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 有教无类 B. 学在官府 C. 私学兴起 D. 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六艺……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卜、外史、宗伯、司乐、太师、国史都说明周代的社会文化状况是学在官府,故B项正确;“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不是周代出现,且材料无法体现“私学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百家争鸣的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学生可以据此推断出学在官府的结论,再结合孔子之前的时代背景,可以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忽视等级差别)等。”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墨家 D. 墨家、道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B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 3.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认识你自己 B. 美德即知识 C. 因信称义 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A项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所以二者观点最接近。本题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4.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 5.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 三纲五常 B. 经世致用 C. 万物本原 D. 抗衡佛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ABD三项说法不符题意。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思想核心;D项北宋时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新角度 6. 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实质是( )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父子、君臣们的封建等级秩序,所以这段话的实质是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仅仅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理为万物之本,也未涉及这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实质”。 7.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说明王夫之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保持物价的稳定,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商并举的内容,A错误。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物价,C错误。材料未提到征收工商税,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经济思想。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大意,即政府干涉不能起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的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有很强的封闭性 C. 求善而不存真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答案为A项。B、C 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排除。 9. 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蔡襄书法 苏轼书法 米芾书法 黄庭坚书法 A. 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 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 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 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可知,宋代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和作品,四大书法家各有特长,说明当时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现实。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文人爱国情怀,排除A、C项;中国书法艺术全面成熟是在魏晋时期,排除D项。 10. 著名诗人余光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 屈原 B. 杜甫 C. 李白 D. 辛弃疾 【答案】C 【解析】李白性格豪放,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因此余光中评价的诗人是李白,故答案为C项。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排除A项;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排除B项;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排除D项。 11. 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 A. 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 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 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 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答案】B .................. 12. 黑格尔说:“人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是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 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是( ) A. 唯物主义者 B. 理性主义者 C. 经验主义者 D. 唯心主义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可知亚里士多德已经在研究学问时不再孤立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全面系统的进行,反映了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选择B项。A项错误,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第一位的,材料并未说明;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的理解;D项材料并未说明。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 13.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反映了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马丁•路德主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王阳明没有反对教权的思想,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C项错误。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只符合马丁•路德,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4.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 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美好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A。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重要影响;C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征;D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5.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 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 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 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 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的信息,结合新文化运动是先进中国人队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来分析,可知B项正确;文学革命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反封建,解放思想,故A项错误;文学革命主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16.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 A. 人身自由 B. 推翻专制 C. 思想自由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一场革命“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等关键语句可知,康德认为武力无法实现思想上由专制转向自由,启蒙运动只是在思想上转变人们的观念,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所以答案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17. 马克思说:“这本书的理论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这本书”是( ) A. 《社会契约论》 B. 《物种起源》 C.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资本论》 【答案】B 【解析】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阐述了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一致性,故答案为B项。《社会契约论》和《资本论》不是自然科学著作,排除A、D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著作,但不涉及“斗争”的内容,排除C项。 点睛:《物种起源》认为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这种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与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有相似的地方。 18.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以上言论出自( ) A. 魏源 B. 洪仁玕 C. 张之洞 D. 康有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即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即主张维护封建纲常伦理,这是洋务派中的“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是洋务派,故选C;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领袖,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BD。 19. 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 A.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B. 圣人之纲常不可攻也 C. 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 D. 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 【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是指中国的一种改革思想一方面要借助外国的思想来改造中国的旧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中国的传统儒学来为其改革做思想动员,这是康梁维新思想表现出的特点。D项属于维新思想主张的“君民共治”的君主立宪制,故答案为D项。A、B项反对变革,排除;C项是对待中学、西学的态度,不是为改革所做的理论准备,排除。 20.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促进这一认识形成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由此可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是在1915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排除;B项是在1924年兴起,D项是在1921年,均与题干时间“1920年”不符,排除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根据材料反映的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产生怀疑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0年”,排除不符合这一时间要求的选项,据此确定答案。 21.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 A. 坚持“城市中心”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坚持持久战 D. 实行人民民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从题干中“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可知这条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初,以俄为师,走“城市中心”道路,结果失败,转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故A项错误,B项正确;坚持持久战仅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策略,没有涵盖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实行人民民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与题干所述时期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2)理论意义: ①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②实践意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方向,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为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22.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是指“邓小平理论”,故选B;ACD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完全代表邓小平理论,故排除。点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选B。 23. “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指的是( ) A.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 相对论的提出 C. 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D. 量子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因此选D选项。A选项就是经典力学体系;B选项不属于物理学领域;C选项是经典力学的内容之一。 24.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 ) A. 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C. 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965年、1986年、1983年、1995年,故本题应排除A、B、C三项,选择D项。 本卷共3大题,共52分。第25题为25分,第26题为12分,第27题为15分。请根据要求作答,切不可超过答题栏,否则为无效答案。 25.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对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指出孟德斯鸠的代表著作及治国主张。以材料二为样本,对孟德斯鸠的治国主张加以评价。 (3)用材料三的观点解释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作用。 【答案】(1)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评价: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主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两者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以及两者的思想观点在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黄宗羲的思想中“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可以从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所体现出的以民为本、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所体现出的保留君主制来回答。从材料“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说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臣平等。 (2)孟德斯鸠的代表著作及治国主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对孟德斯鸠治国主张的评价,可以从三权分立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主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等方面来分析评价。 (3)材料三强调“传统”和“交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联系所学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这是“传统”的作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这是“交流”的作用。再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回答两者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因此,它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情况和价值观。这是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人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由大商人家庭控制,这些家族控制了政治、商业和手工业。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它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即使这些赞助人中包括诸如米兰的史佛拉这样的公爵家族,以及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庇护二世、朱利斯二世和利奥十世等。这解释了文艺复兴时期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的原因——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关于文艺复兴原因分析的看法。 【答案】评分说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材料,正确分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如商业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大商人家庭赞助、文化趣味的影响、黑死病的发生、古典文化的发掘等,体现了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多角度观察。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摘自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材料中“西方文明示范”是如何“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答案】(1)观点: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起到启动作用;中国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 (2)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思想解放,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观点,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西方文明”的示范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作者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西方文明示范”“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属于典型的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