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二4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二4月月考(2017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波峰中学4月月考考卷 考试范围:第一 六 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孙培源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70分)‎ ‎1、右图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东周列国·春秋篇》‎ 的剧照。关于那场持续几百年争霸战争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击了奴隶制,推广了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了社会进步 D.是一场争夺土地与人口的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3、贞观年间,唐太宗常召集低品级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给这些低级官员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对这段文字的评述错误的是(  )‎ A.这说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三省官员 B.导致了相职增多,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 C.这说明三省职能被其他部门瓜分,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D.有效地避免了权臣专权,防止皇权旁落 ‎4、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 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5、利玛窦曾这样评价明朝内阁的作用, “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 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得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这说明中国明朝( )‎ A.内阁是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B.皇权不断遭到削弱 C.内阁主持国家的日常事务 D.推崇法律至高无上 ‎6、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7、孟德斯鸠(1689—1755年)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9、自秦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以郡县为全国行政区划。我国古代县的数量变化如下:‎ 上述现象表明 A.中国古代疆域基本稳定不变 B.我国古代县的数量变化较大 C.郡县制行政区划具有相对稳定性 D.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大一统”局面 ‎10、“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段材料说明 A.宗法制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等级制度 ‎ B.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 C.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 ‎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 ‎11、《孟子·告子》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 西周初期分封制 D. 西周末王室衰微 ‎12、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 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制度 C.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1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 (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15、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16、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 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17、清穿剧(以清朝为背景,现代人穿越到清朝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 B.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C.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 ‎18、一篇介绍雅典民主的文章写道:“投票结束后,公民大会的工作人员在公民公开监督下,做统计工作。如果某个人的票数超过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满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复他的公民权。”这一场景出现在下列哪一人物主政时期的雅典( )‎ A.柏拉图 B.克利斯提尼 C.梭伦 D.査士丁尼 ‎1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雅典公民有权利( )‎ ‎①参加公民大会 ②参选“五百人会议” ③通过抽签担任所有官职 ④参政并领取政府津贴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 A. 小国寡民 B. 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C. 直接民主 D.轮番而治 ‎21、《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 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 公民大会成员由抽签选举产生 D.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22、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 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来源】2016-2017学年广西区南宁市八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23、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 A.必须人人参政 B.宣扬平等意识 C.强调依法治国 D.政治自由有限 ‎24、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 C.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 A.反对泛滥的直接民主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 C.赞扬专制制度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6、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 “凡故意毁伤他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与解时, 则伤人者也须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 如有人折断自由人一骨的, 他必须偿付300阿司罚金; 如果被害人是奴隶, 罚金可减半。”该法律条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量刑惩罚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 B.用法律形式维护与加强贵族特权 C.生动阐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原则 D.罗马的法律是基于习俗而不是基于理性 ‎27、《十二铜表法》是调节当时罗马社会关系的强制性规范。其核心内容是( )‎ A.家长拥有对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 B.贵族不得与平民通婚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以文字诽谤他人处死刑 ‎2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29、在古代希腊、罗马,贵族与平民的长期斗争促成了 A.全民民主政治的繁荣 B.法律制度的缜密完善 C.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 D.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30、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秦朝秦律 D.《卡拉卡拉敕令》‎ ‎31、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把自己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 )‎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成文的万民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2、有位专家这样评价罗马法中的一种法律:“……(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的界限。”这种法律是( )‎ A.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公民法 ‎3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B.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C.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D.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34、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全面体现了以上观点的是 A.在罗马帝国征服扩张过程中罗马法律所起的作用最大 B.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 C.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5、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 ‎④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30分)‎ ‎36、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一 ‎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 ‎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论点相似的材料并阐明其论点。‎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炎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則。‎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罗马法的影响波及到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国际法制定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偶有特殊情况”说明君主专制也曾一度受到制约, ABC所述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D符合题意,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题干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A项错误。内阁设立以后,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项错误;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职责仅为“跪受笔录,上承下达”,无专断、决策等权力,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材料正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 ‎7、【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日益走向腐朽、衰落,孟德斯鸠的话正是说明这个道理。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应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因此只有D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走向反动,阻碍社会的进步。‎ ‎8、【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选D。‎ 点睛:此题考的知识点是关于对郡县制的认识,属于教材当中的主干知识,不偏不怪,但却不是书上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巧妙地通过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对郡县制的评价引入,呈现的形式是新设置的文字材料,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有的考生因为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差,导致对材料所描述的内容的不理解;有的考生对重要概念理解有误(如对“郡县制”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导致失分;还有一部分考生是审题不准,问的是“郡县制作为公天下开端的依据”,却答成了郡县制的影响,选B选项的同学就犯的是此类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县的数量变化不大,这说明郡县制行政区划的稳定性,故B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0、【答案】C ‎【解析】本题难点在于读懂文言文,文言文的意思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无此条件的情况下长子继位,再无长子的情况下实行有才德的人继位,以德为政,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再次体现了语文和历史不分家。‎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表明了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如三次不朝见周王就会被周王率领其他诸侯讨伐,这是由于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而导致的,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故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设问要求不符。‎ 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进,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展开。具体涉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皇权(君权)的不断强化。前者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以专制皇权为核心。专制皇权在明清时期得到空前强化,如内阁、军机处等的设立。‎ ‎1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三省之间的精细分工相互制衡又彼此配合,实现了行政运作程序有效制衡,但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和弱化相劝,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错误,B项是该制度的目的而非制度本身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三省制逐渐向三省合一制发展。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所以D符合题意;A、B、C体现不出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 ‎1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从西汉到宋朝相权总体上呈现削弱的趋势,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B项正确,A项错误;从明朝开始,明清两朝没有宰相,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制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信息“‎ 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出的就是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AB两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C项表述没有依据,材料无从体现。故选D选项。‎ 点睛: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17、【答案】A ‎【解析】A、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实行,正确;B、明朝时期,宰相制度废除,错误;C、雍正时期,成立军机处,排除;D、雍正时期,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排除;故选A.‎ ‎18、【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投票”“放逐10年”“期满后……恢复他的公民权” 等关键信息即可看出材料所述是陶片放逐法。‎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可以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城邦的独立自治,因此B与题意相符;A项是希腊城邦的特征,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D项是雅典民主制的特征。故选B 点睛:古希腊公民素养:‎ ‎(1)希腊城邦大多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城邦教育的目的,为了培养思维敏捷、身体强健、能言善辩的合格公民。‎ ‎(2)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在民主制度极盛期的雅典,无论财产状况如何,公民们都能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3)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简言之,古希腊公民素养基本内容有: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智慧平等;城邦至上。‎ ‎2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由材料,公民大会的参与限于“成年男性公民”;由材料“ 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由材料“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 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可见ABD项正确;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的表现,是用来反对威胁民主的人的方式,A项表述中“选票”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本来是190个人的民主意见,但却变为14个人的笔记,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有违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根据“190块陶片”“14个人笔记”,得出陶片放逐法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故D项正确。‎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陶片放逐法 ‎2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政治自由有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政治自由是相对而言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政治自由有限 ‎24、【答案】A ‎【解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的内涵 ‎2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是苏格拉底对民主政治弊端的批评,主要针对抽签这一直接民主方式。所以本题选A,B、C、D三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26、【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伤人者也须受到同样的伤害”说明保存同态复仇; “他必须偿付300阿司罚金; 如果被害人是奴隶, 罚金可减半。”说明采用罚金, BCD都无从体现。‎ ‎2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据此《十二铜表法》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8、【答案】C ‎【解析】 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早先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BC5世纪中发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制定了成文法,使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罗马共和国时期,为更好调整公民关系,制定公民法。以后随着罗马不断扩张,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公民法不再适应新的变化,制定万民法来保障一切自由民的权益。答案为C。‎ ‎29、【答案】C ‎【解析】‎ ‎30、【答案】‎ ‎【解析】A试题分析:注意题干“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使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而侵害平民的利益,所以其编纂是平民的胜利。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3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B正确;《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排除A;CD项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法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所以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3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的界限”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万民法,万民法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C正确;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材料不符,排除A;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排除BD。所以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3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罗马的发展。根据“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知孟德斯鸠主要强调的是罗马的凝聚力下降,并未强调罗马社会矛盾加剧,也由此可知罗马的统治基础并未扩大,故排除A、B;罗马失去凝聚力不利于罗马帝国的统一,所以D不符合题意;“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说明罗马凝聚力下降,故选C。‎ ‎3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影响可知,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故选D。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 ‎35、【答案】C ‎【解析】‎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1)演变: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2)相似:材料一与材料三相似。论点:认为相权不断弱化。材料二与材料三相似。论点:认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解析】‎ ‎37、【答案】(1)背景: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遇到困难。‎ 作用: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影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的法制原则对近现代的中国和日本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中的一些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