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9月)历史试题
青冈县第一中学校高三年级月考试卷(一) 高三历史阶段性质量测试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1. 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有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古代中国特殊的数学观念 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是不同的爵位,从材料这分配的原则可以看出不同爵位在分配猎物的权利方面存在差异,而分配的多寡是由爵位的高低决定的。A项材料体现不出;B项明显错误。C项说法错误,个人的地位不是在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材料中分配的不同,反应的是他们各自爵位的高低,反应的是等级秩序。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制。 2. 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3.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 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C. 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 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帝王眼中玉玺是受命于天的,谁掌握了玉玺谁就是皇位的正统的合法的继承者,所以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主要在于证明自己的皇位是正统合法的而己,而不是其他选项的价值,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玉玺的价值 【名师点睛】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拥有玉玺也就拥有了皇位的正统合法地位,玉玺已经成为皇位合法正统的一个重要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非常重视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在皇帝的众多宝物中,宝玺最能代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 4.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职机构名称各有出处。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金代“以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即行省。二者体现的相似政治理念是 A. 王权专制 B. 中央集权 C. 权力制衡 D. 地方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代和金代都由中央朝臣充任地方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B。A中王权专制属于皇权加强;权力制衡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地方分权与材料中主旨相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央集权。 【名师点睛】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5.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 两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可以看出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是察举制;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6. (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 ) A. 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 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 C.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商人“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目的是为了显亲扬名,反映了科举考试也吸引了(徽商)参与,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因此排除A,答案选C;题干体现的是“凭商入仕”而非官商勾结现象,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 7. 有美国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这表明( ) A. 雅典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B. 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 C. 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 D. 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8.古代罗马法规定:“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 ) A. 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B. 容易拟害原告利益 C. 有很强的证据意识 D. 司法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A 【解析】 “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反映了罗马法疑罪从无的主张,故A正确;疑罪从无并不一定会损害原告利益,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证据意识,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司法制度有待完善,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疑罪从无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独立之后美国各州享有立法权,1787年汉密尔顿宣称:“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最高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最高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意图是 A. 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 B. 维护扩大中央权力的联邦体制设计 C. 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 D. 确立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宪法是中央制定的,各州制定的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扩大中央权力的联邦体制设计,故B项正确;汉密尔顿的意思是美国各州制定的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0.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C. 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D.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俾斯麦控制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反映了德国代议制民主不健全,故B正确。宪法规定议会掌握立法权,故A排除。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错误,故C排除。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也不属于本质,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 11. “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 A. 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B. 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 C.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 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C正确。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符合“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故A排除。材料中“他们”指无产阶级,故“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错误,故B排除。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属于二月革命,故D排除。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在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驾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最终,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12.1840—1866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为: 年代 满汉总督比 满汉巡抚比 1840年 1∶0.75 1∶2.3 1866年 1∶6.5 1∶12 对此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 晚清统治危机激化了满汉矛盾 C.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清朝权力结构变化 D. 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可见1840—1866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为汉族官员担任总督、巡抚的比例上升,结合所学知识,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创办的湘军等武装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因此汉族官僚势力膨胀,出现题干中这种变化,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使清廷国力大伤。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才能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使清廷更加重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 13. 一场发生在中国的近代战争被描述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该战之后( ) A. 中国被迫开放了沿海沿江的11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的描述可知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可知,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排除;B项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1864年,排除;D项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名师点睛】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重点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一,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印证了不能够仅仅学习西方科技。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第三,近代中国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等。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这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然经济结合体现了义和团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有盲目排外的保守特点,答案为B。材料反映了爱国主义,同时又反映了保守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指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农民斗争的特点,不是太平天国运动,A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排外,不是建立在自然经济保守意识的基础之上,C错误。辛亥革命与自然经济的保守无关,D错误。 15.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A. 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B. 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D.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故C正确。五四运动不等于新文化运动,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这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出明显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本题材料另辟蹊径,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解读五四运动。 16.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 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D. 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虽然提到“共和”,但是说的是“对付”,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面对车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巡警用“共和时代”为幌子,用“对付着”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糊弄百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必须选共和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但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 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主要表明民国时期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的新制度更难。故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18. “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 A. 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发动南昌起义,建立工农红军 C.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D. 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可见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当时国民党人在广东建立根据地,因此选A;BC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9. 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 ) A. 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B. 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C. 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之中 D. 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冈村宁次曾感慨”、“但终为城市所吸引”、“侧面反映出”等,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奉命离开城市”,说明日军受中共敌后现场牵制。“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表明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的有力牵制。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二者结合起来看,中国战场包括了国共两党的抗战,即体现出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了艰难困境,B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题意。A项表述明显错误;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而且“使日军处于防御之中”表述不符合史实;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表述不准确,错在“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因为是两个战场(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不符合史实;另外“使日军顾此失彼”,材料并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有夸大嫌疑。综上,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两个战场的抗战 20.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C 尼克松总统访华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推断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相违背,A不合史实;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不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1971年,C不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解决欧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安全问题的关键组织,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外交政策 21.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 A. 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 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基本一致 C. 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 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1969年初,由于美国实力下降,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与此同时,中国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于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了 “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的外交新思路,以缓和中美关系,牵制苏联。故选B。其余选项与时代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名师点睛】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世界日趋激烈,成为毛泽东眼中的两个“超级大国”。到了末期,中苏关系一度恶化,从而引发了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这时,毛泽东开始意识到苏联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处境,毛泽东巧妙地利用美苏矛盾,把“反帝反修”双拳出击的斗争策略,转变为“联美抗苏”的国际战略,不断缓和与逐步改善中美关系,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22.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并亲自设计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前程似锦等,这不能反映( ) A.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两岸“三通”的实现 C. 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D. 两岸血肉相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表明,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这说明A、C、D三项表述正确。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B项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名师点睛】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3.五四宪法出台前,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有毛泽东、宋庆龄、李济深等33人,包括了当时大陆所有的政治党派。这说明 A.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B.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C.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D.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内容可知,宪法起草委员会由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及其他人士组成,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的平等精神,答案为B;ACD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24.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 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 B. 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 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 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冷战时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即指的是美苏之间,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与题干“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不符,排除;C项“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表述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概况及认识 25.《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乘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6.“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小农经济停滞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中国农业使用铁犁牛耕,确立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时间一直没能改变,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符合题意。A材料没有涉及;B不是材料的主旨;C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①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②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③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可知,民间的土地买卖得到了政府的承认,政府维护土地买卖。AB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买卖 【名师点睛】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28.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 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 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银币成为新的货币,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需要,故本题选择C项;A说法明显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要内涵;D不是材料反映的观点。 点睛:材料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29.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答案】B 【解析】 依据“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依据“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 30.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B. “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D.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D都属于历史史实,具有客观性;B是对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的认识,属于“历史结论”,因此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第II卷(非选择题) 31.西方民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近代西方国家创造出了多党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对其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甚至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盖洛普民调所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民调报告称,49%的选民认为两党都不代表美国人民,而无党派选民中持此观点者高达60%。有趣的是,仅10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有两点呈现某些定向趋势。其一,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从2005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出下降的总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3%……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 ——庞卓恒《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 材料三 西方国家把本应该是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操作精致的民主大大简化……“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上,西方所谓“只要程序正确,谁上台都无所谓”的“游戏民主”似乎越来越玩不转。……《经济学人》:“(西方)民主正在毁掉西方,尤其是美国,因为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西方世界今天经历的一场又一场危机背后都有政治制度的原因。……西方自己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政治制度。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 (2)归纳材料二中美国选民对“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选择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材料三作者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纵观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史,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答案】(1)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实质:多数人的暴政。 (2)趋势: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原因: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 (3)问题: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分工;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之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才素质。认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 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局限:依据材料一“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等信息可以得出局限性是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实质:依据材料一和局限性的回答,结合所学可知,其实质是多数人的暴政。 (2)趋势:依据材料二“认为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可以得出趋势是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原因:注意限定信息“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 (3)问题:依据材料三“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竟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決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可以得出问题是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分工;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乏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オ素质。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人口已达5000万一6000万,明末崇祯三年达1.9亿。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一百万以上,中国远洋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 ——摘由自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材科二 明清的统治者及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系列不符合近代文明进程的政策如朝贡外交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维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使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没落。英国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侍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著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啤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全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夏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 (2)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答案】(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2)认识:英国为拓展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流和碰撞;英国看清了清朝的脆弱与愚昧,为后来侵华奠定了基础;中国失去了一次走向现代化的机遇。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并结合中国的社会状况、西方新航路开辟等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 (2)结合英国派使来华的目的、两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对材料二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