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试题(一)文 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文科历史阶段一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2.“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的一句评价性的话。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3.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缺乏健全法制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4.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期间 每公石平均价格 (单位: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 (单位:公石) 14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5世纪前半期 10.84 92.22 15世纪后半期 16.35 61.16 - 13 - 16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平均 18.00 52.91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5.下图为汉代长安城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长安城 - 13 - A.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B.重农抑商传统已发生改变 C.仍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 D.商业贸易地位居全国之首 6.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一致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 7.“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 13 - 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为了正当执行司法和分配权威,有必要使公民们熟悉彼此的性格。否则在运用权威及执行司法两方面都会接着产生许多恶果,因为作为武断的决定是不公正的,而在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又必然会这样。”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 A.城邦制度利于公正 B.运用权威徇私枉法 C.执行司法有失公平 D.民主政治有形无实 9.古罗马法中的“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A.重视遵循自然规律 B.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C.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D.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10.“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相反,他们寻找一种与理智的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结果产生了种种根本违背宗教正统观念的东西。”该运动 A.传播了自由平等观念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主张信仰就可以得救 D.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 11.表:西欧金银出口量,1601—1780年(吨,银当量) - 13 - 时间 到波罗的海岸 到地中海岸 从荷兰到亚洲 从英国到亚洲 合计 1601—1650 2475 2500 425 250 5650 1651—1700 2800 2500 775 1050 7125 1701—1750 2800 2500 2200 2450 9950 1751—1780 1980 1500 1445 1450 6375 ——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由上表可推知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西方殖民扩张遭到抵制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 12.下图是名为“剪刀差”的一幅漫画。作为历史材料,它可以来说明 A.16世纪50年代,早期殖民侵略的方式 B.17世纪50年代,荷兰快速崛起的原因 C.19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主导的经济秩序 D.20世纪90年代,世贸组织裁决纠纷的程序 13.1878年到1890年,德意志共有338个工人组织被解散,1800种出版物被禁止,1500多人入狱,900多人被放逐。由此可见,当时的德意志 A.政治上专制色彩浓厚 B.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C.宰相享有最高统治权 D.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 13 - 14.“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 A.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B.奠定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 C.打破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 D.使人类更理性地认识自己 15.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6.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 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 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 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 17.下表为我国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据此判断这一阶段译书内容所具有的特点是 国别 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A.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省 - 13 - B.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 C.重视翻译应用科学的著作 D.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 18.近代谭嗣同说:“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撣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兄弟,更无论矣。”其根本意图是 A.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 B.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 C.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 D.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19.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0.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B.少谈些具体的主义多研究些抽象的问题 C.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D.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21.20世纪20年代后期,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农业合作化不是从生产开始,而是从流通领域开始,接着“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实现生产合作化,这条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而集体农庄并不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农业集体化全面推进 - 13 - B.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C.斯大林模式基本确立 D.实现集体化途径存在分歧 22.罗斯福政府在实行“以工代赈”时规定,所招募的青年工人必须保证将每天工薪的一半寄给家中。此规定意在 A.培养青年人勤俭节约精神 B.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C.大幅减少政府的福利支出 D.扩大社会消费群体的数量 23.阅读以下“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比较统计图”。该图反映这一时期 A.美国经济因冷战对峙而陷入低迷 B.日本国力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 C.经济力量决定一超多强政治格局 D.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有高速发展 24.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政治史》一文中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 13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D.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二、问答题(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12分) 2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时代 征兵制度 春秋之前 只有贵族才能当兵,需自备昂贵车马 进入战国后 战争规模扩大,平民逐渐加入士兵队伍 秦汉时期 从平民良家子弟中选拔士兵,男子一生中需为国家服役2年 唐代 - 13 - 选出部分农民成为府兵,授以土地;府兵平时务农,战时自各武装参战,免除赋役;府兵之外的普通农民则无需服兵役。唐中以后府兵逃亡甚多,政府只得出钱募兵 宋代 政府出钱招募雇佣兵组成军队,雇佣兵为金钱目的打仗,专职当兵,训练有素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征兵制度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趋势分析其出现的原因。(9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7~18世纪 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杀,其著作在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雍正设立军机处。 广东十三行成立。 乾隆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并拒绝了英国开口通商的要求。 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启蒙运动。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目的是想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美国1787年宪法正式生效。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世纪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戊戌变法。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议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诞生。 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初 中华民国成立。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 - 13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7~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涉及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文科历史阶段一考试参考答案 1—10 CBCBC ACACA 11—20 ACADB DBBBA 21—24 DDDB 25.(1)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6分,言之成理即可) 背景:李贽,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陈独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7分,言之成理即可) (2) 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分,言之成理即可) 26.(1)征兵范围从贵族扩展到平民;从强制兵役到政府招募雇佣(或:从义务兵向职业兵发展);从自备军事装备到政府出钱。(6分) (2)任意选择一个趋势。言之有理即可,9分。 征兵范围从贵族扩展到平民:分封制瓦解,贵族地位下降;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发展;各国变法运动,对原有秩序的重大冲击;战争频繁,规模日益扩大。(任意三点即可) 从强制兵役到政府招券雇佣: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小农大量破产(学生回答“均田制的变化”可酌情给分);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各类战争频繁,政府兵源不足。 从自备军事装备到政府出钱: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土地兼并曰益加剧,小农大量破产;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需要。(任意三点即可) 27.示例1 论题:中西两种不同的近代化道路 - 13 - 阐述: 西方: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中国:首先改变有形的物质,然后改变政令,最后变革人心。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及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理性”和“科学”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启蒙思想影响下,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蓬勃开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及。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示例2 论题:17~18世纪中西文明不同的发展趋势 阐述: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实质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西方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示例3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灾难,但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伴随着西学东渐,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中体西用、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 13 -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