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河北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 ‎1.记录中国明朝明太祖、建文帝两朝皇帝事迹的史籍《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 《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 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 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 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二则材料即户帖原件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符合朱元璋的表达方式,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答案为D项。户帖原件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官方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口述史料需要仔细甄别,排除B项;《明太祖实录》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需要考究鉴别,排除C项。‎ ‎2.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此处“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 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B. 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 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D. 历史典籍与碑刻史料 ‎【答案】C ‎【解析】‎ ‎“地下之新材料”指的是殷朝的甲骨文,要注意是“殷”本纪,“纸上之材料”也只能是指文献记录,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的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由于王国维是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提出这一说法,所以,纸上的材料应该是指有关殷代的文献记录。至于其提到的地下的材料,则是指甲骨文字。‎ ‎3.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 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 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包含兴衰更替规律,但是历史也有其发展。由此可见,材料认为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故选D;A没有看到历史的发展变化,排除;BC只是强调历史的发展,没有的看到历史的自身规律,排除。故选D。‎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差异的根源在于 A. 两人处于不同的时代 B. 两人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 C. 两人的学术思路不同 D. 两人讨论的话题不同 ‎【答案】B ‎【解析】‎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AD两项错误;孔子和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是爱的缺失,孔子站在贵族阶层角度提出仁的学说,但是爱是由等级差别的,并非一视同仁;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反对有等级的爱,主张真正的博爱,阶级的差别是造成思想差异的根源,思想是为本阶层服务的,故排除D,选B。  ‎ 点睛: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儒学和墨家思想在战国是显学,双峰对决,相互驳斥,其它对立的思想是:不敬鬼神与明鬼的对立、厚葬与节葬的对立、重乐与非乐的对立、天命与非命的对立、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 ‎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可知此应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6.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睐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出题思想很明确,儒者直接点明本题的考点——儒家学派。作为思想领域中的翘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儒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状况。儒者的复古思想传达出的是一种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德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只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最本质的内容,本道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正确答案。‎ ‎7.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属于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项均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故排除。“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8.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9.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以下行为不能呈现这一思想的是 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 发生自然灾害时,皇帝下罪己诏 C. 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D.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属于权力分配问题,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无关。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内容符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天子是天在人世的代表,借天的权威来强化君权。他提倡恢复郊祭,对传统祭神祭天方式,如求雨、止雨等都积极提倡。‎ ‎10.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不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 考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1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ABC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 C、D。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 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 ‎1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理,这个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的角度而非矛盾对立转换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人的本性出发是孔孟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万物本源 ‎14.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赋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气势恢宏、语言华丽,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也能为统治者“润色鸿业”,同时为为阅读者“铺陈气势”,但汉赋不能体现出无为思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对赋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对赋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赋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赋的理解 ‎1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体系 B. 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 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朱子高于孔子”是指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最佳解释”,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朱熹不是心学的代表,排除C项。‎ ‎16.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 王希曾母亲不如李氏贤惠 B. 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 D. 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改嫁”被认为“失节”,说明明朝时期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三从四德等儒家伦理对妇女的要求更为严格。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 ‎17.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清代创建书院3868所,分布在今全国31个省区,其中,浙江、四川、广东及江西的书院数量名列前4位,台湾、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边疆地区书院也有所发展。这则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用于研究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文化中心的南移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④西部文化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总体反映儒学影响的扩展,根据“浙江、四川、广东及江西的书院数量名列前4位”,可知文化中心的南移;根据“台湾、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边疆地区书院也有所发展”可知西部文化也有所发展。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排除含有③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8.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 ‎19.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 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 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 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 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黄宗羲认为在建立法治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如果出于为天下之心而立法,那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如果出于为私心而立法,那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故答案为C。A项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材料所述,古代也有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D项错误,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其思想只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近代“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20.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 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 《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 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 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答案】ABCD ‎【解析】‎ 材料体现的现象是清末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民约思想比卢梭的民约思想早几十年,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经常以中学比附西学,借此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寻找依据。“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项“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只反映了两者的类似之处,不能体现出其实质。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晚清思想 ‎21.国学大师钱穆说黄宗羲、顾炎武“只研究治道,不研究政体。跳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固有的概念陷阱。”不像欧洲的“先贤哲人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 地理环境 B. 经济基础 C. 文化传统 D. 科技水平 ‎【答案】B ‎【解析】‎ 中西方体制的差别主要在于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小农经济;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正确;ACD项是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源。‎ ‎22.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①③根据题干“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作为正宗,认为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亵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王阳明与朱熹的观点明显不同,即①③均正确;②题干中无法得出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故②错误;④题干中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在亵渎程朱理学,并非背叛儒学,儒学范围较大,并非只包括程朱理学,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故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排除A;BC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D。‎ ‎24.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具体考查明代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或者“外儒内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从体现D项。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25. 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 A. 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B. 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 C. 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 D.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木乃伊”、“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下停滞不前。故答案选择A项。传统中国社会不仅外表僵化而且内部也没有活力,故B项不正确;中国传统社会是独立的社会,而埃及传统社会遭受外族(如奥斯曼帝国)入侵,沦为殖民地,故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故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主要分别两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关于中国历史“停滞论”共同点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只有靠西方文明的冲击才能打破平衡状态,向近代转变。(1)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欧洲伴随完成工业革命加强对外扩张之时,其时一些人污称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2)20世纪初叶,西方学者提出精神文化决定论,给中国历史“停滞论”涂上理论色彩。(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秋泽修二等人鼓吹中国历史具有“停滞”、“倒退”与“循环”的特性,只有依靠外力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4)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西方冲击——中国反应”论与“传统——近代”论,认为凡是近代的就是西方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变的创始者。(5)自称“与共产党决裂”的魏特夫为了与共产主义进行“战斗”还抛出了“东方专制主义”论。(6)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高水平平衡陷阱论”、“有增长无发展论”、“过密型商品化论”、“明代倒退论”等,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这一内容主要从史论文的角度来进行命题,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 ‎26.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2012)曾自撰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据此判断要想成为“国学大师”,必须 ‎①会说百种方言,深得老百姓爱戴 ‎②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大教,谙熟天文地理各家学说 ‎③熟知古今历史,精通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国古今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十万里指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纶三大教指的是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指的是博览百家书籍,熟知天文地理。‎ ‎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①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7.“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整齐,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诗歌高峰,词又称长短句,起源丰富而复杂,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来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故①③④正确,符合题意; “对仗工稳,句式齐整”属于唐诗的特点,明显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本题采用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本题中关键是首先理解“词”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采用筛选法即可。‎ ‎28.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 小篆 B. 隶书 C. 行书 D. 草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因书写不方便,被隶书所取代,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隶书 ‎29.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的答案。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诗的发展 ‎30.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 中国商人 B. 阿拉伯人 C. 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 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 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 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外传。‎ ‎【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31.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字演变总趋势应是由繁到简,排除A;依据材料中舞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B符合题干图片信息。C说法绝对,排除;D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32.中国古代为适应市民阶层对文化的心理需求而产生了众多文学形式,其中不包括 A. 楚辞 B. 宋词 C. 话本 D. 小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朝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多,逐步出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心理需求的文学形式,包括宋词、话本和小说。楚辞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不符合题干要求,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排除B、C、D项。‎ ‎33.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停留在学习器物阶段 ‎④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同一年”足以证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中国进口马可尼无线电报机意在强调中国的确是仍停留在学习器物阶段的,中国在科技上处于落后而非领先地位,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已经在学习西方的制度而不是仍停留在学习器物阶段,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从材料的内容来看,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也是材料的主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等 ‎34.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 提倡反清复明 B. 抵制保皇势力 C. 宣扬传统文化 D. 激发民族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所主张的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不是反清复明,A项错误;材料中陈元孝是对“陆秀夫负帝投海”的抗元斗争的歌颂,与BC项无关。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 ‎35. 美国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 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 B. 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 C. 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D. 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渴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可知,人们对官员的任职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这说明了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民国政府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共和意识”,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地方政府争权夺利问题,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3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B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CD项错误。‎ ‎37.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38.‎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 ‎39.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薛福成认为总理衙门负责涉外问题的专业人才很少,故强调洋务专业人才匮乏,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外事务多少的内容,而是强调洋务专业人才匮乏,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而是强调洋务专业人才匮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洋务专业人才匮乏,与立宪思想无关,排除C项。‎ ‎40.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认识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思想 ‎4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源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是由于当时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因此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以防为主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排除C项。‎ ‎42.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 抨击尊孔复古 B. 抨击军阀统治 C. 提倡科学精神 D. 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抨击尊孔复古,符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的含义,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离经叛道”的含义,排除BCD项。‎ ‎43.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即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去思考。据此,可知:CD两项属于无关项。A项易误选,仔细分析,A项具有片面性,不够B项核心和准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44.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 批判封建皇权 B. 反对尊孔复古 C. 捍卫《临时约法》 D. 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尊孔复古的思想,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相关知识。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45.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 君主 B. 民权 C. 西学 D. 科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民主改革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民贼政体”,可知省略的应是与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那便是民主,且这正是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 ,所以 B符合题意。而A明显不符合题意。西学不属于政体,科学也与政体无关。综上,本题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维新变法·改革内容 ‎46.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29年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故A正确。自由恋爱观显然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实业救国论也不会遭到国民党反对,故C错误。民主和科学思想属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7.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 民主共和 B. 改良维新 C. 暴力革命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维新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民主共和,故A排除。材料反对暴力革命,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48.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 A.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 创办《青年杂志》‎ C. 发动学生运动 D.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排除B、C两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D。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培育出了一大批骨干力量。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和精神领袖,在很多问题上具体指导了运动的进行,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4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 ‎50.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孔子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个代言人,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二、材料阅读题(51题20分,52题16分,53题14分,共计50分)‎ ‎51.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这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因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即可得出“充分保留传统”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皇帝......按才干选拔......官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即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选官制度,实行德治”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国的文字......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即可得出“汉字延续功能强”的结论。第二小问“制度”,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照出身......选拔......官僚”可知此应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才干选拔......官僚”可知此应为注重才干的科举制。‎ 第(2)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3)题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古代选官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5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答案】(1)顾炎武:社会问题:文风浮华;主张:文章事业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应该有益于世(亦即经世致用思想)。魏源:社会问题:中国缺少学习精神;主张:向西方学习。(亦即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社会问题:不讨论时政;主张:关注政治。‎ ‎(2)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三则史料可知,顾炎武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走向极端、行文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提出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察考民情,益于国计民生;魏源针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针对当时国民意识淡薄、民众不关心国事的状况,提出应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 ‎(2)第一小问需要结合三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制度衰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人民的觉醒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有识之士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如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文化自觉、吐故纳新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53.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答案】(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仁、礼。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汉、宋两代,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答案1:能从两方面进行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其他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仁和礼。仁是最高道德准则,礼是规范人们言行的制度。‎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的变化,应当联系所学,从汉朝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宋朝程朱理学的形成等方面来回答。‎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应当联系所学,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来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