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 A.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这句话体现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D项正确。材料是墨子“尚贤”的主张,与法家赏罚分明的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是墨子“尚贤”的主张,与道家人生无常的思想无关,排除B。材料是墨子“尚贤”的主张,与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无关,排除。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关键词“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无能则下”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尚贤的主张。 2.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国相管仲认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这种思想 A.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B. 限制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体现了发展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D. 肯定了封邦建国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A 不能全面反映出来材料的信息,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提及欲想保住国家,就得保住城池、军队、粮食,最关键落在了粮食方面,可见C正确;D与材料无关,排除。 3.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如不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 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 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 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告缗”政策实质上是抑制商业发展,鼓励民众告发商人,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体现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体现抑商政策,但没有涉及重农政策,排除A;农业税收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偷税漏税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C 4.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A项符合科举制,但不符合军功授爵制度,排除;B项符合军功授爵制度,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军功授爵制度改变了世袭制,以奖励军功为升官加爵筹码,大大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使广大庶族地主上升为社会统治阶层,可见二者的共性在于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D项与两种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 5.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反映了士族制度影响科举选官的公平和公正,实质上暗指科举制需要配套的制度来保障科举制运行,排除C,D项正确;科举制冲击了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控制科举选官,没有体现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排除B。所以选D 6.“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这是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汤显祖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A项正确;“公安三袁”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无关,排除B;CD项史实错误,排除。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关键信息的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答案。 7.康熙皇帝曾说:“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由此可知康熙时期 A.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 官僚制度尚未成熟 D. 君臣权限划分不明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材料清康熙“臣下可仕则仕……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所能体现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矛盾的解决是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在宋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故B项错误;中国的官僚制度在隋唐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君臣权限的划分,故D项错误。 8.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选项任确。 9.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可知曾国藩对洋人警惕;“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知主张师夷制夷,故A项正确。B项全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C。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涉及中国政治制度,排除D。所以选A 10.近代某政权编写了新版《三字经》,开篇为“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另外还有一些用白话写作的颂扬上帝和耶稣的赞美诗,并加有标点以便阅读。这表明 A. 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民国初年新旧思想并存 C. 该政权力图向民众灌输基督教思想 D. 中国开始了“文学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皇上帝”“上帝和耶稣”的信息说明是太平天国向民众传播基督教思想,故C项正确;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不符合材料中“颂扬上帝和耶稣”的信息,故A项错误;民国初年主要是民主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的是民主科学,不是西方基督教思想,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宋庆龄为孙中山守灵照片。下面挽联上书写:“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史言传海内”。若为此联进行注释,可选的事例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制定“实业计划” ③进行国共合作 ④发动北伐战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文字,识别图片,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孙中山的一生”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④项“发动北伐战争”,不符合史实,北伐战争发起于1926年7月,而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已经逝世。进一步可知,①②③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可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在1840年后,而材料强调的“80年外”应是1920年左右,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是在19世纪末,故A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且材料强调“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该项没有体现,故B错误。可知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是在1915年,且材料强调“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该项没有体现,故C错误。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该项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故D项正确。 13.表: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各类论著数量统计 有关社会主义 有关辩证唯物主义 有关历史唯物主义 有关计划经济 有关国民党历史 有关三民主义 32本 23本 23本 19本 8本 13本 据表可知 A. 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 B.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 D.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表明,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计划经济的书籍较多,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正确;材料不能的出民众的态度,A 不正确;BC说法均不正确。 14.1937年,川、桂、滇、黔四省谷麦产量为26570多万市担,1942年增到37300多万市担。棉花由64.4万市担增至152.9万市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B. 政府战时政策的变化 C.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D.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川、桂、滇、黔四省谷麦棉花产量大幅度上升,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政府战时政策推动农业生产,B项正确。民族工业与“谷麦、棉花”等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优越性,排除C;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所以选B 15.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 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答案】B 【解析】 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是建国之后;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6.我国1952年至1957年工农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观点正确的有 ①到1957年,我国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的发展速度 ③农业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④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已有了较好的工业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内容——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项“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不符合史实;③项的“主要原因”,错误,应该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④项“已有了较好的工业基础”明显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②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 17.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A.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 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 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粮食零售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大量的粮食,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人民生活水平因为“左”倾错误而停滞不前,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没有“市场经济建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所以选B 18.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 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C. 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D. 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可知国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所以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故C项正确。1992年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已经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9.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A. 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成就,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表述中国在新时期致力于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主要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中美建设性战略关系不是地区性国际组织,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联合国的行为要求,排除C项;D项中的“周边国家”表述错误。 20.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 A.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的世界奇迹 C. 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 D. 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三力平衡政治引推动了中国崛起,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A错误;材料不仅仅涉及资本力量,故B错误;材料也不仅仅涉及社会力量,故C错误。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源于西周的考绩制度,已有《大计法》作为对职官进行行政考核的依据。唐朝考绩奖惩制度臻于完善,一至九品流内官的考核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以确定其对朝廷是否忠诚、效力;“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如“训导有方,生途克业,为学官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等。官吏晋阶升级都要经过考课,合格者升迁,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宋代考课制度中除相应考课律法外,还有循资考核的磨勘制:“不问其功而问其久,官以资则庸人并进”。不少朝代明文规定考课官吏“取自上裁”,强化了下级官吏归上司的依附性。明清时期考绩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有《考满法》、《考察法》、《考成法》,清有《京察法》、《大计法》等。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开始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除要求自律外,还形成了一套具体的行为法律规范如《检察官准则》。其次是立法和司法机构对政府机构的制约:从法理上说,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司法机构有权对行政机构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再次,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191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再次扩大了公共机构的范围,即包括一切地方性和公共性机构。……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堃《英国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特点。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与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1)特点: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相结合;注重职务分类;考核与奖惩结合;考课趋向制度化等。 弊端:强化下级官吏对上司依附性,形成官僚作风;重年资,轻贤能,压抑人才。 (2)特点:注重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务行为准则教育;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并建立预防腐败机制;加强公共舆论对公权力的监督。 不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旨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以确定其对朝廷是否忠诚、效力;‘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官吏晋阶升级都要经过考课,合格者升迁,不合格者降级使用。”、“明清时期考绩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有《考满法》、《考察法》、《考成法》,清有《京察法》、《大计法》等。”可从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相结合、注重职务分类、考核与奖惩结合、考课趋向制度化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宋代考课制度中除相应考课律法外,还有循资考核的磨勘制:‘不问其功而问其久,官以资则庸人并进’”、“不少朝代明文规定考课官吏‘取自上裁’,强化了下级官吏归上司的依附性。”从强化下级官吏对上司依附性,形成官僚作风、重年资,轻贤能,压抑人才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弊端。 (2)依据材料“首先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是立法和司法机构对政府机构的制约……再次,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从注重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务行为准则教育、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并建立预防腐败机制、加强公共舆论对公权力的监督等方面概括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特点。从两者服务的政权的阶级属性进行比较可得出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与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即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旨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22. (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 【答案】(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1)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以得出答案。原因的分析要从中国民族危机等方面来分析。(2)中体西用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中国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看出答案。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3)文化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要依据材料,说明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考点定位】必修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