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素养一 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篇课件(共21张ppt)
素养一 唯物史观 —— 社会转型篇 - 2 -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 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 , 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通过学习 ,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 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 , 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 3 -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或革命 , 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 , 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 , 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 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 , 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 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 , 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 , 而且互动制衡 , 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 4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 总体特征 : 社会大变革 , 我国古代早期文明向古代文明转型。 2 . 转型原因 (1) 根本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为增强本国实力 , 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 , 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 5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 . 具体表现 (1) 政治上 : 周王室衰微 , 诸侯争霸 , 社会动荡 , 宗法分封制崩溃 ;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 经济上 : 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 , 井田制瓦解 ;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 ; 小农经济产生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 文化上 : 学术下移 , 私学兴起 ,“ 百家争鸣 ” 。 (4) 阶级上 :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 , 经济上日趋衰落 ;“ 士 ” 阶层活跃 ; 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兴起。 (5) 社会关系上 : 礼崩乐坏 , 社会秩序混乱 , 人际关系紧张。 4 . 深远影响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 “ 仁政 ” 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 6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对应演练 1 .(2017 四川资阳期末 ,3) 有学者指出 , 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 , 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 A. 由 “ 公天下 ” 至 “ 家天下 ”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公天下 ” 至 “ 家天下 ” 是由原始传说时期进入国家的转型 , 故 A 项错误 ; 封建转向帝制 , 并不是转向民主 , 故 B 项错误 ; 封建转向帝制 , 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 , 故 C 项错误 ; 封建转向帝制 , 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 向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的官僚政治的转变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7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二、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1 . 总体特征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 . 转型原因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3 . 具体表现 (1) 政治上 :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清朝设军机处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2) 经济上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 商品经济活跃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3) 思想文化上 :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 , 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 , 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 (4) 外交上 : 政府实行 “ 海禁 ”“ 闭关锁国 ” 政策 ,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 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8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4 . 深远影响 封闭的传统、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虚假繁荣的景象 , 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 , 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 , 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已成定局。 - 9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对应演练 2 .(2017 辽宁沈阳省示范协作校一模 ,26) 明清时期 ,“ 弃儒就贾 ”“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 而 “ 豪杰有智略之人 ” 则多志于商的 “ 士商相混 ” 现象相当普遍 ,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 社会结构的变动 B.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 官商勾结腐败严重 D. 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材料意思是 , 工商子弟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 ,“ 士商相混 ” 现象在明清时期相当普遍 , 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表现 , 故 A 项正确 ; 明清时期 , 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破产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未体现官商勾结 , 故 C 项错误 ; 明清时期 , 能够体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 不是 “ 士商相混 ” 的现象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0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 1 . 总体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 转型原因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 . 具体表现 (1) 政治上 : 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 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 一国两制 ” 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2) 经济上 : 改革开放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 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 11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 思想文化上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 ; 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 ;“ 科教兴国 ” 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 双百 ” 方针重新确立 , 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4) 外交上 : 奉行不结盟政策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5) 科技上 : 发展以 “ 载人航天 ” 和 “ 信息技术 ” 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6) 社会生活上 : 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4 . 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对内改革 , 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对外开放 , 中国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也影响到人们的政治生活、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 , 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 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 12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四、 17—18 世纪欧美社会的转型 1 . 总体特征 : 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 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2 . 转型原因 : 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 启蒙运动的推动。 3 . 具体表现 (1) 经济上 : 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 ,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 英国在成为 “ 日不落帝国 ” 后 , 开始了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 政治上 : 英国 “ 光荣革命 ” 后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逐渐形成了议会主权、责任制内阁和政党制度 ; 美国颁布 1787 年宪法 , 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基础 , 为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 13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 思想上 : 启蒙运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 , 提出三权分立、 “ 社会契约论 ” 和 “ 人民主权说 ”, 为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 激励着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 科技上 :1687 年 ,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 标志着科学时代的到来。 4 . 深远影响 17—18 世纪欧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 既有政治领域明显的质变 , 也有经济领域缓慢的量变。这些转型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 , 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 , 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 , 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 14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对应演练 3 .(2017 浙江杭州期末 ,5) 培根曾针对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三项中国古代发明予以高度评价 :“…… 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第一项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 ( 这里特指文字方面 ), 第二项在战争方面 , 第三项在航海方面 , 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 以至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伟人 , 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 材料中的 “ 第一项发明 ” 最有可能是指 (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造纸术符合材料中 “ 第一项发明 ”, 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 但不是 “ 最有可能 ” 的一项发明 , 故 A 项错误 ; 指南针推动了西欧的新航路开辟 , 符合第三项发明 , 故 B 项错误 ; 火药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 , 符合第二项战争方面 , 故 C 项错误 ; 印刷术传到西方以后 ,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 其比造纸术对于推动思想文化 ( 即学术方面 ) 发展的作用更大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5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4 .(2017 湖南岳阳二模 ,18)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 :“ 光荣革命后 , 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 , 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 , 于是 , 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 , 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 ” 这一 “ 关键性的历史演变 ” 是 ( ) A. 放弃专制统治 , 承认议会权力 B. 取消征税特权 , 遵从议会许可 C. 出让行政大权 , 建立内阁制度 D. 停止任命首相 , 接受政党政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材料中学者钱乘旦认为 , 光荣革命后为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专政确立的形势 , 英国确立了限制王权、议会至上的原则 , 顺应了剧烈的社会转型的要求 , 故选 A 项。 B 项在中世纪英国已经存在 , 故排除 ; 责任制内阁出现于 18 世纪前期 , 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结果 , 故 C 项错误 ; 英国的内阁制及首相的产生均与政党政治相关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6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五、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1 . 总体特征 :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2 . 转型原因 :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 . 具体表现 (1) 经济上 : 两次工业革命开展 , 人类相继进入 “ 蒸汽时代 ” 和 “ 电气时代 ”,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 , 进而出现了垄断组织 , 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 政治上 :1832 年 , 英国进行议会改革 ,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1871 年 , 德意志帝国成立 , 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875 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 思想上 :1848 年 , 《共产党宣言》发表 , 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 - 17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4) 社会关系上 : 土地贵族的经济优势被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摧毁 , 日趋衰落。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 逐渐成为各国的统治力量。工人阶级日益贫困 , 他们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 , 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 (5) 国际格局上 : 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迅速崛起 , 真正成为世界的 “ 中心 ” 。除日本外 , 大部分亚洲国家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 4 . 深远影响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近代化的角度看 , 欧美国家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人类社会不仅迈入了工业化的大门 , 而且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扩展 , 科学技术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同时 , 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尖锐等不利影响。 - 18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六、 20 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 1 . 总体特征 :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和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借鉴。 2 . 转型原因 :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对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探索 ,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 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等。 3 . 具体表现 (1) 政治上 :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此后 ,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竞争、共同发展。 - 19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 经济上 : ① 列宁先后在苏俄 ( 联 ) 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斯大林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 , 探索出适合当时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 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苏联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 成效不大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建立社会福利国家 , 保证了其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成就斐然。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 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集团化趋势 ,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20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 国际格局上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 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 中国日益振兴 , 不结盟运动兴起 , 都冲击着两极格局。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两极格局瓦解。目前 , 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 “ 一超多强 ” 局面 , 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 . 深远影响 (1)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是 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显著特点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2)20 世纪的变革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社会不公、战乱不断等问题的回应和解决。 (3) 从 20 世纪上半期的混乱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冷战 , 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 体现了国际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要求。 - 21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对应演练 5 .(2017 福建质检 ,23) 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 , 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 , 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 B. 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 C. 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 D. 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 19 世纪以来的音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个别音乐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可能成为整个社会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 , 故 A 项错误 ; 浪漫主义音乐前期的快乐风格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向往 , 而后期的痛苦风格则是由于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冷酷与悲惨 , 这是一种社会转型在艺术中的重要体现 , 故 B 项正确 ;“ 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 ”,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风格 , 故 C 项错误 ; 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绝不可能是 “ 回归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