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A. 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 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 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故A项正确;B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是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故D项错误。‎ ‎2.重划选举区,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代替过去的四百人会议;创立所谓“贝壳流放制”,这些改革内容在雅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A. 使雅典成为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滥觞 B. 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夺取政权奠定基础 C. 使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D. 兼顾了各阶级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 “贝壳流放制”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改革是指克里斯提尼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六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A项是指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智者学派,排除;BD项是指梭伦改革,排除。‎ 点睛:材料“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新设五百人会议” “贝壳流放制”是解题的关键。‎ ‎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但实质上,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邦民主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不是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而是全体公民;公民大会虽然是最高权力机关,但并不能说明其决策一定公正无私,因此①③是错误的,只有②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排除含有①或③的选项AC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特点 ‎4.希腊某哲学家对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甚为忧虑,于是他提出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德的观念。据此推断这位哲学家应是 A. 普罗塔哥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故B正确;A是主张“人是万物尺度”;C主张“理想国”;D是伦理学创立者。‎ ‎5.柏拉图设想出的理想国由统治者、护卫者及工作的民众三个等级构成,“三个等级之间的界限不能被逾越,如果这种统治关系不被侵害的话,公正就得以产生”。据此判断,柏拉图认为的公正的社会是 A. 人人平等 B. 人民主权 C. 各守其职 D. 礼制文明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城邦的三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故答案选C。根据“三个等级之间的界限不能被逾越”可以排除A;人民主权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提出的,排除B;礼制文明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提倡的主要思想,排除D。‎ ‎6.“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十二铜表法”“定下来”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②符合题意;由“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可以得出②不符合题意;由“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可以得出③符合题意;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的是6世纪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故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是正确答案。‎ ‎7.罗马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力。公元5世纪初,罗马皇帝颁布敕令:罗马五大法学家的著作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 A. 罗马皇帝依靠法学家治理国家 B. 罗马法是纯粹的法学理论体系 C. 罗马法学家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D. 罗马法体现君权与法律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题目的旨意在于说明罗马皇帝的敕令和法律著作均具有法律效力,故罗马法体现了君权与法律结合,故答案选D。题干可以看出罗马皇帝依靠法学家制订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排除A;题干没有提及罗马法的具体内容,排除B;法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排除C。‎ ‎8.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A. 活字印刷术、量子力学 B. 《授时历》《神曲》‎ C. 《天下郡国利病书》、印象派 D. 《窦娥冤》《格林尼卡》‎ ‎【答案】B ‎【解析】根据马可·波罗的生活年代,应该是在中国元朝时期(1271-1368),《授时历》是元朝郭守敬制定的,《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写于1307-1321年,处于中国元朝时期,故B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量子力学由普朗克提出的,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排除A。《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格林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判断马可·波罗所处的时代,二是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选项所述内容的时间,两者吻合即为正确答案。‎ ‎9.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涉及的“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可知利玛窦描绘的世界地图已包含了世界的基本地理信息,联系材料中的“1608年”,可知这是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场,A错误。蒸汽轮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项中的“广泛”材料中未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0.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②欧洲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④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使得早期殖民扩张开始,17世纪初,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故①符合题意;由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金银价格下跌而物价猛涨,所以使得欧洲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故②符合题意;由于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联系开始出现或者更加密切,故③符合题意;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A而排除BCD。‎ 点睛:‎ 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11.图中16世纪初新航线②的开辟者是 A. 葡萄牙船队 B. 西班牙船队 C. 英国船队 D. 荷兰船队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②是葡萄牙支出的达·伽马到达印度,故A项正确。西班牙船队航行的方向应是向西,排除B。英国船队、荷兰船队没有参加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排除CD。‎ ‎12.1508年,威尼斯人和埃及人力图帮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葡萄牙人的运动来。葡萄牙人受到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经济利益矛盾 C. 葡萄牙参与了欧洲大陆争霸战争 D. 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走上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掠夺了大量财富,‎ 在征服印度时遭到强烈反对,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导致经济利益矛盾,故正确选项为B。A项不是主要原因;题干涉及的是葡萄牙对印度的殖民侵略,不是参与欧洲大陆争霸战争,排除C;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于一战后,排除D。‎ ‎13.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国家 ‎1570‎ ‎1670‎ ‎1780‎ 甲 ‎232000‎ ‎568000‎ ‎450000‎ 乙 ‎51000‎ ‎260000‎ ‎1000000‎ A. 英国、西班牙 B. 荷兰、英国 C. 英国、荷兰 D. 荷兰、葡萄牙 ‎【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可以得出甲乙从1570年到1780年增长分别了1倍和约20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上半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海外贸易繁荣;而17世纪中期开始,英国迅速崛起开始挑战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故排除C,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开始走向衰落,故乙一定不是西班牙、葡萄牙,排除AD。‎ ‎14.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贡德·费兰克《白银资本》‎ 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C.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掠夺而不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故排除A;由图例中的“白银流向和贸易路线”看,当时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主要核心,而且由于中国传统商品具有较大吸引力,所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也符合贡德·费兰克《白银资本》的相关信息,故选B;1400-1800年间,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时间,所以C的说法是不符合时间要求的,故排除C;D也应该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故排除D。‎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如果充分重视1400-1800年这一时间段,再结合上述地图和文字材料,就容易准确作答。‎ ‎15.但丁认为:人的尘世幸福的前提是和平,没有国家统一做保障,和平是不可想象的,而要实现国家统一,权力必须集中到君主手里;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来自上帝而非罗马教皇。这一主张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的觉醒 ‎②政教分离的主张 ‎③强化王权的要求 ‎④权力制衡的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但丁对人追求幸福的说明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觉醒;要实现国家统一,权力必须集中到君主手里,体现强化王权,世俗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而非罗马教皇体现政教分离,故①②③项正确。权力制衡的意识未体现,且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排除④。故答案选A。‎ ‎16.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这说明他( )‎ ‎①反对信仰基督教 ②推崇自由、平等、博爱 ‎③追求现世的幸福 ④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彼得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观点“我不想变成上帝……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③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④正确;彼得拉克并不反对宗教信仰,①错;②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7.16世纪,欧洲的一场争论很快扩展为关于上帝与人类关系的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指 A.因信称义 B.知识即美德 C.人非工具 D.人民主权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6世纪”,正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故应选A。其他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8.“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 A. 《九十五条论纲》 B. 《基督教原理》‎ C. 《大宪章》 D. 《至尊法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文字“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英国的宗教改革。A项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的,排除。B项是法国的加尔文的,排除。C是英国1215年约翰王签署的,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D项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时于1534年颁布的,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至尊法案》‎ ‎19.以下史实中,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处于同一世纪的是 A. 拉马克提出早期进化论观点 B.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 牛顿发现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出现于19世纪,B出现于16世纪初期,C出现于1687年,D出现于17世纪。因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发生于1517年,故本题选B。‎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0.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 依法治国原则 B. 社会契约学说 C. 三权分立理论 D. 反抗暴政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与人民主权相关的理论依据在于社会契约论,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指出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的,故答案选B。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排除A;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反抗残酷的暴政观念,排除D。‎ ‎21.观察下图信息,能准确体现箭头内涵所示的主题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图示中以法国为中心,《人权宣言》的思想向美国和中国扩散,美国颁布了《独立宣言》,中国颁布了《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思想通过法律文献的形势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C正确。首先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国家的英国和美国,排除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对中国影响很小,排除D。‎ ‎2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最大的贡献是 A. 最早提出分权制衡的学说 B. 为推翻君主专制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C. 阐释了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D. 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体制提供理论构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故其理论为推翻君主专制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B项正确。洛克最早提出分权制衡的学说,排除A。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排除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体制提供理论构想,排除D。‎ ‎23.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谈到的科学成就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宇宙论”、“ 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可知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影响,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功解释了物理现象,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C正确。AB与材料中的“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不符,排除。D项是生物学领域,不是物理学领域,排除。‎ ‎24.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 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C. 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D.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伊丽莎白时代是1588年到1603年。英国在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殖民霸权,故B项属于伊丽莎白时代;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故A项错误;17世纪中后期,英国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558—1603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排除。‎ ‎25.1640年查理一世为镇压苏格兰起义筹集军费,被迫召开长期休会的议会。议员们认为议会的长期休会是造成国家混乱局面的根源。下议院对国王征税的要求答复如下:“在下院和国家的自由被明确之前,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什么可以给予的或者没有什么可以给予。”这说明议会 A. 认为国王的权力应当由议会赋予 B. 反对国王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 C. 要求保障议会权利限制国王专制 D. 要求获得批准征收赋税的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在下院和国家的自由被明确之前,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什么可以给予的或者没有什么可以给予。”可知当时法国议会的权利不明确,比较小,还受制于国王,要求保障议会权利限制国王专制,故答案选C。题干强调的是加强议会的权利,AB没有体现;议会要求的不仅仅是获得批准征收赋税的权力,D项说法不全面。‎ ‎26.1649 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共和国在英国建立。之后,克伦威尔大权独揽,对内建立护国公政体,对外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争雄。克伦威尔的做法 A.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B.维护了英国革命成果 C.沉重打击了专制统治 D.保证了议会行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英吉利共和国建立后,君主制度被推翻了,英国不存在国王,A项排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政局一度动荡,为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力政权,在此形势下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其统治有利于维护英国革命成果,B项正确。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护国公制与国王制实无本质区别,C项排除。克伦威尔实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议会无法行使权力,D项排除。故选B。‎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7.学者丛日云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提出:“英格兰的君主和贵族既要对抗,又要合作。要维持对抗下的均势,需要一个中间缓冲之物和中介的联系环节。”材料中的“中间缓冲之物”指 A. 内阁 B. 首相 C. 政党 D. 议会 ‎【答案】D ‎【解析】英国在缓和贵族和君主之间的缓冲物是议会,故D正确;A负责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内阁属于首相组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政党属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党派,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28.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谈到英国革命时说:“这场斗争从来不是专制和共和制的斗争,用兰克的话来说,‘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这场斗争的结果是英国 ‎①保留传统并进行制度创新 ‎②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③明确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 ‎④国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可知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①正确。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这场革命后,君主制和议会制都存在,可知这是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正确。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国王仍保留行政权,③正确。国王依然保留了行政权,不是“统而不治”;真正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是在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④错误。故本题选A。‎ ‎29.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 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 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当英 国议会与首相产生矛盾时,首相可以解散议会,故D正确。A、B不属于解决的办法。C出现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它与专制统治相关。‎ ‎30.以下是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中第三讲的目录,‎ 第三讲 七年战争与民族觉醒 ‎1.七年战争与英国殖民政策的改变 ‎2.‎ ‎3.走上独立的过程与斗争 ‎4.北美反英独立战争的经过 ‎5.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其中的序号2空白处的标题应该是 A. 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与觉醒 B. 由联合殖民地到邦联 C. 制宪会议与国体之争 D. 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和特点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3、4、5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政策及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据此可以推断出,序号2处应该是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符合题意;B应该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C应该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体问题的选择,D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最终结果,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31.下图漫画“建国的基石”为纪念美国《联邦宪法》颁布150周年所画。该宪法中起到“建国基石”作用的有 ‎①联邦制原则 ‎②三权分立原则 ‎③两党制原则 ‎④共和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图示中的建国基石指的是《1787年宪法》,它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制原则,①②④正确。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与1787年宪法时间不符,排除③。故本题选B。‎ ‎32.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制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资产阶级、种植园主利益中和的体现 B. 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 C. 使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利得到了加强 D. 规定了美国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种植园主的政治经济利益,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又加强了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B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做出规定,黑人和奴隶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故D错误,所以选D。‎ 点睛:本题以1787年宪法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要求“不正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33.东西方先哲关注社会。其思考,启迪后人。‎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 ‎【答案】(1)共同点:人须要构建社会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不同点:二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的途径不同。‎ 荀子主张依靠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建立社会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柏拉图强调公民互助合作,建立理想城邦,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2)荀子:战国时期,旧制度衰落,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柏拉图:雅典城邦民主制走向衰落,社会世风日下,政局动荡,城邦纷争不断。‎ ‎【解析】(1)关于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找出各自的思想主张,进行比较即可。关于相同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荀子和柏拉图都强调在群体相处中要和谐相处方面作答即可。关于不同点,可知二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的途径不同,根据材料“建立社会等级”“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等信息即可概括孟子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途径;根据材料“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即可概括柏拉图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途径。‎ ‎(2)关于社会背景,结合两者所处的时代,选择其中一人作答即可。如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家,当时旧制度衰落,诸侯割据,需要重建秩序;柏拉图生活的雅典,民主走向衰落,城邦间的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建立社会等级”“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 “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孟子思想、柏拉图思想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4.近代史上很多新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材料二 商人地位的新变化 中世纪,世人眼中商人是只知道推销商品和交换货币的奸诈之徒,“教会咒骂他们,因为他们的生活专注于物质利益”。在18世纪,商人成为英国社会生活中的理想楷模。约瑟夫·艾迪逊说:“没有比商人更有用的人。他们能以互相交流的形式把人们编织在一起,分配自然的恩赐,为穷人找工作,把财物加给富人,把华丽给予伟大者。”‎ ‎——摘自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 英格兰和威尔士议会统计 ‎1660-1690年 ‎1690-1715年 议员总数 ‎2040名 ‎1874名 商人议员 ‎75名 ‎148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商人地位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答案】(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选择1: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 选择2: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新变化: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人们追逐金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民主政治的确立,有利于商人更多的参与政治。(答出重商主义政策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方式:由材料一中的文字“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可以得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这是个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任意选择一种移民方式按照要求来进行分析。如果选择选择1,即自愿性移民,那么首先需要写出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 结合材料一中的“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可知,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属于自愿性移民。这一过程的影响应该从对欧洲和对美洲及美洲印第安人三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美洲而言,使得欧洲人大量到达美洲,所以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对美洲的印第安人而言,这一过程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对欧洲而言,他们在美洲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最终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如果选择2,即被迫性移民,那么首先需要写出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结合材料一中的“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可知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这一过程的影响需要从对美洲和对欧洲、非洲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美洲而言,这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对欧洲而言,这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对非洲而言,这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新变化:由材料二中的“商人成为英国社会生活中的理想楷模”、“没有比商人更有用的人。他们能以互相交流的形式把人们编织在一起,分配自然的恩赐,为穷人找工作,把财物加给富人,把华丽给予伟大者”等信息可以得出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由“英格兰和威尔士议会统计”可以看出,1690-1715年商人议员人数比1660-1690年间增加了,可以得出商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原因:由材料二可知,商人地位提高的时间是17世纪后期及18世纪,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商人提高的新变化,主要应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人们追逐金钱;思想观念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政治上,民主政治的确立,有利于商人更多的参与政治。也可以从经济政策考虑作答,如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行。‎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 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德意志人,与牛顿分别创立了微积分)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那个时代”指什么时期?简要说明,莱布尼茨等学者为什么会大力赞扬中国?‎ ‎【答案】启蒙运动时期。或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客观:17、18世纪,欧洲大陆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社会黑暗、动荡,民众生活困苦;中国文化有其优越性。‎ 主观:①伏尔泰渴望建立理性王国,希望借助他们所理解的儒学,传播启蒙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等级制度。②伏尔泰等对中国、儒学缺乏全面了解,认识不客观。‎ ‎【解析】时期:根据材料中的“伏尔泰”可知,“那个时代”指启蒙运动时期,或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就是17、18世纪。‎ 说明:莱布尼茨等学者赞扬中国的原因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客观:可从17、18世纪,中国与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现实情况比较,可以得出中国相对来说有比法国或者欧洲大陆先进的地方。具体来说,欧洲大陆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同时,社会黑暗、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有其优越性。主观:应该从当时这些学者的理想追求与对中国的了解相关。具体来说,由材料中的“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再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伏尔泰渴望建立理性王国,希望借助他们所理解的儒学,传播启蒙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另一方面,由材料中的“‎ 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再结合所学中国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来看,伏尔泰等对中国、儒学缺乏全面了解,认识不客观。‎ 点睛:主观题设计“原因”考查的内容时,往往都有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求,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根据题意回归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在进行知识迁移时,如何做得准确和到位就至关重要。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好题目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然后根据设问确定问题是关于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或者是思想文化方面的,这就能够确定我们是回归到所学知识中的必修一还是必修二或者三,然后根据时空确定相应的章节,最后根据题意去提取相应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另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回答,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思考,抑或是中国、世界的角度也是影响我们回归所学的重要因素。‎ ‎36.英国近代政治的确立素有渊源,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15年签订的《自由大宪章》,被誉为“自由的基石”,以下是《自由大宪章》的部分内容 第2条国王直接封臣的后代享有封土继承权,国王只可按照旧日规定同他们收取继承税。‎ 第12条除国王被俘赎身、国王长子受封武士、长女出嫁所需适当费用外,若无全国公意许可,将不征收任何免役税与贡金。‎ 第13条承认伦敦及其他城市保有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 第25条一切州郡,百人村,小镇市,小区,均应按照旧章征收赋税,不得有任何增加。‎ 第39条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第61条由贵族组成25人委员会,负责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一旦发现国王有破坏宪章条款的行为,即可要求国王立即改正,如果在40天内不见有改正的表示,25人委员会可采取一切手段向国王施加压力,包括夺取国王的城堡、没收土地和财产等,直到破坏大宪章的行为被纠正为止。‎ ‎(1)概述《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 ‎(2)后人认为1689年《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是对《自由大宪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继承之处和发展之处 ‎【答案】(1)大宪章内容:国王、臣民都须遵守《大宪章》;反对国王滥用权力;维护贵族、平民的权益与自由。‎ ‎(2)继承:延续了依法治国、王在法下(王权有限)、及自由民主权利的原则。‎ 发展:《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位君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起来;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1)根据材料“国王直接封臣的后代享有封土继承权,国王只可按照旧日规定同他们收取继承税”“将不征收任何免役税与贡金”“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25人委员会可采取一切手段向国王施加压力,包括夺取国王的城堡、没收土地和财产等,直到破坏大宪章的行为被纠正为止”等信息即可概括《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 ‎(2)关于继承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依法治国、王权有限、自由民主权利的原则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关于发展方面,结合《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的内容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