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从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成为可能。故答案为B项。公田变为私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C项;封建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B. 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C.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体现的是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强调的是政府的急政暴赋也是小农破产的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材料“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选项排除。‎ ‎3.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 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C.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尽逐绫绸之利”强调是江南地区的农户主要从事丝绸的买卖和手工业生产,C选项符合题意;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选项排除。‎ ‎4.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 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 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徽商不把资金投入市场扩大再经营,而是“大兴土木”,修豪宅,显然不利于资本扩大再生产,压抑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B;封建专制统治直到建国之后土地改革才得以消灭,排除A;C是从社会风气角度阐述,题干主要从经济角度设问,排除;材料主要涉及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 ‎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体现的是唐朝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对土地的买卖是限制的,A选项排除;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在宋朝,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变化,C选项排除。‎ ‎6.史载汉文帝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成帝时“民弥怠惰,趋末者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 社会风气腐化堕落 B. 四民分业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C. 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D. 政府坚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民弥怠惰,趋末者重”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政府重本抑末,坚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众重视商业行为并非社会风气腐化堕落;B选项错误,此时期传统四民分业的社会结构并未趋于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治危机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D.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体现的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趋势,而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选项符合题意;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商帮的经营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商业模式,B选项排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发展不属于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D选项排除。‎ ‎8.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 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商贸中心的转移、商品种类的增多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A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开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亚洲人口的膨胀并不会导致农作物的种类增加和世界范围内扩散,D选项排除。‎ ‎9.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 A. 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B.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 C. 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 D. 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到18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从而促使英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动,故B项正确;AC项是18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 点睛:解题时注意关键的时间点“到1860年”。‎ ‎10.如表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趋势,其呈现出的最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B. 城市工业化快速提高 C. 企业规模数量扩展 D.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总数在减少,工人人数、产量和投资额在显著增加,这主要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有关,垄断组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的兼并组合,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选项排除;材料与城市化进程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的数量在减少,C选项排除。‎ ‎1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B. 传统手工业迅速发展 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丧失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棉花的需求大量增加,故“均栽种棉花……改禾种花”,故D正确;材料反映了扩种经济作物的现象,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故A错误;扩种棉花并不能体现传统手工业迅速发展,故B错误;虽然当时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统治地位并未丧失,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后……均栽种棉花……改禾种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入手,抓住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3.如图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图1 图2‎ A. 近代化的程度 B. 企业分布的区域 C. 所有制的形式 D. 所处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1中的“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洋务企业,属于官办企业;根据图2中的“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资料性质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所有制的形式,C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的是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二者的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区,B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D选项排除。‎ ‎14.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1935年、“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可见政府积极筹建后方战略基地以来抵御日军侵略,故选A;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到陕北,排除B;C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是洋务运动,均排除。‎ ‎15.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5年 ‎37.3%‎ ‎32.3%‎ ‎30.4%‎ A. 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0年,到1965‎ 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1965年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协调。故答案为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是在一五计划之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间为1956年底,与材料当中的现象无必然的关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也不符,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6.下图是1953年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17.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18.“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在1992年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是1992年之前中国改革没有目标与方向,1992年之后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是中共十五大提出;D是1990年。‎ 点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9.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C. 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矛头都是指向清政府,因此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反对清朝的服饰和发型,并未体现和西方文明对接,A选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宗教来麻痹群众,内部等级森严,与民主、自由的说法不相关,B选项排除;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与宗教无关,D选项排除。‎ ‎20. 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 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 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 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 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A项错在时间上,凯恩斯主义被证明不合时宜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后。B项与题意无关,题干是讲胡佛政府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它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反。D项与史实不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所以答案选择C项。‎ ‎21.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这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B.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C. 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D. 只是应对大危机的举措 ‎【答案】A ‎【解析】‎ 材料“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反映了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故A正确;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故B错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本质上不是共产主义方向,故C错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在二战后继续大规模推行,并不限于应对大危机,故D错误。故选A。‎ ‎22.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的措施有 A. 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B. 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合作 C.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ACD错误;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合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这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 ‎23.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 ‎24.1948年2月,美国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确立 B.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D. 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美国要维护占有世界财富主导权的模式,为此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世界货币的主导权,C选项符合题意;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要求自由贸易,A选项排除;北约属于政治军事组织,B选项排除;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推行,D选项排除。‎ ‎25.最近中美贸易战“火药味”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而不久前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极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 中国不熟知世界贸易的规则 B.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D. 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 ‎【答案】D ‎【解析】‎ 中美贸易战、反倾销税调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欧盟实行贸易保护,无法体现“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排除B;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 ‎ 国民经济比例(%)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1960 ‎ ‎21.8 ‎ ‎26.1 ‎ ‎52.1 ‎ 材料二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年份 ‎ GDP相对构成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78 ‎ ‎28.20 ‎ ‎47.9 ‎ ‎23.9 ‎ ‎1995 ‎ ‎19.9 ‎ ‎47.2 ‎ ‎32.9 ‎ ‎2006 ‎ ‎11.7 ‎ ‎48.9 ‎ ‎39.4 ‎ ‎(资料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55~1959 ‎ ‎4.4 ‎ ‎39 ‎ ‎56.6 ‎ ‎1965~1969 ‎ ‎3 ‎ ‎37.2 ‎ ‎59.8 ‎ ‎1980~1984 ‎ ‎2.6 ‎ ‎32.8 ‎ ‎64.6 ‎ ‎1999 ‎ ‎1.6 ‎ ‎24,7 ‎ ‎73.7 ‎ ‎(资料《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案】(1)特点(或趋势):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 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措施: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 原因: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问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应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解析】‎ 试题分析:(1)从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工业产值比较高,农业的相对较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衡。这是由于左倾错误的指导,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位为此政府采取了“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2)从材料二的数据看,我国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地上升。这是由于我国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3)从中美的产业结构对比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还是比较低,对此,要加大高新技术发展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等。‎ 考点: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比例的结构变化 点评:建国后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建立了过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1958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更加明显。随后进行了调整,但是并未根本上改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逐渐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得到明显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比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占据吕宋后,吕宋岛也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中国交换,只有从墨西哥输入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当时中国的茶、糖、丝、铁器、瓷器等商品涌向海外,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纪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白银输入量,梁方仲估计为1亿两。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当然是不可估量的。这种白银贸易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的贸易格局。‎ ‎——郑有国苏文著《明代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与世界贸易体系》‎ 材料二 ‎ ‎ 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代,……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主题在早期近代发生了变化。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入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規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 ‎——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欧洲在“早期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哪些共同的经济“近代”性,并说明新航路开辟在“全球史”发展中的地位。‎ ‎【答案】(1)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中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走向了封闭。‎ ‎(2)共同点:都体现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地位:促进了人类各文明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开启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的茶、糖、丝、铁器、瓷器等商品涌向海外,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的贸易格局”的信息从农业生产结构、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民间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政策改变角度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二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大到全球范围,全球贸易联系,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規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的信息从文明交往、世界贸易体系以及全球化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