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高二历史(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不包括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是明代的进步思想家,不属于明末清初的,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故B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2.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 “为政以德”‎ B. 有教无类 C. 无为而治 D. “仁”和“礼”‎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等思想是基于“仁”和“礼”的思想而阐发的,故D项正确,AB错误;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把握住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3.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家注重品德修养,并把这种修养推广开来,提倡读书人的责任感、使命感,鼓励读书人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理学精神的是 A. 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 B.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C.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学精神,故D项正确;A项是慈禧太后在《辛丑条约》后的言论,体现了卖国,故错误;B项是曹操的言论,体现自私的意识,故错误;C项体现了明哲保身的意识,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天下为己任”,由此判断这是理学的影响。‎ ‎4. 2010年2月12日,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中,与温家宝总理的谈话有共通性的是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君权神授 D. 民贵君轻 ‎【答案】D ‎5.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确立正统地位的 A. 唐太宗 B. 宋太祖 C. 汉武帝 D. 秦始皇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错误。‎ ‎6. 诸子百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道家和法家思想被儒学所吸收,但不是主流思想,故AD错误;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从来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 ‎7. 董仲舒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学的重要内容,不是核心,故C项错误;BD是孟子的思想,故错误。‎ ‎8. 心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分别是 A. 韩愈、李翱 B. 程颢、程颐 C. 朱熹、陆九渊 D. 陆九渊、王阳明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的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开创了心学;明朝的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致良知”,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由此可知,D项正确;韩愈和李翱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贡献,故A项错误;程颢、程颐是北宋的理学大家,故B项错误;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 ‎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A. 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 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 C. 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 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AC;当时,学在官府刚打破,学在民间未必是普遍现象,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是要增强本国的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故选D。‎ 考点:战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10.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风格,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材料主旨体现的是“顺其自然”,这与道家思想相一致,A项正确;题干“顺其自然”与儒家思想不符,排除B;题干“顺其自然”与墨家思想不符,排除C;题干“顺其自然”与法家思想不符,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11.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从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便巩固君权 C.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D. “形成从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李贽是猛烈的批判三纲五常而非强调三纲五常以便巩固君权,不能选B。李贽生活的环境不再是“三教合归儒”的时代,不能选C。其实本题是强调人的廉洁和诚信,是在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本题答案也就是A。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是在以前的汉代,不能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 ‎【名师点睛】从当今的历史试题命制的潮流上来看,历史题目经常以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 ‎12.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流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挤是社会经济的主流 B. 中国的传统商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 D. 帝国时代商业资本可转化为产业资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徽商的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是社会经济的主流,不能选A。 “耗费巨额利润、大量财富”等字眼是强调商人的“富有”,不是强调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不能选B。资全流向和消费形态突出表明了中国的传统商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本题答案就是B。资全流向和消费形态则直接证明帝国时代商业资本并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本,不能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徽商 ‎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3. 春秋晚期,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 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 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C. 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失其度矣”和“僭越”“这违反了“周公之典””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违反周礼的,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的,A和B正确;春秋晚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孔子还在维护捍卫周礼,不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保守主义倾向,C正确;D项错误,孔子维护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答案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名师点睛】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14. 钱穆在《阳明学述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表明王阳明 A. 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 B. 认为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 C. 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 D. 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王阳明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禁绝百姓一切恶念,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15.‎ ‎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 天下大一统思想 B. 天人感应思想 C. 等级森严的秩序 D. 以垄断神权巩固政权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君主的行为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是对君主的服从,这一行为昭示的是天下统一的观念,故A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上天、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关系,民本是指君主对百姓的重视,材料没有体现,故B、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迷信的内容,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6. 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蠹,蛀虫)也”。下列各项反映的观点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 A.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 “重租税以困辱之”‎ D.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观点是说商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反对经商的观点,选项中ABC都是抑商的观点和做法,只有D体现的是农工商皆本的思想,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7.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下列哪种精神 A. 中庸之道 B. 忠恕之道 C. 经世致用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孔子“仁”的,即忠恕之道,故B项正确;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8. 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A. 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 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 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 D. 三教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互相调和,故C项正确,A项错误;“三教合流”不是融为一个整体,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19.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化人物的大量出现表明当时社会所拥护的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过于强调宋明理学的影响,当时的儒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C选项说法错误,这只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有价值的内容,与反封建无关;D选项错误,这与民主专制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社会价值观 ‎20. 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 政治思想的贡献 B. 伦理道德的贡献 C. 哲学思想的贡献 D. 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该匾主要是表彰孔 子对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21.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 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作者认为仅仅运用法律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C项符合题意。西汉文景时期儒学还不是正统思想,B项错误。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时期思想·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22. 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这是陆九渊的心学。综上可知,A项符合题意,正确;‎ B.C两项属于陆王心学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儒学批判思想家,与材料“宋明时期”时间段不符,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3. 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A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4. 1934年,陈寅恪先生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下列能佐证上述论断的是 A. 早期儒学 B. 老庄之学 C. 汉代儒学 D. 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可知陈寅恪主张中西整合才能创新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D正确;A项“早期儒学”与材料“外来之学说”不符,排除;老庄之学是道家学派,与材料“外来之学说”不符,排除B;汉代儒学与材料“外来之学说”不符,排除C;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5. 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下面属于该流派思想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指的是心学,产生于南宋,故A项不符合“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于西汉,故B项不符合“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主张,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相符,故C项错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于治国,一般在封建王朝初期被统治者采用,并且“逍遥”等观点和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如“春秋战国时期”“短暂辉煌”“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等。‎ ‎2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 封建王朝的更替 B. 国家危难与整个民族的沦亡 C. 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 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古时国指朝廷、政府,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家。顾炎武说亡国是指朝廷崩溃和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毁灭,当然是国可亡而天下不可亡,故B正确。A项封建王朝出现更替是指顾炎武所说的“亡国”,排除;C项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是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的具体体现,排除;D项国家分裂不是顾炎武所指的“亡天下”,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27.‎ ‎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罚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 法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引文大意为:从现在起,儿子包庇隐藏父母的罪行,妻子隐瞒丈夫,孙子包庇隐瞒祖父母的,都不再连坐。而父母隐瞒包庇儿子、丈夫隐瞒包庇妻子、祖父母包庇孙子的,不是死罪的,都应经过廷尉请求皇上做出决断,材料中不在主张“连坐”“死罪”等是汉朝儒家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而法家思想与材料相反,故A项排除;墨家、道家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②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提倡孝道。‎ ‎(4)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8.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的方面都是如此。”这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 B. 宋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C.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D. 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繁荣的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与军事、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所以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朝,故说明宋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得到广泛认可,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和世界科技的对比,故无法推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排除A。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但题干更加强调宋代科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排除C。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时期取得划时代的发展,而不是完成,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9.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 造纸术 B. 拓碑技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撰的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根据“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是活字印刷术,故答案选D。造纸术发明于东汉,拓碑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排除ABC。‎ ‎30. 《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 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 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 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可知,当时火药做成了武器且得到运用。所以B项正确。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这些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本题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 ‎3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 ‎(1)《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什么?‎ ‎(2)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 ‎(4)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治国思想: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 ‎(2)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新儒学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目的: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4)含义: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补充,继承我国传统道德,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本质区别: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与时代潮流接轨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等。‎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儒学发生的变化是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目的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补充,继承我国传统道德,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当前的以德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的本质区别是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与时代潮流接轨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 ‎ ‎32.‎ ‎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以上三则材料各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 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论述了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具有民主色彩,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 ‎【解析】由材料一信息“威不两错,制不二门”可知,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 由材料二信息“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 由材料三信息“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得出,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论述了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具有民主色彩,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33.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实,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 ‎(1)三段材料分别属于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观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什么本质差别?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 ‎【答案】(1)①韩非子,战国;②董仲舒,西汉;③黄宗羲,明末清初。‎ ‎(2)①主张法治;②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反对君主专制。‎ ‎(3)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农耕社会(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农耕生活(君主专制)的衰落时期。‎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得出,这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思想;由材料二出处“《春秋繁露》”得出这是西汉的董仲舒的主张;由材料三的出处“《明夷待访录》”得出这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的思想。‎ 第(2)问,材料一信息“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反映了法治思想;材料二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反映了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信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得出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第(3)问,“本质差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韩非子和材料二中的董仲舒的观点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材料三中黄宗羲的的观点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原因”,由所学知识得出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农耕社会(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农耕生活(君主专制)的衰落时期。‎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