料突出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解读与分析,抓住材料的侧重点。 17.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少买”以防止贵金属流出;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多卖”,实现贸易上的顺差。材料强调“少买”“多卖”实际上是 A. 国家资本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贸易保护主义 D. 经济生活自由放任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所给材料中“追求‘少买’以防止贵金属流出”、“追求‘多卖’,实现贸易上的顺差”表明,“少买”“多卖”实际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C选项符合题意。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经济形式,材料未体现国家资本主义,A选项排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材料未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选项排除。经济生活自由放任与试题所给材料中“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不符,D选项排除。 【点睛】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19世纪后成长为自由贸易,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8.下列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威逼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故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这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故②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帝国主义的扩张,促使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③正确;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列强的武力威逼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19.《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认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C;AB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虽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但不符合时间限定,排除D。 20.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 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760年到1850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2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可知在西方廉价商品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破产,这正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人使用大机器投资工业生产,故排除B;材料没有商贸中心变化的信息,故排除C;从“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可见传统丝织业的衰败,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2.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李鸿章的话反映了要发展民用工业,ACD属于军事工业,B项是民用企业。故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3.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表明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A正确;B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排除;C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 24.1881年,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成立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民众捣毁,理由是“夺人生业”“易生瓜李之嫌”,后被迫迁往澳门;1893年,武举出身的李福明在北京设立机器磨坊,被都察院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下令取缔。这些现象表明 A. 民族工业集中于轻工业 B. 民族工业资金来源广泛 C. 民族工业冲击传统观念 D.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民众和官府反对开办近代机器工业的理由“易生瓜李之嫌”、“不安本分”等信息来看,说明民族工业冲击了“男女大防”“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B项对材料信息看法片面,没有反映材料主旨,均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25.“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买办资本 【答案】A 【解析】 当时在重庆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云集重庆,这样民族资本受到排挤,而在上海民族资本发展的环境相对要宽松点。所以阻碍其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是官僚资本。故排除BCD,A。 点睛: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含义。实际上题干主要是考查刘鸿生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受的阻碍及原因。材料中提到“官僚资本”,因此主要是考查国内因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 26.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 A. 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B.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 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D. 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欧战后中国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故A错误;材料与经济结构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资金来源是民间投资,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7.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促使图中曲线D所代表的经济产生的因素是: 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②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D曲线的起止时间来看,代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联系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不是产生的原因,排除含有②的A、B项和说法不全面的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8.下表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 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B. 经济发展缓慢 C. “左”倾错误的发展 D. 中苏关系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科技“呈困难的饱和增长”;1966年我国开始文化大革命,科技成就几乎零增长。联系所学可知,两个非常时期的共同特征是“左”倾错误的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严重的危害,故答案为C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这种科技领域的现象不是经济发展缓慢带来的,排除B项;“文革”期间的科技现象与中苏关系恶化无关,排除D项。 29.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A.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D.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解放”“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D正确;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是1958年,排除A;材料并不能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B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说明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错误。 30.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 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B. 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C.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 “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结果造成“左”倾错误思想进一步发展,造成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正确;1953年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年11月”“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联系所学1958年我国经济建设中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31.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 A. 中共七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九大 D. 十三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识记基本知识的能力。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B。 32.1995年,全国从事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人数分别为956万、4614万和1700万,比1994年分别增长47.5%、22.2%和21.4%,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比重的11.6%。这表明 A. 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B. 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C. 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弱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说法错误,故A排除;材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具有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在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由材料看不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故D排除。 3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他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动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开放整个海岸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34.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 “八字方针”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65年我国从事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人口的减少,结合1965年前后的时代背景可得,这一时期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的调整与财政困难无关,故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故排除B项。当时我国仍是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没有趋于平衡,故C项错误。 点睛: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5.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 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转折点是在1978年,农业合作社和中共八大的召开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故ACD不符合题意。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效果极为显著,雁塘头才有了上述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角度考虑问题,抓住时间“1981年”结合所学做出选择即可。 36.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兴无灭资,反帝防修”指的是发生在中苏关系破裂的20世纪60年代;食堂、公社反映的是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联产承包、自主经营是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顺序正确的是④②①③,故选B项。 37.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解析】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38.如果生活在近代,你能体会当时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①可以乘轮船到外地经商 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③可以观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④可以到《申报》上登广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紧扣材料中的“近代”一词,分别分析材料中的事件出现的时间来进行判断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电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申报》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活在近代,①②③④都可以体验的到。故答案为D项。ABC项,都不全面,排除。 【点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39.随着新兴的娱乐方式一电影遂步进入上海民间,1911年6月,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明文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移风易俗男女平等 B. 民国政府规范娱乐业 C. 社会崇洋之风盛行 D. 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例如“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男女平等,A选项排除。民国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元旦,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崇洋之风,C选项排除。 40.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和修建了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粤汉铁路 D. 京张铁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故答案为D项。淞沪铁路是外国商人在中国擅自修筑的,排除A项;唐胥铁路和 粤汉铁路均由外国人设计,排除B、C项。 41.学者评论近代中国某一报刊:“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该报刊应是 A. 《昭文新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反映了该报刊属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报刊,《时务报》符合题意,故B正确;《昭文新报》是1873年8月在汉口创刊,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报刊,故C错误;《新青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报刊,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戊戌变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2.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说明 A. 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B. 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 C. 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D. 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生活习俗的理解。由“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得知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A项与材料无关。B 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 43.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 《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 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D. 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时间186l ~1910年间,晚清社会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故A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故B项错误;广播和公共汽车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故C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服饰、广播、公共汽车 44.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_______________。 A. 《难夫难妻》 B. 《摩登时代》 C. 《三毛流浪记》 D. 《歌女红牡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故选D项;《难夫难妻》上映于1913年,《摩登时代》是美国电影,《三毛流浪记》拍摄于1948—1949年,故排除A、B、C项。 45.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A. 通货膨胀严重 B. 经济运行隐藏危机 C. 生产严重过剩 D. 揭露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美国的许多家庭出现了超前消费,这种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通货膨胀,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美国生产严重过剩,排除C项;材料没有揭露资本家的贪婪,排除D项。 46.传统观点认为,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继续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下列胡佛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 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 B.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C. 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 D. 削减政府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 【详解】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对经济进行干预,不属于自由放任政策,符合题意,故选B;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削减政府财政开支,体现出政府不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47.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统计。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次经济危机 A. 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 B. 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 C. 对法国的破坏性最小 D. 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经济危机涉及的国家较多,说明影响范围广,从工业下降、外贸缩减以及失业人数多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破坏性大,故A项正确;材料中世界受到影响,说明不是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法国在经济危机中贸易减少了50%左右,说明对其破坏也是很大的,并不是破坏性小,故C项错误;材料中分析的是经济危机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48.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 A. 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 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 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D. 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也曾雇佣研究人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做法通过政府提供工作岗位减少失业人口,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充分就业”,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不属于福利制度,排除B项;新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国家干预,实现生产和销售的相对平衡,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49.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 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 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极大加强美国总统作用。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尽管新政期间,总统作用加强,但仍坚守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总统作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自由放任政策及其弊端的信息,并且与主旨——总统作用无关,排除D项; 50.罗斯福曾说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罗斯福利用这一行政权,首先 A. 整顿银行业 B. 恢复工农业生产 C.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首先在金融领域整顿银行业,故A 正确;工农业领域的新政在银行业之后,故B错误;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在整顿银行业之后,故CD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70分) 51.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18世纪末英国的棉纺织工厂 材料四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出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原因。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纺织生产有什么特点? (4)列举材料四中“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的表现。 【答案】(1)15世纪物价上涨是因为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16世纪物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价格革命”。 (2)“新天新地”是指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因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海外市场的扩大,工业革命的开展。 (3)机器生产,规模大;采用工厂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4)表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如答其他机器发明亦可);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经济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时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16世纪时新航路开辟成功,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2)联系所学可知,“新天新地”是指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根据图片和“18世纪末英国的棉纺织工厂”等信息可知,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纺织生产的特点包括机器生产和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 (4)“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列举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技术革命即可。 52.材料一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四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非常可怜的,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首先,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且比较重要的煤矿几乎全部被外人夺去。其次,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再次,从每一个厂矿的历史来看,都各有自身所遭遇的艰苦经历,不但在它的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经营无利,即使勉强支持数年之后,仍不免于改组易主;能屹立不摇,始终如一的比较少,能继续发展并不断由企业本身中积累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就更少。 ——摘自《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傅筑夫教授的谈话追记》 材料二 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以上材料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材料三 今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民营经济的声音,这引起高层关注。11月1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为此,习近平还提出六大政策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摘自《回首2018—习近平的这一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答案】(1)特点: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资金少、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③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与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支持和帮助民营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诚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新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据“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可知,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资金少、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根据“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与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如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来回答。 (3)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等方面来回答。 53.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摘《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按下方第①点的概括样式,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每点概括的字数不超过8个字。) ①产权明晰 ②③④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②权责分明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的严禁地方开矿,政府严加控制矿产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中与此相关的内容来回答。 (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3)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等信息分析得出。 54.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指出一个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结合任意一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以英国为例。观点:19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 论证:经济上,1840年左右,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工业生产世界第一;政治上,1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发展,使英国成为19世纪,著名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根深蒂固;军事上,英国海军实行双强标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思想上,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建立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工厂。所有这一切使当时英国综合国力处于世界第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霸主。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它主要考察的是大国崛起的力量依据,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大国来进行分析,结合崛起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来分析因素。例如,西班牙16世纪的崛起主要依靠的就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殖民地,也与其强大的王权密切相关;荷兰17世纪凭借海外贸易的发达成为强国;法国在18世纪,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成为欧洲强国;英国在19世纪由于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由于工业革命自身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还有国际上两次世界大战有利条件,使他在20世纪成为世界霸主。解答本题可以任取一个国家,结合表格列举的因素,论证说明这些因素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