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历史试卷 命题:张 鑫 审题:杨洪坚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1页。‎ ‎2.请把第Ⅰ卷、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3.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 分类 ‎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 动物狩猎畜牧 ‎ 植物农事耕作 ‎ 天象气侯时间 ‎ 山川河流方位 ‎ 战争兵器 ‎ 服装居住 ‎ 交通 ‎ 文化娱乐 ‎ 宗教 ‎ 数量物性 ‎ 比值(%) ‎ ‎20 ‎ ‎17 ‎ ‎15 ‎ ‎9 ‎ ‎7 ‎ ‎8 ‎ ‎7.7 ‎ ‎3.6 ‎ ‎3.1 ‎ ‎3.6 ‎ ‎3.6 ‎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5.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6.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  )‎ A.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7.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8.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皇权日趋随意独断              B.乡学教育成效显著 C.官僚体制充满活力             D.科举考试流于形式 ‎9.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10.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 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11.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12.“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  ‎ 史实 ‎ 结论 ‎ A ‎ 从秦朝一直到明清,都存在着“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 分封制一直在起重要作用 ‎ B ‎ 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 ‎ 唐朝的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 ‎ C ‎ 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 ‎ 明朝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 D ‎ 清朝时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 清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 ‎13.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 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 ‎14.“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15.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16.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7.《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18.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 朝代 ‎ 秦汉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次数 ‎ ‎375 ‎ ‎493 ‎ ‎874 ‎ ‎513 ‎ ‎5105 ‎ ‎5344 ‎ 频率 ‎ ‎0.85 次/年 ‎ ‎1.7 次/年 ‎ ‎2.7 次/年 ‎ ‎5.31 次/年 ‎ ‎18.5 次/年 ‎ ‎19.9 次/年 ‎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19.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 A.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B.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D.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0.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 C.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 ‎21.图8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 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2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 史 实 ‎ 结 论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 B ‎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 C ‎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 D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 ‎23.《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24.从1540年到 1644‎ 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25.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26.据1637年《澳门纪略》记载,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住在这里的所有欧亚混血儿以及他们在日本的妻子、母亲大批迁居到澳门,成为澳门居民中的另一新的群体,以致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东亚朝贡体制阻碍了中日民间贸易 C.英国航海条例削弱了葡萄牙的霸权 D.中国政府鼓励澳门的海上贸易活动 ‎27.《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  )‎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          B.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2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2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30.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3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3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3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墨子 ‎3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 实 ‎ 结 论 ‎ A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 ‎ 孔子的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B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等书籍 ‎ 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 C ‎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得到了弘扬 ‎ D ‎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 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运动 ‎ ‎35.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  ) ‎ A.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           B.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 C.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           D.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 ‎36.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37.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 ‎38.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39.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  )‎ A.“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 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 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 D.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 ‎40.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在强调(  )‎ A.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41.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 A.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B.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D.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42.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 ‎“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 “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  )‎ 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 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43.“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  )‎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44.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 A.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 B.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 C.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 D.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 ‎4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  )‎ 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 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46.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47.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48.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49.柏拉图给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  )‎ A.极力推崇雅典的民主政体 B.允许无知的群众来决定公共政策 C.主张法律的权力高于统治者的权力 D.认为“对不平等的公平对待必定导致不平等”‎ ‎50.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51.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由此表明(  )‎ 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52.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 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53.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 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    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 ‎54.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55.伏尔泰称赞“牛顿把他的工作推到人类思想从未达到的最大胆的真理”,并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信》。伏尔泰此举的目的是(  )‎ A.借牛顿之名宣扬理性学说            B.将法国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C.强调启蒙思想是科学产物            D.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56.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57.有回忆录记载:陈公博参加过中共一大,但由于其所住旅社内隔壁房间发生凶案,所以偕妻离沪,最后一天会议没有参加。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这说明(  )‎ A.回忆录的可信度依赖于其所记事件的完整性 B.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C.历史学者应当避免依据非一手资料作出结论 D.报纸记载是考证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直接史料 ‎58.黄仁宇认为:“中国人写历史的传统,以‘褒贬’为前提,通常将叙述人物品质,分为至善与至恶。这种历史观,只能表现作者个人在世间的经验,而不能表彰超过生命长度的历史经验;也只能代表农业社会形态简单的经验,而不能表彰工业社会组织关系复杂的经验,这办法正是我们今日应该改革的地方。”据此判断,下面符合其历史观的阐述是(  )‎ A.应该长时期、宽视野地研究历史    B.工业社会的历史更具有参考意义 C.历史注重呈现个人经验毫无道理    D.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决定作用 ‎59.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 。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 A.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60.针对英国摄影师汤姆森的《中国和中国人照片集》,英国摄影史杰夫里评论说:“实际上,他的书并不是公正无私的调查,它倒更像是一本为了商人和殖民者的使用而设计的说明书。在沿着长江旅行的时候,他一直留意着轮船的路线和殖民地的位置。”中国也有专家认为汤姆森是在通过镜头“用英国社会的眼光解读中国、评价中国、判断中国”。由此可见(  )‎ A.照片是否真实取决于摄影者的身份 B.服务于殖民侵略的照片是不真实的 C.作为史料研究对这些照片要有所取舍 D.汤姆森的这些照片都带有主观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6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7分)‎ ‎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秦“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7分)‎ ‎6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时 间 外 国 中 国 ‎17世纪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实行贸易保护。‎ ‎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不准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18—19世纪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倡导自由生产、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可以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航海条例》的所有限制被完全取消。‎ ‎1757年,清政府实行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标志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 ‎20世纪 ‎1933年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 ‎1936年“凯恩斯主义”诞生。‎ ‎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 ‎1933年,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第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独立和安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英美等国政府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经济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B C B B B D D A C B C C A C C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B A C C A D D A C D A C D A B D B A A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B D C B A D B C D D C A D C A C B A D C ‎61.‎ ‎(1)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等级差异明显(或司法不公平);重视儒家伦理;凸显皇权至上;体现继承创新。(每点1分,任意四点满分4分)‎ 原因: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专制皇权的加强;租佃关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前朝法律成果。(每点1分,任意四点满分4分)‎ ‎(2)成就:司法独立精神基本确立;人道主义原则有所体现;律师制度初步发展(或法制原则有所贯彻)。(每点1分,共3分)‎ 评价:积极方面,推动了司法制度近代化进程;并为后世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基本适应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分)‎ 局限性方面,受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及政府干预司法的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等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司法制度建设任重道远。(1分) ‎ ‎62. ‎ ‎(1)确立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在西方的确立、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及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每点2分,共6分)‎ 冲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胜利;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等。(每点1分,任意两点满分2分)‎ ‎(2)缺陷:民主制度下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使行政效率低下;议会中不同党派争权夺利,政党轮流执政使国家决策缺乏长远规划;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会;高福利改策导致财政赤字严重。(每点1分,满分4分)‎ 历史价值: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而不同”可缓解当今世界存在的对立与冲突;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有利于世界和平。(每点1分,任意三点满分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3.‎ 评分细则:论题2分,阐述6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清楚(1分)格式明确(1分)未体现中外关联不得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 阐述: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经济大危机中,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美国罗斯福总统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实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成效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引下,逐渐破除了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崇拜,引入市场这一经济手段,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各国只有互相学习借鉴,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示例二:‎ 论题: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影响着综合国力的较量。‎ 阐述: 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英国实施《航海条例》,针对荷兰等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推行自由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1757 年,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正当贸易受阻,这不利于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在中英鸦片战争中,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综上所述,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