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 ) A.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 B.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 C.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 D.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 2.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媒体时说,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引文体现的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商贵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这说明荀子( ) A.倡导民主思想 B.强调君主权威 C.鼓励百姓起义 D.主张尊君重民 4.在汉代,在国,在家,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汉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不道”等罪名。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道德伦理等同法律 B.“礼”的思想颇受重视 C.是等级制度的发轫时期 D.“三纲”伦理已经僵化 5.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 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6.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7.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最能反映( ) A.理学的核心是礼教 B.材料中没有提及“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C.理学思想的生活化 D.“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明清两朝……构成了人类历史上行政管理井然有序、社会生活安宁稳定的一个伟大范例。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被称为‘新儒学’的新的儒家玄学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据此判断,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儒学( ) A.稳定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 B.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 C.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 D.导致思想领域的倒退 10.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11.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 C.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 D.城市工商业发展和市民意识产生 12.“有了以低廉价格供应的充足的纸张,阿拉伯民族的千年文明梦想终于开始可以逐步实现。从八世纪后期到十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里,整个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大规模的翻译即将失传的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典籍的运动,世界史称之“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揭示出( ) ①造纸术由阿拉伯民族发明和改进 ②造纸术促进了阿拉伯文明兴盛 ③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的传播 ④造纸术有利于欧洲文艺复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主流思想的演变 14.有学者评价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该评论最能说明( ) A.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 B.士人的个性意识已经萌发 C.草书最能表达人的情感 D.当时的书法追求美观实用 15.张旭被誉为一代“草书圣手”。他的书法艺术(见下图)最突出地反映了( )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 C.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 D.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倡导“开眼看世界”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17.陈旭麓认为,“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材料中爱国知识分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 ) A.学习西方的器物 B.学习西方的制度 C.学习西方的思想 D.学习西方的文化 18.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9.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说明谭嗣同( )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 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20.康有为说:“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 C.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 21.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2.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该演说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23.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 C.不愿联俄联共 D.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24.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25.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价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9分) 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一个半世纪(从1840年开始)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期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如果把“建国”看做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必要步骤,那么它已然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历史。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直到今天的“深化改革”,“建国”依然在继续进行着。……20世纪中国人的两大主题是“现代”和“革命”。这两大主题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纠结,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为“现代”不只是从“家国”到“国家”的转换,也不至于所谓市民社会的建立、公共领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现代主体的确立和养成。 ——高士明《人间思想01:作为人间事件的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文化大转型”内涵,并分析20世纪20年代之前仁人志士为通过“历史三峡”所做的探索。(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孙中山以来各阶级所设计的“建国方略”。(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可知墨子没有对儒家现实主义进行批判,故A项错误;据材料“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可得出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故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中也得不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这个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中也没有体现集权思想,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治大国如烹小鲜”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墨家希望统治者“兼爱”“尚贤”。 3.【答案】D 【解析】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享有主权,/据材料“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商贵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既强调君主的权威又强调如果君主不尽职民众可以废除甚至诛杀君主,主张尊君重民,故A项错误;强调君主权威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如果君主不尽职民众可以废除甚至诛杀君主并不是说鼓励百姓起义,故C项错误,主张尊君重民是材料完整意思的表达,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汉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不道”等罪名说明汉代用法律维护儒家伦理道德,而不是说儒家道德伦理等同法律,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汉代,在国,在家,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可知汉代非常重视与“礼”有关的尊卑秩序,故B项正确;等级制度发轫于商周时期,故C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强化了“三纲五常”伦理,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董仲舒这一思想是针对加强君权提出的,与民间封建迷信无关,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推广的不是神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学说加以借鉴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道家,故C项错误;该理论把皇权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加强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增加了权威性,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可以得出《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并不是说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不能以《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作为标志,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理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可以得出理学思想的生活化,故C 项正确;“知行合一”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由“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没有分封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所传之道应理解为真正的儒家思想,因“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故要求其重建儒家的信仰,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从历史的长河的更替中来论述重建儒家信仰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士大夫,故C项错误;朱熹倡导建立书院的目的是教授学生,以重建儒家信仰意思,并非推进学术自由,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作者认为这种新儒学在思想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可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作者认为,明清两朝特别井然有序、安宁稳定,故A项正确;这种思想应当是宋明理学,有一些对哲学的思考,故B项错误;这种思想被统治者重视后,应用到全国,不是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没有导致思想领域的倒退,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明清儒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项错误;明清新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政治上主张民主政治,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正确;明清新思想属儒学范畴,核心思想不变,故C项错误;顾炎武思想本身属于早期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依然是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君主专制问题,故B项错误;西方人文精神的大量传入在19世纪末期,与李贽时代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强调对“私”的一种肯定,反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背景下,最初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造纸术由中华民族发明和改进,故①错误;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阿拉伯民族的千年文明梦想终于开始可以逐步实现”,故②正确;造纸术促进“百年翻译运动”,推动欧洲文明的传播,故③正确;阿拉伯民族翻译即将失传的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有利于欧洲文艺复兴,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材料谈到从唐诗到宋词的变化,没有体现统治政策的信息,故A项错误;这种变化与社会环境有关,但不能准确说明其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从唐诗到宋词、元曲体现了市民化倾向明显,这一点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联,故C项正确;文学内容没有体现主流思想的变化,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书法艺术确实是在魏晋时期走向成熟,但是此题强调的重点在于士人的个性意识,而不是书法艺术,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可以看出士人的个性意识已经萌发,故B项正确;此题与哪种书体无关,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书法出现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张旭生活在唐朝,是唐朝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特点所造就的辉煌,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如李白的诗。 16.【答案】C 【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 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可知是封建制度,“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可知是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但只停留在“器物”层次,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的制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学习西方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文化定义太宽泛,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体西用为西学传入创造了条件,而不是认为中体西用真的能解决内忧外患,故A项错误;作者意在强调在当时情况下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并不能消除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只有极少数的洋务派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改良并不主张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并不是主张回到君民共主的时代,而是主张君受制于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其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可知作者阐述的是托古改制,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巩固儒家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是论证变法的权威性,为变法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康有为维新变法并未意图推翻满清贵族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与国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无关,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可知陈旭麓评价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答案】C 【解析】材料与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无关,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应该是苏俄的十月革命,其目的应该是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人类的新精神、资本主义和劳工主义可以看出其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无关,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据材料“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 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可知孙中山并不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材料只说孙中山的改造中国的思想,并不能说明他不愿联俄联共?,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表明孙中山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并不能说明主张发展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内容包括“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故A项正确;“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键词“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不符,故B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键词“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不符,故C项错误;“天下为公”体现的是孙中山为天下计的民族责任感,与题干材料关键词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C 【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探索革命道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与题目中的 “工农民主专政”不符,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倡各党派政治协商,与题意“民主联合政府”相符,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6.【答案】(1)原因: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2分)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6分)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2分)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2分)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2分) 27.【答案】(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2分,答两点即可) 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1分) (2)区别:古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或古代民本思想是站在君主立场上,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2分)近代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或近代民主思想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分) 原因: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权意识逐渐增强;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5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 28.【答案】(1)内涵:中国社会由传统转向近代化;(或者:向西方学习)(2分) 探索:林则徐译介西书,仿制洋炮,开眼看世界;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打出“自强”“求富”(中体西用),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体制;孙中山革命派建立中华民国,力求实现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进一步启迪民智;(8分,答4点即可) (2)方略: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8分,答4点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