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肥九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出题人:殷军 审题人:姚昌丰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 A. 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 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C. 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 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2.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8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1年突破10万亿美元,2006年突破20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30.6万美元。在2009年元月1号这一天,欧、亚、美报刊上出现了一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有影响力》,法《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中国则用“和平崛起”描述自己的未来形象,这是因为我们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 )①民为贵,君为轻 ②人性本善 ③己欲立而立人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竞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 A.士人为诸侯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4.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5.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6.佛教传人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D.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7.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 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科举制度的繁荣 D. 民间书院的兴盛 8.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A. 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 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C. 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D. 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9.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曾经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 A.阐释了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B.客观评价了法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C.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D.强调了城邦是人和法律的有机结合 10.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泰格拉 D.苏格拉底 11.“什么是幸福?”被视为18世纪的热门话题。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已经开始让人们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享受幸福,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 A.宗教理想幻灭 B.推崇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至上 D.追求现世生活 12.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D.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1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D. 宗教改革是下层人们的一场革命 14.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5.有学者在评论卢梭思想时指出,“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该学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 A. 推动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B. 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C. 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 D. 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 16.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捍卫人道精神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批判专制统治 D. 呼吁宗教宽容 17.“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此番言论意在批评( ) 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维新派“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D.革命派“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 改革社会风尚 B. 吸收世界文明 C. 发展近代交通 D. 主张机器生产 19.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救亡之道首先是( ) A.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改革政治制度,扩大民主权利 C.结束军阀割据,统一中国 D.启迪国民之觉悟 20.“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21.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22.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23.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在此,孟德斯鸠旨在说明( ) A.自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 B.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C.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D.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基础 24.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官办官办% 民办民办% 其他其他% 不明不明% 宋代宋代 15.15.28 70.70.69 0 14.14.03 元代元代 17.17.23 61.61.13 0.33 21.21.28 明代明代 57.57.21 29.29.84 0.24 12.12.71 淸代清代 56.56.67 24.11 0.56 18.18.39 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25.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 8分 )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遗嘱》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到东方去!到西方去!(10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 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人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述现象。(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把民按其职业分为四种,即士(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即贾,做生意买卖的人),叫作“四民”。现在由于佛道的兴起又有了和尚、道士,成为了“六民”。古代只有一个儒教,现在又多了佛道,变为“三教”。从事生产的人数没有增加,凭空增加了和尚和道士这两种“吃闲饭”的人,所以本题是从生产方面阐述了佛道的危害。 2.【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只有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和平崛起”是异曲同工,是相吻合的。①②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 其他组合选项不符合,故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发展后,面对国际的不正确认识,中国以“和平崛起”定位自己的未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密不可分。难度适中。组合型试题我们首先要整体把握组合选项——是几个选项的组合,不定项组合最难,需要一一小心排除,双选题就可以或排除两项或者选择两项。 3.【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说明士人地位会发生变化,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4.【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A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 B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不是东汉末年,故B项错误; C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正确;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说明忠君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董仲舒改良的新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其发展的三纲五常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并进一步强化难度较大。 5.【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可知此应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的史实。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作用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6.【答案】D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D由材料“……支配……敬……”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些词都体现了的等级秩序,这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A从材料不能得出佛教思想遭到了抵制,排除A; B佛教是在东汉末年传人中国的,但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时间是在宋朝,所以排除B; C由材料可知,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所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敬其丈夫”结合儒家的三纲五常可以看出,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学说实现了中国化,难度中等。 7.【答案】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从汉代到宋代“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代影响很深,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孔子取得了独尊地位。故B项正确。 A是汉代儒学措施; C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 D属于民间教育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和南宋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提出理就是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朱熹所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这样理学就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官方哲学,难度适中。 8.【答案】D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分析】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但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故排除; B项错误,”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说明黄宗羲的思想有对儒家思想继承的一面,故排除; C项错误,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D项材料“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结合材料可知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时提出君臣平等,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平等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准确了解诶题干与备选项的核心内容,然后找出一致的,得出准确答案。 9.【答案】C 【考点】智者学派 【解析】【分析】C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 A和B项都不是论述的核心所在,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是关键信息。 10.【答案】C 【考点】智者学派 【解析】【分析】C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注重实利,反对忽视道德; A孔子主张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D苏格拉底主张重视道德,反对追求功利,“美德即知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这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2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门工具科学;伦理学中的“中庸”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11.【答案】D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D从材料来看,“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体现出人们不再只追求宗教上的心灵的满足,更强调现实的体验, A选项错误,不能由此说明宗教理想破灭; B选项与此无关; 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现实的重视,不能说明理性主义至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是关键信息。 12.【答案】D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得到避免”表明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AC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关键信息。 13.【答案】B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B材料认为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是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更能推动近代化进程; 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C材料不是强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问题,排除; D宗教改革也是上层人们的革命,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①兴起的背景相同,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出现; 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反封建教会; ③兴起后都迅速扩展至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2)不同点: ①从背景上看,宗教改革还与西欧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并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教会,这是文艺复兴所不具备的。 ②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产生的历史作用。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其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文艺复兴则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14.【答案】D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D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实质是在反封建;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是对宗教改革的表现,而不是本质,排除A; B反对君主不是宗教改革内容,B错误; C项民族革命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质类型选择题的解答思路和规律是:必须要明确本质(实质)的准确含义;要弄清题目中所给现象“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问“其反映了什么”。材料中关键词是“宗教领袖”、“世俗君主”,结合所学即可知宗教改革的本质是不反宗教而反封建。 15.【答案】B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可排除A; 据材料中“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可知体现了卢梭的思想主张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故B项正确; “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 “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的说法夸大了卢梭这一言论的作用,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卢梭的思想主张,解题时需要明确卢梭的主张内容,及准确理解题干引文的主旨,综合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16.【答案】A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四人均是对人道精神的捍卫,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主要考查启蒙运动各位思想家的相同点,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这是批评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国的政教风俗优于西方,只是技术落后于西方。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 CD两项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以看出此派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外国,只有技术落后,因此提出在维护自身制度的前提下学习外国的技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难度中等。 18.【答案】B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改革社会风尚仅是题干所述的现象,并非是“实质”,故A项排除;康有为赞同“今为机器之世”,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B项正确; 发展近代交通、主张机器生产,都是材料的直接反应,都是吸收世界文明的表现,故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关键是准确理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的意思,它实际上是强调工业文明的优越性,也体现了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愿望,难度不大。 19.【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数国民思想落后,必须开展思想文化运动启发国民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冲击愚昧专制,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其他三项均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展这场运动的初衷不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知陈独秀等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中国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的救亡之道首先应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叔叔下解放出来,难度较大。 20.【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故排除; 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排除; 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故排除; 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解题时首先要依据史料明确“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获取正确答案。 21.【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A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B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 C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2.【答案】A 【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批判继承儒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符合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是二者的相同点,A正确。 其余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综上,故本题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理解的重点,都是强调人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难度不大。 23.【答案】C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C材料“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说明了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只是能够做法律允许做的事情,体现的是法律与自由的内在联系; A材料没有涉及与他人关系,A项说法可以排除; B材料强调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与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无关,B项说法错误; D材料未涉及自由对民主的影响,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是关键信息,说明自有是有限制的自由。 24.【答案】D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官办书院越来越多说明了官方逐渐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学而优则仕观念是否渐趋淡化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书院的办学主体是多样化的而非渐趋单一,也说明书院的办学体制也非渐趋僵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专制,解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去分析,紧扣官办的数据不断增长的趋势去分析归纳即可。 25.【答案】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B孟子的意思是“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但是北宋时期遭到批判,到南宋时期又得到肯定,可以看出南宋理学是是维护传统的儒学的; A项说法错误,南宋理学和北宋理学本质是一样的; 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反专制; D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合理的,而孟子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能体现君臣之间的平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宋明理学.需要掌握宋明理学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的理解,分析此信息可以看出南宋理学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难度中等。 二、材料分析题 26.【答案】(1)主张:孔子的“仁”(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表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2)说明: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文艺上,宋词繁荣,涌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等词人,宋代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3)表现:关心社会;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小农经济占主体;儒学僵化。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孔子、荀子和孟子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从明末清初思想家批评君主专制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宋代思想、文学和书画艺术等成就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明清时期经济、思想以及政治角度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主张:孔子的“仁”(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表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2)说明: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文艺上,宋词繁荣,涌现了婉约和豪放派等词人,宋代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3)表现:关心社会;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小农经济占主体;儒学僵化。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正确分析,最后是为了解决所提出问题,因此准确、恰当地进行解答是材料解析题的最终落脚点。注意对整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把握。 27. 【答案】(1)民权主义。(2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责任内阁制)。(4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分) 原因:孙中山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 (3)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4分) 28.【答案】材料中梁启超、梁漱溟贬抑西方,颂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挽救中国并拯救世界。胡适则认为中国文化等一切落后,主张西化。二梁与胡适的看法都有其合理性,又都有偏颇的一面。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局势下,随着一战爆发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二梁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存在弊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明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西方物质文明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二梁贬低西方物质文明,梁启超甚至认为科学是一战冲突的根源,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胡适主张学习西方,鼓吹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彻底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但存在片面肯定西方文化,一概否定中国文化的局限。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信息从“梁启超、梁漱溟贬抑西方,颂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挽救中国并拯救世界。胡适则认为中国文化等一切落后,主张西化”的信息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深重下知识分子的思想追求,从中梁启超、梁漱溟和胡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态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材料中梁启超、梁漱溟贬抑西方,颂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挽救中国并拯救世界。胡适则认为中国文化等一切落后,主张西化。二梁与胡适的看法都有其合理性,又都有偏颇的一面。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局势下,随着一战爆发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二梁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存在弊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明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西方物质文明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二梁贬低西方物质文明,梁启超甚至认为科学是一战冲突的根源,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胡适主张学习西方,鼓吹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彻底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但存在片面肯定西方文化,一概否定中国文化的局限。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碰撞,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没有固定答案或惟一结论的一种试题形式。开放性试题材料的多样性、设问的开放性,为学生多角度思维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与认识问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等。高考历史命题专家在开放试题命制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高考也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与考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