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武威六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 提高平民地位 B. 调和社会矛盾 C. 保护贵族利益 D. 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2.梭伦在其诗歌中写到:“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梭伦的诗吟诵的是( )‎ 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D.废除债务奴隶制 ‎3.《雅典政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指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4.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 ‎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 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5.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7.卫鞅曰:“……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材料体现了商鞅 ‎ A.富国强兵的目标      B.改革变法的决心 C.取信于民的姿态    D.打击贵族的气势 ‎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农业化的过程 ‎10.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11.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2.《梦溪笔谈》记载道:“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13.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 “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14.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15.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1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否定了基督教长期传颂的教义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7.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  )。‎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 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 D.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 ‎ ‎18.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英、法、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同沙皇俄国进行的一次战争。‎ 鸦片战争英国打败中国,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打败沙俄。实质反映( )‎ A、工业资本打败商业资本       B、工业国打败农业国 ‎ C、海军强国战胜陆军强国       D、先进社会制度战胜落后社会制度 ‎ ‎19.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 A.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B.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D.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20.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 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 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 ‎21.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2.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23.近代一位日本官员说:“这就像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乘客进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据此可知,这位官员主张 A.大力发展交通 B.努力发展经济 ‎ C.学习欧美文化 D.进行对外扩张 ‎2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 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25.梁启超说: “近五十年来, 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 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二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道小题,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对于建文帝来说,开国时期的惨烈战事和复杂斗争已经是遥远的过去,现在是要改变爷爷的严酷统治、转向“文治”的新阶段了。建文帝觉得叔叔们拥兵自重、多有不法,是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巨大威胁,必须“削藩”;爷爷朱元璋遗留下来的政治太苛刻、太粗鄙,应该依“周礼”改制。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8分)‎ ‎27.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 ‎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6分)‎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0分)‎ 武威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二学段质量检测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2=5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B B A B B D D C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D D C B D C D B A 二、材料解析题(第26小题22分,第27小题28分)‎ ‎26.‎ ‎(1)战争结束,社会稳定,必须转向文治;藩王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朱元璋的政治制度苛刻、粗鄙。(6分)‎ ‎(2)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8分)‎ ‎(3)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8分)‎ ‎27.‎ ‎(1)措施: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近代工业;③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6分)‎ ‎(2)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6分)‎ ‎(3)都支持。‎ 不同影响: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陷入危机。(6分)‎ ‎(4)维新派缺乏经验;保守官僚的抵制,使变法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顽固派依靠军队发动了政变;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有贪大求全;根本原因是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10分,写出5点即可得满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