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Word版)

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历史—选修改革) 2018.12‎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A.周王“授土”“授民”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1975年,秦国杜(地名)虎符在西安市郊出土,铭文曰:“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这段铭文反映出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鼓吹轻罪重罚 C.废除世袭特权 D.加强君主权威 ‎3.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4.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士族势力 D.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6.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7.范仲淹说:“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两人均强调 ‎ A.改革科举,选拔实用型人才 B.改变宋初以来的冗官局面 C.整顿吏治,废“恩荫”特权 D.确立太学的教育垄断地位 ‎8.“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增加了国民财富 C.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D.触犯了大地主利益 ‎9.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10.“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 A.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C.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D.产生了众多的新教教派 ‎11.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而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A.使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 B.进一步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C.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表明罗马教皇已不再有昔日权威 ‎1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说明 A.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 B.教会颁布的宗教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C.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 D.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务 ‎13.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 ‎14.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15.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上述现象反映出 A.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 B.改革推动俄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 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16.‎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D.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17.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18.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19.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发出呼吁:“今天奉明治为年号的人,就是与政府订定契约,必须遵守政府订的法律。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这一呼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 A.诚信为本 B.天赋人权 C.法律至上 D.和平改良 ‎20.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21.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 B.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 C.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22.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23.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B.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C.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D.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4.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A.维护了民族独立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25.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B ‎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C ‎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D ‎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二、材料阅读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 材料二 (王安石)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回答下列问题: ‎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2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6分)‎ ‎(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引发了灾难性后果”的原因。(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3分)‎ ‎2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材料四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 ‎(2)材料三统计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简要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日两国的改革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和局限性上的相同之处。(6分)‎ ‎28.(13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思想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历史—选修改革)参考答案 2018.12‎ ‎1-5 BDBAD 6-10 CAABC 11-15 CAAAB ‎ ‎16-20 DCDCB 21-25 DCDDA ‎ ‎26.(15分)(1)特点:农战结合(耕战结合);依法治国(实行法治)。(2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禄世卿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移风易俗。(任答4点即可,4分) 实质:封建化。(2分)‎ ‎(2)原因:政府强推;用人不当;担保制度;自然灾害。(4分)‎ ‎(3)因素:改革措施是否以民为本;改革措施是否得当;是否善于用人,具备完善的制度等。(言之成理即可,3分)‎ ‎27.(22分)(1)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社会。(4分)‎ ‎(2)现象:俄国工业产量不断增长(工业发展)。(2分)‎ 原因: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4分)‎ ‎(3)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3分)‎ 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3分)‎ ‎(4)核心主张: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富国强兵。(2分)改革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2分)局限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分)‎ ‎28.(13分)(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初步发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3分)‎ 理由: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分)‎ ‎(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2分)‎ 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做法有助于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但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2分)‎ ‎(3)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要善于学习其它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对外来文明要结合国情有选择性地吸收、采纳。(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