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大一统,这是在 A. 公元前3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2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秦灭六国统一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晚期,公元前和公元后纪年的说法有所差别,公元前纪年离我们越近,即为一个世纪的早期,比如公元前3世纪为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00年,则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晚期,公元3世纪为公元200年到公元299年,则公元221年为公元3世纪早期,故D项正确。 【点晴】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解题的基本思路一般为:百位数加一,就是多少世纪,公元后的若十位数较小,就是前期,反之就是后期。但公元钱恰好相反。 2. 确定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顺序 A. ②①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的准确解读与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及图片信息分析,据图①中“齐鲁宋周”可判断出应该是西周时期,都城在镐,图②中是战国七雄,图③中周的都城在洛邑,据“韩赵魏”可得出应该战国时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应该是春秋时期,据图④中的“殷”,可判断应该是商超,据此分析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④①③②,故C项正确。 3. 关于夏商西周的时代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金石并用,生产力相对落后 B. 是家国一体的部族国家 C. 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官学居主导地位,私学出现 【答案】D 【解析】 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夏商西周的时代”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了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的青铜工具,到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夏商西周时期使家国同构,另外先秦时期通知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BC的表述均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官学居主导地位,私学出现”中“私学”的创立者是春秋末期的孔子,而活跃更应该是孔子以后的事,而题干要求的是“夏商西周”,故D项排除。 4. 下图文物启卣(yǒu)上的铭文记载,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映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王位世袭制是最高权力的继承方式,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符合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郡县制推行于秦朝,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5.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 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6. 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殷墟可判断应该是商朝,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青铜农具出现在商周时期,“未出现”的表述不合史实,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等信息可得出青铜器的品种多样,且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战争频繁”与商朝的史实不合,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在商朝多于贵族使用,但并不是“广泛使用”,故D项排除。 7.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工商食官,生产不计成本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解析】依据“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官营手工业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六个过程,且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由此可得出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生产成本、产品丰富、产量庞大等进行描述,故AB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引文及“官营手工业”等信息,然后把备选项内容代入题干,逐项排除,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为此可知在解答史料选择题时,“代入排除”方法也是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8. 《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 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答案】A 【解析】解题时依据“田里不鬻(yù,卖)”,可得出其反映了当时土地是不能够买卖的,说明此土地制度出现在土地私有制之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土地制度是推行于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故A项正确, BCD项排除。 9. 从下表中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 ①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 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 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中“各种材质市场局的数量”得知其占绝大多数,所以不能说明青铜工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①排除;依据表格信息可得出铁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说明了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②正确;表格中只是对铁农具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无法得出其类型,③排除;由表格中的出土地点可以看出涉及到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铁器使用的区域非常广阔,④正确,故B项正确。 10. 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仍未瓦解 【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时代“抑商”的主要手段是广设关卡、征收重税,而不是禁止商人追求利润,“重农抑商政策禁止商人追求利润”表述有误,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故B项排除;商鞅变法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强了秦国国力,故C项排除;明清时期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农耕文明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因此“重农抑商”观念在此经济土壤的袒护下不可能基本瓦解,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准确理解。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11.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 重农抑商 B. 统一度量衡 C. 迁都咸阳 D. 按军功授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遭贵族反对的原因,注意关键词“直接损害”,A、B、C三项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利益有损,但并非直接损害,而按军功授爵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对贵族来说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故选D项。 点睛:本题难易程度适中,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四个选项是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二是要注意关键词“直接损害”,稍加分析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 12. 《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下图书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反映的内容是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是战国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国应该是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即③处,故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均不合题意,故ABD项排除。 【点晴】此题设问比较巧妙,通过商鞅变法的内容,来考查秦国的具体地理位置,解题时紧扣引文,判断出引文为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其次也需要对地理位置的熟悉,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3. 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大人世及(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周礼》) B.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 C. “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 D.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职业官僚”。A讲述的是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故A错误;B讲述的是分封制,开始于西周,故B错误;C讲述的是年终拿他们的成绩功劳呈报给君主,称职的就留用,不称职的就罢免。与题意相符,故C正确;D讲述的是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这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故选C。 14. 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制度、文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在夏朝而非本题的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是层层分封,不存在“中央”这个概念,即分封制不能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含①或者②均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碌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的确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答案】D 【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排除。 【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16. 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不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也不关注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而把注意力全部投在了国家管理之上。这一学派的治国理念是 A.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 D. 专制集权、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关注的是人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以及人欲自然关系等,与题意描述内容不符,故A项排除;“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国家管理”的信息无关,故B项排除;“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体现出对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的关注,与题干中描述的管理国家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不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也不关注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把注意力全部投在了国家管理之上”可以看出此家学说关注的是国家的管理,据此可判断出应该是法家的思想,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等,故D项正确。 【点晴】解题时,需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这样对解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本题中“不关注……也不关注……而……”等信息可知强调的是后者,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准确获取正确答案。 17.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其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道家“齐物”思想 【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引文大意的准确理解,引文大意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象对待自己身体一样,体现了待人如己,相亲相爱你的思想主张,与墨家“兼爱”的思想相符,故B 项正确;儒家“仁爱”思想具有等级性,故A项排除;儒家“礼治”思想旨在维护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故C项排除;墨家“非攻”思想主要反对不义战争,与题意不合,故D项。 18. 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日: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天子权力至上 B. 玉玺为天子专有 C. 皇位世袭罔替 D. 玉玺代表信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等信息可得出玉玺的使用反映了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不得僭越的历史特点,故A项正确;“玉玺为天子专有” 是对材料中现象的陈述,而不是“本质”,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皇位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玉玺代表信物”不合题意,玉玺是皇权的象征,故D项排除。 19. 秦朝时期,今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应该是 A. 燕王 B. 广阳郡守 C. 幽州牧 D. 范阳节度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B符合秦朝制度内容。A属于分封诸侯,它符合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后来的明成祖朱棣。C出现于汉朝。D指的是节度使,它出现于唐朝中后期。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 例题: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上是由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建立的封国,不存在州或郡的行政单位;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单位为郡、县;唐朝地方行政单位是道、州、县。根据地图,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单位有郡、有国,还有州的建制,说明这一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历史状况的只能是在西汉时期。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只要知道西汉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20.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 点睛:B为误选项。秦朝驰道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21.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郡”的信息,排除A,在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的领地变小了,封皇子为诸侯王,皇帝与诸侯王的亲缘更近,故B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取代异姓诸侯王”,排除C。 22. 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 A.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B. 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C. 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D. 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废除了封国,而郡县制依然存在,所以“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表述不合史实,故A项排除;废除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且封建社会一直使用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推恩令削弱的是同姓诸侯王,而不是异姓,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是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D项正确。 【点晴】历史概念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如本题中的“推恩令”,就是需要对推恩令实施的目的以及影响,有准确理解,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获取正确答案。 23. 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 A. 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确立了察举制 D.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材料与地方王国问题无关,故A错误。材料也并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故C和D排除。因为他们接受皇帝的垂询实际上是在牵制宰相,限制相权,故而加强皇权,故本题选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4.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 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 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 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 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可以看出,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家学说(“德教”“周政”代指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主张“霸王道杂之”,即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是单纯用道家或儒家的思想治国,与材料不符。D项的理学是宋明时期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25.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就是外儒内法,“彻底抛弃法家思想”的表述不合史实,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从而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均不合题意,故CD项排除。 26. 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掘一座汉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所含信息量大,倍受关注。 以下出土文物和结论之间相符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屏风上的画像是汉代绘制的,并不能说明是孔子的真实相貌,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江西开发程度较低,出土的200万枚五铢钱并不能说明此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错误;根据“南海海昏侯臣贺”可以判断墓主可能是刘贺,故C项正确;仅凭一座真车马陪葬坑和超越列侯丧葬数量规制的编钟无法判断墓主可能是汉朝皇帝,故D项错误。 27. 下列关于《九章算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汇集了包括田亩、粮食、仓窖、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 ③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④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28. 《汉书·食货志》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鈦(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经济法规所产生的影响是 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促进冶铁技术发展 C.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可知是指盐铁官营的政策。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于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故A项正确。BD不对,这不是这项经济法规的主要影响;C不对,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导。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专营 【名师点睛】目的基本都是为自己所服务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为统治者自身利益的,国家的对外行为也是为本国利益的。该项经济法规的主要影响应是从对统治者有利的角度来分析。 29. 如图为河北省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陶俑。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黑纱制成的笼冠;右为武士俑,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两种陶俑同出一墓,形象地反映了 A. 服饰的变化 B. 汉族习武之风 C. 少数民族汉化 D. 民族大融合 【答案】D 【解析】解题的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提炼,依据题干中“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黑纱制成的笼冠;右为武士俑,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等信息可得出两个陶俑的穿着融合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穿着传统,体现的是民族的融合的主题,故D项正确;“服饰变化”是题干现象描述,而不是反映的本质内容,故A项排除;习武的表述偏离主题,故C项排除;“少数民族的汉化”表述不合题意反映的主题,即民族融合,故D项排除。 30.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 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都完善基层管理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 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并未有分配土地的内容,故A项排除;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孝文帝改革通过迁都和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据此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故选B;商鞅变法未有汉化政策,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受到旧贵族的反对,故D项排除。 31.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甘肃省嘉峪关地区”可知此地区(西北地区)已使用犁耕技术进行农业生产,B项正确。由两幅壁画可知,魏晋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仍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重大突破,A项错误。 “北魏均田制”在题干和图片中未体现,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甘肃省嘉峪关地区的农耕情况,并不能体现曲辕犁是否出现的情况,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32.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家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以上言论体现出司马迁的治史原则包括 ①广集资料 ②以史为鉴 ③秉笔直书 ④以小见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得出广集资料;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大意是:文章直白、所记载事情经过核实、不凭空加以赞美、不掩饰其过错。也就是为符合实际的记载,秉笔直书;以史为鉴、以小见大,材料未体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计52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依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答案】相同:内容方面,都对恒星、太阳、月亮等的运行进行观测并记录;都利用模型或先进手段观察绘制星表:成果均达到较高水平(或答绘制出星表)。 不同:目的不同,中国为生活生产服务,吉希腊探索宇宙的本质;成就不同,中国最早记录日食、月食现象,古希腊可以预报日食和月食。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相同点可以紧扣材料中“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等信息分析归纳,不同点可以依据材料中“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原为韩国大商人。在赵国经商期间因结交秦公子子楚,后官至秦国相国,封文信侯。在他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大商人子贡,曾经“相鲁、卫”,“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当时,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①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门下都有大量门客。吕不韦自愧不如,便用优厚待遇招揽食客三千②人。这些门客为他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据学者统计,该书大量引用各种文献,如《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以及慎到、曾子等人的著作,“天下③ 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力图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的观点,认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④ 概括文中①②③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示例:文句④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答案】文句①信息:商人活跃,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 分析: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促进了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文句②信息:贵族养士,蔚然成风。 分析:诸侯兼并,各国为增强国力,招揽人才;有利于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 文句③信息:百家争鸣。 分析:社会动荡,民生痛苦,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促进思想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句②中第一小问 解答需要紧扣“门下都有大量食客”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人才需要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文句③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由众多的著作可知当时百家争鸣,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学者们依据自身立场运用所学提出了各种社会救治方案,客观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35. 农业事关国计民生,历代政府千方百计发展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发展农业的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2)请指出小农经济形成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图为汉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分布图 (3)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与形成这种特点相关的经济与科技因素。 材料三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 (4)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晋灭亡后北方农业的基本情况。针对该种情况,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1)作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特征: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 (3)特点: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十分密集。 原因:关中地区是汉代的经济中心;铁制工具在汉代广泛使用;汉代《九章算术》为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4)情况:农业人口减少,土地荒芜、自耕农没有足够的土地,农业生产衰退。 措施:推行均田制,按照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租调制,规定每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回答积极作用时需要放在当时背景下去分析,主要是对当时刚刚形成的有进步作用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及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所给的图画及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地图信息,从水利工程的分布密集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关中地区的经济位置、生产力水平、数学成就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材料中“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土地被大量抛荒”“农业经济严重衰退”“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先回顾孝文帝采取与农业有关的措施有哪些,抓住注意“针对”两字的提示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