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世俗化 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说明了“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也成为了“中国”的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宗法制遭到破坏主要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制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礼”教与“乐”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与“王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 2.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 3.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这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D选项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社会观念的不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雍正帝刷新了封建制度的多项纪录,他建立了第二秘书处军机处,重要决策以“寄信上谕”从军机处发出,六部无从知晓;他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他在位五千多天,仅批阅过的密折便超过十六万件,平均日批三十多件。雍正帝的做法 A.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是勤政爱民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雍正帝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还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故选C;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反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雍正帝平均日批密折三十多件,是勤政的表现,但题干中没有爱民的表现,排除D。 5. 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A. 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 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 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税收是清政府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款。晚清,中国海关总税收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说明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增长,中国和世界市场联系更为紧密了,即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海关没有实现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材料没有涉及协定关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情况,没有体现出中国近代工业生产,故D项错误。 6.辛亥革命前后,关于如何处理和对待国内各民族间的关系,当时有人撰文:“近日以来,中国所出之报,不下数种,大抵分两种:一主满汉蒙回藏平等,实行君主立宪……。一主驱除满族,由汉人组织民国。”就中华民族认同这一角度而言 A. 第一种主张更有价值 B. 第二种主张成为了现实 C. 民族主义思潮不断高涨 D. 民族认同高于政治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种主张满汉蒙回藏平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就中华民族认同这一角度而言更有价值,故选A;第二种主张是驱除满族,不利于中华民族认同,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认同的信息,排除D。 7.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8.在1987年的《中葡联合声明》之外,葡萄牙备忘录声明,具有葡萄牙公民资格而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居民,可在澳门回归后继续使用;而中国备忘录则声明,澳门居民均是中国公民,虽可持证到国外旅行,但不得在中国领土上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中葡备忘录表明 A. 葡萄牙在澳门的领事裁判权将被中国收回 B. “一国两制”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保证 C. 澳门回归结束中国国土被列强占领的历史 D. 中国政府不承认澳门居民可享受双重国籍 【答案】D 【解析】 【详解】葡萄牙政府强调澳门人可以具有双重国籍,既是澳门公民,又是葡萄牙公民,中国政府则不承认任何澳门居民有双重国籍,故选D;1947年中国废除葡萄牙在华领事裁判权,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作用,排除B;1999年澳门回归,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澳门居民均是中国公民,虽可持证到国外旅行,但不得在中国领土上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古雅典“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年)在自摆的墓志铭上,只字不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果,却突出其在马拉松同“长头发的波斯人”战斗的“光荣业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体现了雅典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 B. 彰显了公民维护城邦民主的责任感 C. 借此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D. 反映了雅典精英阶层漠视文学创作 【答案】B 【解析】 古代雅典的社会风气应该是民主政治,且埃斯库罗斯的一次光荣战绩无法反映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故A项错误;戏剧家不强调自己的文学成果,却强调自己的战果,即强调自己的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埃斯库罗斯处于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且突出自己的公民意识,故C项错误;古雅典时期文学繁荣,故D项错误。 10.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 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 B. 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 C. 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 D. 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故选A项;题意没有反映艺术家对教会腐败的批判,故排除B项;拉伯雷和塞万提斯的著作无法说明人们对世界深度了解的普遍性,故排除C项;拉伯雷和塞万提斯并未构筑未来社会的蓝图,所以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 11.1917年四月,列宁反对立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列宁提出这一设想的主要依据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B. 工兵代表苏维埃已控制国家政权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完成 D. 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17年4月,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反对立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所以B错误,D符合题意;列宁做出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本国国情做出的,A不符合题意;1917年2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好莱坞是制造英雄形象的梦工厂,超人、闪电侠、蜘蛛侠等英雄形象随着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这些英雄形象的经典国旗装―红、白、蓝配色被许多国家视为文化侵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好莱坞影视发展 B. 美国英雄形象是国家人格化的体现 C. 全球文化传播中价值观冲突问题 D. 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弘扬美国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好莱坞是制造英雄形象的梦工厂”“这些英雄形象的经典国旗装——红、白、蓝配色被许多国家视为文化侵略”(由于带有意识形态特点而被视为文化侵略)等信息分析可知,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些英雄形象的经典国旗装——红、白、蓝配色被许多国家视为文化侵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千百年来,正是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使偏于一隅的华夏文明成长为幅员辽阔、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文明大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直面一切危害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挑战,逐渐成长成熟。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以灵活的斗争艺术抵御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 当前,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接近。“百尺竿头须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尚须弘扬斗争精神。 (1)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角度,联系材料分析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2)联系材料,运用所学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应如何弘扬伟大斗争精神。 (3)某班以“人生理想·斗争精神”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请你写出三个发言要点。 【答案】(1)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因此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千百年来,正是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使偏于一隅的华夏文明成长为幅员辽阔、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文明大国。②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直面一切危害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挑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无论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还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局面,都需要弘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方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传承、发展伟大的斗争精神,用斗争精神激励斗志,推动实践。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③把传承发展长征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不失根基与本色又与时俱进。④坚持独立自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⑤将弘扬斗争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3)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②广大青年要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方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③广大青年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解析】 【详解】 (1)首先明确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相关知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因此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等。然后联系材料分析弘扬伟大斗争精神能够使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2)可结合材料,从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把传承发展斗争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将弘扬斗争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等方面,说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应如何弘扬伟大斗争精神。 (3)要点:可围绕“人生理想·斗争精神”的班会主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等方面,为“人生理想·斗争精神”的主题班会活动写出发言要点。 14.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先后五次出访欧洲,拓展关系网络,收获更多认可。16世纪以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二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材料一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的角度分析其看法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化的原因。两则材料中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对我们当前有何启示? 【答案】(1)变化:由乌托邦似的理想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 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制造业领先世界,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启蒙运动出于反对封建专制需要,欧洲知识界需要借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工业革命后,中西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方人以西方为中心,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蔑;西方口中的肮脏落后的中国形象更能为其殖民扩张行为辩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增多,使其看待中国更加的全面。 (2)变化:从灰暗到淡化,再从恐怖、邪恶到复杂多元。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从冷战时期的敌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交往增多使西方对中国认识更加深入;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让其有所警惕。 启示: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拓展交往、获得认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求同存异,强调合作与共赢、淡化意识形态差异。 【解析】 【详解】(1)变化: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进行回答,如“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肮脏之国”,可以总结出其变化。原因: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西方不同时期主观需求和客观形势变化两个角度分析。 (2)变化:根据“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概括出从灰暗到淡化,再从恐怖、邪恶到复杂多元。原因:分析要结合材料,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对立的影响分析。复杂形象可以分两大方面,一是“好奇、羡慕”,一是“猜疑与不安”,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对应解读即可。启示: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上面涉及到的相关角度如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分析。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官职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 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指定新的职官制度。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生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元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 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官职改革:“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中三叠四,多少劳扰。” ——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官职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官职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答案】⑴北宋机构重叠紊乱,行政效率低下,存在弊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变法失败,巩固变法成果。 ⑵态度1:肯定 依据:品、阶、官、职统一,简化官品等级;精简政府机构,职责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态度2:否定依据:以复古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实际;改革不彻底,改革后依旧存在机构重复,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解析】 (1)关于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宋官制的弊端、国家统治危机、宋神宗巩固变法成果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对元丰官制改革的态度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肯定元丰官制改革,根据材料“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等信息可从品、阶、官、职统一,简化官品等级;精简政府机构,职责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方面回答肯定的依据。另一种是否定元丰官制改革,根据材料“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复古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实际;改革不彻底,改革后依旧存在机构重复,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等方面回答否定的依据即可。 点睛:本题引用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背景”“不同态度及其依据”,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材料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答案】(1)主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解析】 【详解】(1)主要表现:根据“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得出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根据“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得出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根据“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得出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根据“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得出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根据“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得出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根据“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还可从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分析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同年王崇伦庄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答案】(1)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三年严重困难. (2)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品质;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解析】 (1)从材料“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1953年”“1959年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年困难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中可以归纳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