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2)

武威六中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四)‎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材料反映了 A. 注重刑罚的原则 B. 无为的政治主张 C. 自由平等的思想 D. 变革进取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可知,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强调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法令措施,这反映了法家变革进取的精神,D正确;A与材料不符;B项是道家思想,B错误;自由平等的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C错误。‎ ‎2.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 捍卫平民的权利 B. 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 维护贵族的利益 D. 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可知,材料反映了梭伦改革折中的特点,兼顾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B正确;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梭伦改革兼顾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并非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特点分析解答。‎ ‎3.《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 A. 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 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 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 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河南有六处规模大的铁官,不能说明河南手工业最发达,故A项错误;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是汉武帝以后,而题干时间是汉代,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介绍汉代冶铁遗址在河南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冶铁技术成熟,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冶金业的成就有: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③西周晚期出现铁器;④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⑤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出现了一次高潮,如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得益于学在官府的体制 C. 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 D. 证明当时中国水利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水利工程被修建,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诸侯国富国强兵,进而推动社会转型,选项C正确;选项A ‎“开始”表述绝对,排除;兴修水利和学在官府无关,选项B排除;材料未对中西方水利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选项D结论,排除。‎ ‎5.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来,秦国依靠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逐步形成了二十等爵制,以军功为拜爵依据,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社会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标志着秦国宗法制度的终结 B. 强化了世袭贵族的等级秩序 C. 进一步打破了血缘分封制度 D. 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来,秦国依靠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逐步形成了二十等爵制,以军功为拜爵依据”可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对爵位的垄断,进一步打破了西周以来的血缘分封制度,C正确;宗法制度的终结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A错误;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对爵位的垄断,B错误;D与材料无关。‎ ‎6.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强调“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导致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强化对货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而且加强货币的管理是手段,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接受(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九卿属于外朝,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九卿属官)”“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信息的理解,将铸造权收归中央实质是消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7.《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制瓷工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必看坯胎堪否”“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人窑”,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错误;B项和C项都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内容。‎ ‎8.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 皇帝的秘书机构 B. 中央的派出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作为“行动的中书省”,是指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答案为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行省不具有自治性质,排除C项;行省是元朝统治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朝贡藩属国,排除D项。‎ ‎9.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排除D。‎ ‎10.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 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 D.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的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D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读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下表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1928年 ‎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1969年 ‎18岁以上男女均获选举权 A. 主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民主 B. 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性发展 C. 选举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下层 D. 男女选民获得同等政治权力 ‎【答案】B ‎【解析】‎ 从表格反映的不同阶层和类别的人群逐渐取得选举权的过程,说明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发展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选举权主体范围的扩大,不是选举权的转移,排除C项;获得选举权并不表明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一律平等,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点睛:本题要从材料反映的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进程来把握表现出的特点,不能从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来理解。英国代议制民主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点,从材料展示的过程可以较容易得出这一结论。‎ ‎12.据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要求奕经详问英夷俘虏,“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实质反映了 A. 晚清政府的封闭无知状态 B. 两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C. 道光皇帝的天朝上国观念 D. 统治者对战争形势的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是英国女王的私人信息,由此可知,当时道光皇帝持人治观念,而英国当时是君主立宪制,故选B。A项不符合设问限定信息“实质”,排除。C项不能体现道光问话的内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道光皇帝对战争形势的关注,D排除。‎ ‎13.有学者指出,相较于东方,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处于资源劣势,这迫使它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资源,去改善自己在资源分布中的处境。此时欧洲国家为“改善自己在资源分布中的处境”所做的努力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使欧洲到东方的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使西欧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C. 使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D. 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此时欧洲国家为 ‘改善自己在资源分布中的处境’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进行了殖民扩张和掠夺,客观上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了世界联系,D正确;“使欧洲到东方的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西欧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使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都只是对局部地区的影响,A、B、C错误。‎ ‎14.鸦片战争期间,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国人对此都难以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B. 国民的国家观念相对缺乏 C. 民族文化共同体尚未成型 D. 当地老百姓生活相当贫困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国人对此都难以理解”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显然许多人还意识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B正确;据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对英国侵略军的态度,没有涉及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A错误;中国民族文化共同体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形成,C错误;D与材料无关。‎ ‎15.‎1881年2月22日,马克思在一封信中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材料可以说明 A. 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B. 巴黎公社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C. 巴黎公社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 D. 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可知,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B正确;据材料“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自发性、偶然性、暴力性,故A说法片面;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C错误;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错误。‎ ‎【点睛】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武装起义。‎ ‎16.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其基本精神是 A. 严明军队纪律 B. 保护私有财产 C. 维护法律尊严 D. 调节军民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宪法修正案对士兵进入民房有明确规定,这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立法精神,选项B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精神,排除;选项C和士兵进入民房无关,排除;选项D中调节军民关系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 ‎17.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C. 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开展洋务运动,B时间不符合题意;根据“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体现出清政府的政策支持,故C正确;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根据“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判断是政策支持,其它选项与材料无关。‎ ‎18.‎ 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人不希望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A. 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D. 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引起的,是无法消灭的,所以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由“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知罗斯福新政最终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B;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经济的一次自我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排除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开始出现,故排除D。‎ 点睛:材料中斯大林对罗斯福新政实质的阐述,即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新政的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 ‎19. 张之洞曾说:“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由此,他主张 A. 取缔列强特权,实行闭关锁国 B. 清除外国势力,推翻清廷统治 C.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改革 D. 抵御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可知张之洞对列强干涉中国事务表示不满,故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20.‎ ‎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 A. 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1.“沦陷了268年的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该材料 A. 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说其成功是不正确的 B. 从积极的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其结论有道理 C. 结论太绝对,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一个历史事件 D. 反映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无论赋予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沦陷了268年的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可知,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王朝,这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王朝,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故A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王朝,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故说其结论太绝对说法有失偏颇,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项内容评论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辛亥革命的最突出影响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2.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 “由单个企业家”、“一种例外”、 “托拉斯”等信息可知,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垄断。垄断时期的生产和资本集中,推动了大企业的到来,B正确;A、C、D三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A、C、D均不符题意。‎ ‎23.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  )‎ A. 实行君主立宪 B.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 走十月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进步期刊,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因此毛泽东所说的大潮就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故D项正确。实行君主立宪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排除A。材料没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而是强调挽救民族危亡必须走十月革命道路,排除B。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与材料时间“1919年”不符,排除C。‎ ‎24. 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指《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这说明《临时约法》‎ A. 没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没能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对《临时约法》的理解,根据材料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不是兄弟的意思”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批评《临时约法》没有实现自己的革命构想,故A项正确。《临时约法》主要是限制袁世凯权力,故B、C错误;《临时约法》是责任内阁制,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5.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仍然由共产党领导,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又接受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 认识到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 希望扩大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基础 C. 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正确方向 D.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答案】D ‎【解析】‎ 材料“1935年12月”并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是指遵义会议。‎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信息“1935年12月”。‎ ‎26.‎ ‎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说明国家干预措施的失灵,为此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C项正确;A是工业革命之后;B与题意相反;D是部分国家措施。‎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滞涨·措施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 ‎27.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 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 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 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受到人民公社化的影响,经济下降,1979年改革开放,经济上升,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上升,都属于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故C正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导致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故A排除。国家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革,故B错误。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28.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B. 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 C. 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 D. 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错在“失去”,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从美国自身经济、合法性、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霸权政策的缺陷,属于对美国霸权政策理性的、合理的反思,因此选C;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对美国霸权政策的认识 ‎29.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 ‎30.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A. 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 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 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 D. 图2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解读有误”,图一到图二体现了中国对台湾的政策的改变,都反映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与台湾是内政问题,与外交理念不符,据此分析可知;图一是武力解放台湾,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二体现了和平统一台湾,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体,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就洋务运动而言,其四大军工企业的创办都与外债结下不解之缘。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无论他们如何标榜“中体西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外债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 说明:外债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出现,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这进而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变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相继出现。政治变革的反封建倾向和地方势力的壮大,使封建专制统治难以为继,清朝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 ‎【解析】‎ ‎【详解】观点:据材料“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可知,外债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外债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出现,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据材料“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可知,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势力逐渐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这进而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相继出现,最终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3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直接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社会济贫问题上,宋代贯彻“由胎养到祭祀”主要是指慈幼。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葬无主死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日益增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由来与发展》‎ 材料三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二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地步。工党政府采取“福利国家”政策,这对于消除社会不公平、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生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这个问题发展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济贫政策和英国福利制度的共同目的,并概括其实施过程中体现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影响与宋代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制度的认识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 相同特点: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制度予以保障;国家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因救济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2)不同影响:在保障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上效果更为显著;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和福利观念。‎ 原因:“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执政党为了取悦于民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的深入增强了维权意识。‎ ‎(3)认识:福利水平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福利制度既要照顾眼前利益,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福利制度要适时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福利形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解析】‎ ‎【详解】(1)共同目的:据材料一“由胎养到祭祀”的法令规定,设立专门的机构、救助对象及其社会救助内容和材料二中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相关内容规定的理解,结合两者出现的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宋代的济贫政策和英国福利制度的共同目的,即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 相同特点:根据上述信息概括总结两者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共同特点,包括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制度予以保障;国家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因救济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救济措施等。‎ ‎(2)不同影响:据材料二法令颁布的背景及内容及材料三中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社会作用、政治影响及其出现的财政、社会问题等负面问题的分析理解,对比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概括英国的福利制度相对于宋代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从保障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和福利观念等角度回答。‎ 原因:据材料“二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地步”可知,“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工党政府采取‘福利国家’政策,这对于消除社会不公平、……”并结合所学可知,执政党为了取悦于民众;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据所学可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政府职能认识的深入增强了维权意识等。‎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福利水平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福利制度既要照顾眼前利益,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福利制度要适时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福利的形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等角度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