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
下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1)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说法与下列那一事件有关系 A.土地改革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5、某会议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该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6、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 A.群众对股票买卖的认识更加深入 B.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 C.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D.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 7、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数从120种下调至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从188种下调至23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数种70种下调至36种。这一调整表明 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8、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9、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0、1991年上海市财办明确规定,私营企业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南京路、淮海路的大店名店,私营企业不许与外国公司合资,银行不得对私营企业贷款。这说明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发展遭受挫折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私营企业冲击了国营经济 D.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 11、1994年初,已90高龄的邓小平第七次到上海过春节,在乘车经过浦东大桥等现代化建筑时,他欣然吟出两句话,正好是一副对联: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不能作为这副对联佐证材料的是 A.上海浦东开放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D.摆脱姓“资”、姓“社”的束缚,阔步前进 12、2014年1月《喷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 A.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 C.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D.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13、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14、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国产影片 B.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C.苏小姐正在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D.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15、《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煌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D.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16、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7、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18、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19、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20、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B.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1、在英国近现代史上,伦敦曾多次发生烟雾事件,一度被称为“雾都”。伦敦被称为“雾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时期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22、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4、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2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则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在此作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西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欧洲社会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垄断贸易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26、有人感慨,到20世纪初,“其他农产品、畜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等都成了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几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这种“感慨”实际上是 A.民族企业市场扩大的表现 B.农民积极开拓市场的表现 C.传统经济难以为继的反映 D.传统农业继续发展的体现 27、1866年,清朝官员斌棒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搓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28、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29、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0、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徐光启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下表反映的是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32、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拓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下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1)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A B B D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C D D D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A D C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 31、(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 (2)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3)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信息“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等分析、认知,不难得出答案,即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以及行业发展不平衡等。 (2)本题是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工业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信息“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3)本题考查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读取材料数据、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图表信息,可知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和背景分析和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32、(1)因素: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3)借鉴因素:政府的鼓励及扶持,主动对外开放;发展工商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要求具备解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可以得出条件有: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相对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发展起步较晚,依据“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可知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根据“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綷。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概括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3)本题考查英国产业革命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比较,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回答本题关键之处要对比近代中国和英国的产业革命的条件,可知中国主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开放的程度、思想落后或解放与否、科技教育的发展等比较缺乏,据此做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