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原滦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 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 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分封制并不是延续商朝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分封制没有突出突破血缘,并不是官僚体制的创新,D错误。 2.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体现不出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宗法制形成于商周时期,故D项错误。 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4.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的刺史是负责监察的,其监察对象是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而郡守、国(地方王国)相则是负责治理地方的主要官员,所以刺史制度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选D。 5.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①③④分别是西汉、唐、宋时期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这一特点,排除含②的选项。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 6.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7.《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A. 避免吏治腐败 B. 削弱宰相权力 C. 完善明朝法制 D. 抬高皇帝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避免吏治腐败 8.《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军机处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正确。材料提到军机大臣,无定员,故A排除。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9.与先秦时期的中国相比,古代希腊所具有的特殊现象不包括 A. 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 B.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 频繁的海外殖民活动 D. 国家统一且疆域辽阔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比中西古代文明,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希腊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是存在过数以百计的城邦国家,所以和题目“不包括”的要求一致的是D项。A项属于古代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B项属于古代希腊特定的政治类型;C项属于古代希腊的对外活动。 10.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A. 发展工商业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 提高农业技术 【答案】A 【解析】 面对土地贫瘠、人口众多、食物供应短缺的困境,雅典利用自己靠海、天然良港众多的地理优势发展工商业来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实行民主政治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而是确立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雅典缺少肥沃耕地,农业不发达,因此发展工商业,故C、D两项错误。 11.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 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未经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僭主”一般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制程序正当性的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僭主”政治 点睛:“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尚法律至上,“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 12.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3. 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 B. 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 C. 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 D. 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B错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中自然法的特点,不是说明罗马法对于立法规范的影响,D错误。 14.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未成年人如因对方利用其无经验而遭受损失的,可诉请追回已交付物件,纵使对方没有欺诈行为,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 B. 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 C. 法律严惩侵犯私有财产 D. 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可知,古罗马法律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D正确;材料表明罗马法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无法体现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排除A;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无法体现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商品交换中受到的损失,并非“严惩侵犯私有财产”,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 16.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17.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 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 B. 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 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D. 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台湾民主国”并不是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也不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在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台湾最终被割占足以证明这个主张并未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台湾民主国”认识 【名师点睛】从当今的历史试题命制的潮流上来看,历史题目经常以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 18.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 清末新政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仇视一切外洋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义和团运动。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9.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和措施属于典型的改良,不是“激进主义”,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其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天京变乱暴露了领导集团的争权夺利,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激进主义,但是和宗教无关,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侧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名师点睛】天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失败原因:①主观: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经验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0.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A. 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 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 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指的是鸦片战争;“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吸收基督教思想创办了“拜上帝会”,以此来发动民众,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21.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答案】A 【解析】 材料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却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说明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专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故A正确;BD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表述错误,排除。 22.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 根据“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表明国会政治的政治实践失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排除A;BC选项不符合“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排除。 23.下表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 中国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 30发子弹、7枚手榴弹 国民党军队 12发炮弹、2000发子弹、30枚手榴弹 欧洲战场 苏军 30发炮弹、1300发子弹、230公斤航空炸弹 太平洋战场 美军 3000公斤炸药 上表数据主要反映出 A. 国民党军队训练有素 B. 共产党军队面临巨大困难 C. 美苏军队战斗力极强 D. 反法西斯军队团结一致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共产党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最少,实际反映敌后抗战的艰难,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国民党军队的训练情况,排除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法西斯军队作战顽强,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反法西斯军队团结一致的信息,排除D。 24.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 “红军主力,保卫中央苏区” 六 “艰苦奋斗,率先达到陕北” 十二 十六 “挥师入关,威震平津” 二十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 “国共破裂,武装反抗” B. “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 C. “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 D. “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答案】D 【解析】 “国共破裂,武装反抗”指的是 1927 年国共首次合作失败,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而表中“红军主力保卫中央苏区”应该指的是1931--1934年反对国民党“围 剿”,故A项错误;“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指的是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渡江战役,它应该在表格中“挥师入关威震平津”对应的平津战役之后,故B项错误;“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指的是1927年夏到1928年春的井冈山斗争,也在表中“二”之前,故C项错误;“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指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进行的太原会战,在表中“艰苦奋斗,率先达到陕北”对应的1935第一次长征会师之后和“十六”对应的1949年平津战役之前,故D项正确。 25.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由材料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是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的影响,排除。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影响 2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27.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定1787年宪法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 C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A项错误;美国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故C项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故D项正确。 28.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 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C. 国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D.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答案】C 【解析】 1702年国王安妮因为个人的好恶就把大批辉格党人换成了托利党人,这是因为当时尽管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但是国王还具有独立的行政权,故选C而排除A ;政党政治初步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故排除C;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期,故排除D。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29.据统计1789~1998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人,内阁部长1人,参议员1人以及法官12人。其中有7人(全部是法官)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 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C. 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D. 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美国历史上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可知,美国政治生活中有B项存在。国会对法官的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不会妨碍司法独立,A项错误;大法官可以任职终身的前提是“不渎职”,C项错误。国会是依法行使权力,体现的是依法治国,但是在材料没有提供总统和联邦法院对国会的制衡,不是“相互”制约,D项错误; 30.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 B. 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C. “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D. “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答案】B 【解析】 漫画中转盘驴象各占一半,寓意两党轮流执政,但指针受操纵而决定胜出者,表明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故选B;A没有揭示漫画的实质,排除;“驴象之争”是民主共和原则的具体表现,排除C;两党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但矛盾不是不可调和,故排除D。 31.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明显与题意不符,据此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据此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没有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容,C 不正确;据材料“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宪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建立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确立的是共和制政体,D符合题意。 32.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为德国民主政治体制下,国会对国王和首相提出的法案的否定,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正确;AB与德国史实不符,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二、材料分析题(33题22分,34题15分,总共3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二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况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合称“七卿”……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这样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时任何一级行政部门无权过问,任何地方势力更无权干涉,从而确保了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摘编自张嘉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当代借鉴》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任人唯贤;少数人的民主。 不同:代议制民主;民主范围扩大。 (2)特点:监察机构地位上升;监察权力日趋独立;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 (3)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 【解析】 【详解】(1 )特点:从材料一中政权“在多数人手里”,“担任公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可知国家管理和组织的原则;结合“古代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的统计,享有公民权的人不到雅典居民的一半,联系伯利克里时期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早期”民主的特点。 不同:从“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到逐步扩大选民范围,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在形式上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 (2)特点:从材料二中“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三足鼎立”,到明朝时成为“国家最高官员”的一部分,可知监察部门的权力、地位发生了变化;从“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可知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实质和实效。 (3)差异:从材料三中“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唐律疏议》规定了严惩十恶”等信息,可知中华法系在组成、侧重和目的上的特点;从“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中国古代法治的本质和社会地位;从“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可知中华法系的思想观念,并且以此为参照,逐项对比罗马法“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一一得出两者的不同。 【点睛】通过本题的中外对比,可以从中学习到东西两大法系的不同,也在学习处理材料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明的差异性,以及这种不同产生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六十二条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四: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 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春愁难遭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 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及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简析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二,指出德国政治体制不同于英国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答案】(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主要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3)德皇拥有实权;议会权力较小;宰相由德皇任命;立法权由皇帝和两院共同行使。 (4)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影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初”“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门下即下尚书省”可知,材料所体现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就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之下的议会与内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王的权利、议会的地位、首相产生方式、内阁与首相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皇帝权力、议会的权力、首相的产生、立法权的行使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等信息可知分别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有关。第二小问关于影响,可从中国的社会性质方面思考作答。 三、选做题(从给出的35、36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满分15分)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晚期,割据的藩镇对所管辖领地内的矿冶实行政府垄断。节度使私开铜矿铸币,造成唐晚期货币发行的混乱局面。官府垄断矿业也损害了矿区居民的利益,引起了不满,因此而导致的民变时有发生。北宋初年,政府对矿业开采及其冶炼权力进行改革,先后颁行了《严禁民众开矿令》、《矿冶章程》、《招矿匠律令》等法律条文,在矿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打破了以往仅有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体系,设立冶铸司作为管理矿冶铸钱事务的专职机构,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官府的直接监督下允许民间探矿、报矿,并给予报矿人矿产地的优先承买权。亦明令禁止特殊场地的勘探和开采,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矿冶生产经营模式以招募制和承买制为主。宋代矿治生产的兴旺和发达的同时,矿冶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这一改革促使矿业生产十分发达,宋代矿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高峰阶段。 ——摘自李强《我国矿业管理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特点。 【答案】(1)稳定币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政权的统治;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 (2)建立和完善矿业法律;完善矿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兼顾政府和民众利益;对不同矿业区别对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解析】 (1)从“官府垄断矿业也损害了矿区居民的利益,引起了不满,因此而导致的民变时有发生”可以看出当时币值混乱,因此为了稳定币制,缓和社会矛盾才采取这样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刚刚建立,为了巩固新政权的统治,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的权力,也要采取这样的措施。 (2)从“先后颁行了《严禁民众开矿令》、《矿冶章程》、《招募矿匠律令》等法律条文”可以得出建立和完善矿业法律;从“设立冶铸司作为管理矿治铸钱事务的专职机构”可以得出完善矿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从“在官府的直接监督下允许民间探矿、报矿,并给予报矿人矿产地的优先承买权”可以得出兼顾政府和民众利益;从“矿冶生产经营模式以招募制和承买制为主”可以得出对不同矿业区别对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3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答案】(1)思想:“大一统”的历史观;多方搜集运用史料;史料考辨;史料实证(实事求是); (2)贡献:开创的史学新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传承了中华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以及司马迁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启发了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透入《史记》的写作中”“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力求实事求是”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司马迁的贡献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开创的史学新体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史学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