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连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连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学年上期高二月考(二)‎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儒家主张“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思想。本题抓住题干中对各思想流派描述的关键词,结合各流派思想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 天人合一 B. 敬天法祖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刘邦出生的神话,本质上反应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3. 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 “民贵君轻”说 B. “五德始终”说 C. “知行合一”论 D. “天人感应”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因而不能支撑“刘邦出身 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误;“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 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4. 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这体现了他 A. 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 B. 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 C. 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 D. 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 ‎【答案】A ‎【解析】材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体现出了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的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并未体现出致良知的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因而其引用这句话不能说明其目的是灌输心学理论,故C项错误;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并未体现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5. 新《水浒传》第83集中,阮小二临出发去征方腊前对其兄弟说:“若俺有什么闪失,日后回石碣村好好赡养老娘,告诉你们嫂嫂,俺不许她改嫁,让她为俺守寡。”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A. 封建纲常观念 B. 传统孝道观念 C. 理学已深入民间 D. 黑暗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好好赡养老娘”可以反映出B,“俺不许她改嫁,让她为俺守寡”反映出AC,所以上述言论反映不出的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与宋明理学 ‎6.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A. 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B. 这一说法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C. 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D. 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答案】C ‎7. 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英国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由此可见,郭松焘的言论更接近于 A. 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 改良运动中的维新派 D. 民主革命时代的革命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可以看出郭嵩焘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可以排除A.B。从郭松焘是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阶级立场可知他主张保留清王朝统治,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选C。D项错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 ‎8.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 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C. 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D. 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答案】B ‎........................‎ ‎9.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君主立宪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反映了社会契约论,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故ABC项排除。‎ 点睛:材料信息“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是解题的关键。‎ ‎10.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只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和当时的群众运动相结合,故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学革命,故D项排除。‎ 点睛:注意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国民若隔岸观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从中分析出国民对于实现何种政体漠不关心。‎ ‎11. 《胡适口述自传》中说:“哪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一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 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 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阵营已经发生了分化,已经出现了新的思想的宣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文化运动不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阵营的分化而非“文学革命”失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适并未公开否定过新文化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2.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D首先排除,然后A没有“前瞻性”也排除,C的来源是当时的欧美的社会制度,也不算“曲高和寡”,唯独“民生主义”实际上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而在当时被重视的程度也最小,所以可以作为答案。‎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要对三民主义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记忆。‎ ‎14.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作者把反清与独立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民族主义的反清排满色彩,D项正确。革命的目的是反清政府,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移风易俗,排除A;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是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无关,排除C。所以选D 点睛:本题解决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中国岂是鞑子”可知反清与独立相结合,具有早期民族主义的反清排满色彩。‎ ‎15. 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A. 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 B. 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 C. 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 D. 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 ‎【答案】B ‎【解析】北伐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说明中国的革命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反封建斗争,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故B项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根据“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从中可知,题干所述国家在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后,还要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即要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此时期的社会形态,即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 ‎17.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为了纪念毛泽东,进行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论述》,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参考资料是 A. 《井岗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中国民主革命进行了分期,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正确;A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是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D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18.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回答了社会主义的 A. 根本任务问题 B. 发展阶段问题 C. 发展动力问题 D. 发展道路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故A项正确,CD项排除;B项是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排除。‎ ‎19. 1955的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周恩来认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反对科学政治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故排除C选A;D出现在1988 年,而C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排除。‎ ‎20. 有人收藏了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印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 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B.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C. 新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D. 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以及1958年时间信息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故D项正确;2001年我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的发展,故BC项错误。‎ 点睛:材料中“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以及1958年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1.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①时期的科技发展主要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两弹一星”是在③时期和④时期取得的,其中原子弹是在③时期取得的,导弹和人造地理卫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杂交水稻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综合分析,只有A选项正确。故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22.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 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 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 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答案】A ‎【解析】由题中“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可知,这说明了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材料中没有涉及“知识与美德”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功利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CD,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23.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民贵君轻,人文主义 B. 天人感应,因信称义 C. 存天理,灭人欲,人文主义 D. 致良知,因信称义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西方不禁人的本能”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的思想,而中国“独独禁人的本能”是指扼杀人的正当欲望,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宗族和国家,“存天理,灭人欲”是最好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中“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中的“天人感应”不能体现出严禁人的本性,D项中的“因信称义”强调的是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个人的本能关系不密切,故ABD项排除。‎ ‎24. 2017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使基督教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思想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D项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并不反对上帝,故A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人人平等”。‎ 点睛:对材料“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因信称义”。‎ ‎25. 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A. 由地理环境决定 B. 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 由经济形态决定 D. 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修辞差异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即中国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古希腊属于奴隶制民主制度,故B正确。地理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排除。经济形态与游说和辩论的对象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当时两者文明程度不分高下,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从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时的进步思想等方面来分析。‎ ‎(1)该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从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概括出孟子认为民心向背是王朝能否存续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史实不难想到孟子在战国时代所提出的“仁政”的政治主张。‎ ‎(2)材料描述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天象的变化是对统治者统治好坏的警示,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其由此主张的目的在于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材料中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躯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说明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朱熹之后儒学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说明黄宗羲主张以百姓的忧乐作为天下是否安定和社会好坏的标准;为此,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对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即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革命思想激发了后来者。‎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比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答案】(1)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主张: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关系:《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 ‎(3)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宗旨: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写出一点得)‎ ‎【解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观点:“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其特点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材料二中的经济主张包括: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论联合政府》继承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国家“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思想。‎ ‎(3)材料三在发展经济上的变化体现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材料一、二、三体现的共同宗旨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雕塑艺术以服务于宗教为主要目的,为神庙作建筑装饰,制作安置于庙宇中用于祭拜的雕像。它通常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被保存下来。……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 材料二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圣母子图的创作时期?图二圣母子图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 ‎(2)材料二的文学作品有何共同点?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怎样的主要诉求?‎ ‎(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他是如何发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的?‎ ‎【答案】(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解析】(1)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材料一中两幅圣母子图的创作时期分别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从图二圣母子图中可以看出,圣母子比较接近人的面貌表情,故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2)从图片中可以得出,材料二中的文学作品分别是《神曲》《十日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共同讴歌人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反映了此时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诉求。‎ ‎(3)从材料“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中可以分析出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