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绥滨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文科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1.周代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后经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事,没落贵族已难幸存。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之法策试以尽其才,天下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由此可见,察举制 A. 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 B. 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 C. 是士人入朝为官唯一途径 D. 赋予中正官极大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等字眼足以证明察举制是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察举制不能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选项B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不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汉代还有征辟等其他的选官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正官和九品中正制有关而和察举制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体现的是士人政治的新局面。 2.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逐步放弃了“父兄故臣”的做法,通过“好用远人”、“弃亲用羁”而产生了一批“新臣"。这反映出 A. 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 B. 新兴地主控制了封国政权 C. 诸侯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 D. 血缘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放弃了‘父兄故臣’”、“好用远人”、“弃亲用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兄故臣代表血缘宗法关系,这说明当时血缘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故A选项错误;“新臣”不一定是指新兴地主,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诸侯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故C选项错误。故选D。 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 地方权力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解析】 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D项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 4.从明朝设立内阁到清朝成立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B. 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 C. 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 D. 中央机构逐步得到精简 【答案】A 【解析】 内阁设立和军机处的设置,促使中央中枢机构发生重大变化,皇权得以高度集中,故A正确;其他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宦官、外戚专权 6.习近平在《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强调“郡县治,天下安。我多次讲过,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 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郡县制之下形成了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表述有误,选择B项;郡县制是在吸收了分封制某些教训基础上实行的;郡县长官由皇帝统一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7.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君子在人格的修养过程中,要经历家国天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进阶之路,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制度,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和血缘没有关系,故B、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王位继承的发展顺序,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读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其含义是指: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齐家,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治国,治理好一个诸侯国,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整个国家。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可知体现了君子进修是要经历以血缘为基础的进阶之路。 8.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 A. 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 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 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 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选A项;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 【点睛】孔子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9.王家范曾说:“(中国政治)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是 A.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C错误;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 10.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些举措的突出作用是 A.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冗员,节约行政支出 C. 遏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 整顿吏治,保障政治清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故A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无法保障政治清明,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三年一任,不得连任”,结合中央集权的含义和措施分析解答。 11.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此,雅典城邦 A. 轮番而治,抽签担任一定官职 B. 制约权力,制定陶片放逐法 C. 实行法治,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D. 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表明雅典民主为公民民主,人们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公民可以通过抽签担任一定官职,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制约权力”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故B项错误;实行法治不能说明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故C项错误;“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与民主政治无关,更不能体现轮番而治,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所学验电民主政治的特点----轮番而治分析解答。 12.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该观点认为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雅典民主范围狭小 C. 直接民主存在缺陷 D. 雅典民主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古代雅典民主形式比较落后,属于直接民主,这样会导致权力滥用和错误的使用,因此材料中“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雅典民主具有人文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方式原始,不是民主范围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故D项错误。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 狭隘性 民主政治范围有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 民主性质非常原始,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3.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 德国君主立宪制 C. 美国总统共和制 D. 法国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英国的民主制度在确立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多的妥协,因此“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而“渐进中累积着大步”指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完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性。故答案为A项。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的,美国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逐步建立起总统共和制的,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过程艰难曲折,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 点睛: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以和平方式实现资产阶级的夺权,其后在和平的改革进程中,民主政体不断完善。 1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 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 罗马法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C. 说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D. 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以看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对妇女政治权利的限制和歧视,这是这部法律的局限性,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偷换概念,材料中针对妇女而非人民,排除;选项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5.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为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这主要因为当时的罗马 A. 更崇尚权威和秩序 B. 仍然处于奴隶社会 C. 大肆对外侵略扩张 D. 受希腊文化影响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文明,所以排除D;希腊式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而罗马帝国则是地大物博,维持统治秩序更崇尚权威和秩序,故选A;C是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原因,排除;古希腊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但不是古罗马的不重视古希腊民主的原因,排除B。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 16.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 A. 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 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 C. 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 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 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可知,当时雅典民众容易受到政治演说的影响,因此说明当时的雅典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精英政治问题,故B项错误;全体居民表述有误,只有公民才有资格参与城邦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分工的问题,故D项错误。 17.古罗马法律规定:房屋最高不得超过70尺,以防倒塌对邻居造成损害或影响邻居的阳光,特拉雅努斯帝又降为60尺,……土地荒芜而不耕种,如由別人耕种了,经两年后,土地所有权就属于耕种的人;房屋拆除后,应建筑而不建筑的,则由在其上建筑房屋的人取得该土地的所有权。这说明,在古罗马 A. 严格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B. 禁止因为个人私利而危及他人的利益 C. 鼓励私有财产的合理流动 D. 所有权会因公共或社会利益受到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如果房子盖的过高,就会影响邻居的阳光,也就是说因为个人利益影响了公共利益,土地荒芜不耕种,或房子拆除后不盖新房,这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也就是说损害了会利益,这种情况下,国家法律对财产所有人的权利就不再保护,甚至强制所有人让出权利,总之财产所有权不是绝对受保护的,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受到限制,D项正确。A项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排除;B项仅符合材料前半部分,排除;材料虽体现了私有财产的流动,但谈不上“鼓励”,排除C项。 【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 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 18.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A. 古罗马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B. 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 D.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主要是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与法治精神”,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不是自然法,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排除D。 19.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A. 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 B. 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C. 有利于缓解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D. 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女平等的原则是指男女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等方面的平等,材料并未涉及,故A选项错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是指《民法大全》,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和女人分别给予权利,这有利于缓解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故C选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男性公民及女性的权利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0.希腊著名史家普鲁塔克曾记载:阿里斯泰德因其“公正者”的美名而当选为被放逐者,伯利克里早年因害怕被放逐而不敢参与政治事务等故事。这说明 A. 史家反对陶片放逐法的实行 B. 民众与政治领袖之间的矛盾 C. 所有群体均参与城邦的政治 D. 雅典民主显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对某一个公民的放逐并不是因为某人危害到城邦利益,因此其具有非理性一面,选项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史学家是对历史事实进行记述,而非反对陶片放逐法,选项A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21.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动在论述英国宪政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强调的是 A. 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英国宪政的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C. 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宪政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宪政并没有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故排除A项。英国宪政的发展是以议会政治为中心的,故排除B项。C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的, 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 可知。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故选D。 22.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 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 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 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说明首相自行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不准其他阁员“越级行事”,居高临下,全面控制内阁及下属各部,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故D正确;英国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内阁集体负责制”,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3.1875年,国民议会在2月至7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为1875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现象 A. 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 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 C. 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 D. 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是已经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法国共和制。题意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结果,但是没有体现艰难曲折的过程,故排除A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没有协调各阶层,故排除C项;法国虽然确立了共和制,但民主政治构建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故排除D项;法国由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说明是各政治势力斗争妥协的产物,故选B。 【点睛】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着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较量,最终在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协斗争的结果。 24.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点和美国相同,故B项正确。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故A项与设问不符,错误。美国没有国王,故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是德国宪法的特点,而美国则是实行三权分立,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熟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得益于美国”,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5.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 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 C. 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 D. 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英王,主要是世袭产生,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美国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故B项正确。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故C项正确。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故D项正确。 26.“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可知,这里指的政体形式应该是君主立宪制,故排除ABC;由“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知是指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7.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 A. 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 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 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 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导致民主政治发展,材料中现象说明德皇对于议会的干涉已经不符合德国经济发展的潮流,D正确;A是1871年已经确立;B中公众舆论不符合材料主旨;经济危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 28.2017年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构建中 A. 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 B. 总统不具有立法否决权 C. 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 D. 国会对总统的权力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对拥有否决权,当国会三分之二通过时,总统否决无效,这体现出美国中央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总统的最高行政权,故A项排除;总统有立法否决权,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事实,国会立法,总统可以否决。 29.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 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 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 D. 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由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到反对群众暴政,这种转变体现了要求政府扩大权力的诉求,选项B正确;美国革命的原则是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创立联邦政府未背离其革命原则,选项A排除;强化政府权力和保护个人自由之间并不矛盾,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中对自由解释,可以体现出要求加强政府权力,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0.明清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渐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皇宫建设布局愈益合理 C.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这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D不对,只是看到表面现象;C符合题意,政务中心逐渐靠近皇帝寝宫,如便于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考点:君主专制 点评:注意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两对基本矛盾的斗争历程去掌握其演变历程,进而明确两对矛盾的演进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 【答案】(1)汉武帝的举措: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明太祖的举措:度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共同特征: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 (1)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 主要举措,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等信息分析得出。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等信息分析得出。 (2)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出的主要举措,并联系所学从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和中央权力等方面来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产生,与参、众两院议员一样有立法创意权,法律须经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施行,总统签订的条约如涉及领土问题,须经议会通过。总统非经两院同意,不得宣战.宪法对于责任内阁的组成并无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上,与英国大体相似。 材料三 (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所有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帝国的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 (2)19世纪晚期,法国和德国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从国家元首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方面比较这两种政治体制的异同。 (3)由以上材料概括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特点。 【答案】(1)国家:美国。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 (2)政治体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元首都掌握了较大的权力,但法国总统受议会的制约,而德国议会对皇帝没有任何约束力,皇帝主宰议会。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法国的内阁产生于议会多数党派并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没有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的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总之,法国是一个比较民主的议会制国家,而德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 (3)特点:民主制度形式多样;各国民主制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都实行选举制度。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体现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权力机构的设置即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达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防止专制独裁。 (2)结合所学知识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宪法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而德国宪法赋予君主以极大权力。法国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德国掌握行政大权的为帝国宰相对君主负责 (3)结合材料,材料所述为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西方民主政治性质呈多元化,但德国民主政治相对于美国、法国等相对保守,可以得出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各国都体现了选举产生的民主特色。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特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法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