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迎接市一模适应性训练(一)历史试题
大庆市东风中学迎接市一模适应性历史试题训练 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 “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 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 【点睛】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部分学者指出,越战是导致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困境的重要因素,或至少应负部分责任。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国防支出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在60年代末,占到了整个国防开支的1/3左右。通货膨胀是在越南战争开始时发生的,并在70年代以后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多数学者指出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2.(2017年新课标Ⅰ) 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3.(2016年天津卷)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 威尔逊时期 B. 罗斯福时期 C. 杜鲁门时期 D. 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题干所指金融、工业、贸易的领导地位在杜鲁门时期得以实现。1944年,西方国家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基础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形成;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此时杜鲁门在任,他于1945年就任美国第33任总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为达成世界霸主目的,在政治上实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4.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这推动了欧洲的联合,有利于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故选A项;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战后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展开对峙,欧洲的对峙是在美苏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将其原因简单归结为马歇尔计划中的美国对欧政策,排除C项;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和战后各国在德国划分势力范围,D项错误。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名师点睛】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高考的长效热点问题,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6.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错在“趋同”;B错在违背了“冷战”;D错在“淡化”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 7.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 从欧共体到欧盟 C. 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和图中的美元符号、苏联标志,可知体现的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复兴、对抗苏联的政策,这是马歇尔计划和二战后欧洲格局的准确再现,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图片信息并未体现北约、华约的对峙,排除A;欧盟成立于1993年,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仅覆盖欧洲,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名师点睛】对马歇尔计划的深刻认识:①稳定了西欧经济,是指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没有加强反而动摇了美国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走向复兴,西欧经济与美国经济竞争,西欧的黄金储备越来多,而美元却不断贬值。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西欧经济恢复,提高了西欧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有钱购买美国商品。④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从经济上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为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排除A;北约组织为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排除C;针对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采取的对抗的措施是支持成立民主德国,排除D;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因此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9.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共目的是 A. 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 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 实现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D. 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扶植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亚洲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成立,美国政府扶植日本的目的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二战后美国就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北约等确立其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没有转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所以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全球战略 10.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 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 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 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 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的修改并不能说明每日军事同盟的削弱,而是强调,美国对日策略的改变,改变了原来对日本的控制的策略,所以A不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条约内容与日本经济发展程度无关,所以C不正确,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是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即美苏冷战,所以选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二战后的美日关系变化(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1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 A.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 东北野战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D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共产党军队改为八路军、新四军。A项不合题意;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称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是解题的切入点。由此可知是抗美援朝。1950 年美国侵略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此确定答案。 12.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 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 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 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答案】D 【解析】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1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这份报告指出了“冷战”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故“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D。AB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美苏冷战 1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 联合国 B. 欧洲共同体 C. 华沙条约组织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D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捉住关键词杜鲁门,联合国与欧洲共同体显然不是杜鲁门的措施,排除AB;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应对美国北约的措施,显然不正确;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美苏两级对峙格局 14.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解析】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15.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 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物资”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6.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第一次柏林危机 B. 两个德国分立 C.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 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答案】C 【解析】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极大的刺激了苏联,直接促成了华约成立,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次柏林危机是由1948年苏联对柏林西方占领区封锁造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两个德国分立是由1949年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先后成立而造成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情报局是由苏联领头而成立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7.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8.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 【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解析】 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21.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22.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解放的国家”“ 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信息说明是反对霸权主义政策下实行不结盟运动的主张,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可能导致国际力量的失衡,故B项错误;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可能消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3. 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 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国家 B. 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 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 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答案】A 【解析】 1952年,世界处于美苏冷战对峙之下,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里的第三世界指的是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国家,故选A。 【考点定位】多极化趋势 24.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D 【解析】 ABC三项都与德波两国的外交关系无必然联系;德波分属于两个阵营,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即选D项。 【考点定位】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格局。 25.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长时间影响着世界局势,德国也因为战后美苏对峙而分裂为西德和东德。所谓“2+4”会谈即东德、西德同美国为首的美、法、英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谈判,推动两德统一。这一会谈正是战后两极格局的体现。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而苏联于1991年解体,排除B。题干中表述的会议正是推动两德合并的会议,故两德已完成合并的表述错误,排除C。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6.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国家会晤和谈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 27.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错在“趋同”;B错在违背了“冷战”;D错在“淡化”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 28.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日本向世界组织的捐款和出资,希望安理会改革,反映日本提高国际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C项正确。ABD项本身错误,且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29.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等关键信息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世界和多级的结合,选择A项符合题意。B不符合“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信息;C说法不符合“美国也孤掌难鸣”的信息;D说法明显不符合当今格局的特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0.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 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 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可判断B项符合。 【考点定位】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迅速兴起的日本)。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日本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在贞现年间,“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唐朝规定。各国来华留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登记。鸿胪寺根据有关规定,供给学生衣被粮料。提供居所。学成期满的留学生,由鸿胪寺造册呈报,送其归国。留学生南渊清安等在“大化改新”中,仿照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寺和郡司。日本建主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文教政策,设立大学寮。穿唐服、打马球、下国棋、吟唐诗、摹绘唐画、饮茶、食唐式点心。唐风大为盛行。 ——摘編自《唐代智学生教育的兴盛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招收13名学生赴日求学,拉开了留日的序幕。日本为中国学生的到来创办了许多特殊学校,一些名校也开始接纳中国学生。留日生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自费多、经济条件有限。专业以法政、陆军、师范为主,“速成科占67%,进入大学者仅1%”。在留日运动步入高潮时。清政府开始了新致,修律立宪、官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次第举行。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学生多学船政、驾驶、机械、海军等专业,20世纪初,重点又转向理工等专业。赴欧美留学多采取考试方式选拔,留学费用较有保障,据统计,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1年即有3名中国学生获博士学位住,6名学生获硕士学位。 ——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留日与留欧美学生在学业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点:参与地域广,人数多:学习时间长,内容广;制度完备,影响深远。(答出两点即可)深远意义:为东亚各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带动了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推动了东亚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留日学生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为主,留欧美学生以学习实用科学和理工科为主;留日学生多为短期学习,留欧美学生多为长期学习;留日学生获得高学位的少;留欧美学生获得高学位的多。主要原因:日本与欧美发展程度的差异;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剧:学生自身的素质差异;受留学资金的影响。 【解析】 (1)特点:根据“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日本留学生”“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得出参与地域广,人数多;根据“甚至留学二三十年”“穿唐服、打马球、下国棋、吟唐诗、摹绘唐画、饮茶、食唐式点心”得出学习时间长,内容广;根据“唐朝规定”“唐风大为盛行”得出制度完备,影响深远。(答出两点即可)深远意义:可从培养了大批人才、带动了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推动了东亚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根据“专业以法政、陆军、师范为主”“留学欧美学生多学船政、驾驶、机械、海军等专业”得出留日学生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为主,留欧美学生以学习实用科学和理工科为主;根据“(留日)速成科占67%,进入大学者仅1%”“(留欧美)6名学生获硕士学位”得出留日学生多为短期学习,留欧美学生多为长期学习;留日学生获得高学位的少,留欧美学生获得高学位的多。主要原因:可从日本与欧美发展程度的差异,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学生自身的素质差异,受留学资金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