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 B.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 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 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 ‎2、战国时期出现“士无定主”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 A.私学的兴盛 B.宗法观念淡薄 C.政治环境宽松 D.封建经济发展 ‎3、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这说明西汉初年 ‎ 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 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 D.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 ‎4、科举时代有“人以科名(科举名试取得的功名)重”的谚语,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 A.世官家族 B.儒家读书人 C.平民百姓 D.统治阶层 ‎5、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 ‎……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 宋代理学 D.明末清初思想 ‎6、“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包括豪放、婉约两大流派。”材料中的“它”应是指 A.小说 B.唐诗 C.杂剧 D.宋词 ‎7、顾炎武说:“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 A. 主张男女平等 B.反对封建专制 C. 主张学以致用 D.反对宋明理学 ‎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造纸术——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 ‎ C.印刷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快捷工具 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武器 ‎9、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泰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如右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C.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10、《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中品评文人画时说:“唐王右丞(维)援诗人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下图中与该评论相适应的是 ‎11、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北方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便在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可见元曲广泛传播的原因是它 A.有强烈现实批判性 B.深得统治阶级喜爱 ‎ C.字贴近民众现实生活 D.集中体现戏曲精华 ‎12、近代人物王韬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薛福成说:‎ ‎“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吴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二者的是 A.和魂洋才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1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时的“新思潮”不包括 A.放眼世界 B.探索新知 C.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D.维新改良、变法图强 ‎14、胡适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在此胡适赞扬了梁启超 A.宣扬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传导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 C.倡导托古改制,挽救危难时局 D.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思想启蒙 ‎ ‎15、1919年,北洋政府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蔡元培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推动民主和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B.鼓动中国民族主义精神崛起 ‎ C.学习西方实现独立富强 D.中国革命具有彻底反封建特色 ‎16、1919年2月,李大钊指出:“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劳动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材料说明了 A.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C.李大钊思想倾向社会革命 D.三农问题的艰巨性 ‎17、1924年,孙中山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孙中山认识到 A.帝国主义对中国由友好变为武装干涉 B.中国革命由于列强的干涉而曲折艰辛 ‎ C.中国社会本质发生了变化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彻底 ‎18.、民国十三年一月,孙中山讲道:“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 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这番话论述的是 A.“驱除鞑虏”的民族主义思想 B.“创立民国”的民权主义思想 C.新三民主义的民族革命目标 D.实行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19、毛泽东曾说:“我的文章……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 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下列对应关系,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近代仁人志士的抗争——《新民主主义论》‎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论十大关系》‎ D.“文化大革命”运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0、1952年,毛泽东说:“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材料表明毛泽东认为 A.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政策深入人心 B.要建立社会主义须实行公有化 C.制定经济政策要考虑人民的需要 D.发展资本主义有益于政权巩固 ‎21、1984年,邓小平认为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置、 机构设置、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金和联合经营等十个方面,应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这体现了邓小平 A.要求通过活跃经济带来技术流动 B.主持的全面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C.主张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读下面的文字信息,这一艺术创作反映了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等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全部史诗由30 多首革命歌曲和20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穿插18段诗朗诵,交换场景37处。‎ A.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B.“双百”方针推动了艺术精品的产生 C.文化园地里“样板戏”一枝独秀 D.“二为”方向使艺术创作生机勃发 ‎23、右图是1979年10月为纪念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而发行的纪念邮票。整个邮票画面是一个大舞台,两旁挂着绿色帷幕。此邮票的主题是 A.“百家争鸣” B.“欢度国庆” C.“文艺春天” D.“市场经济”‎ ‎24、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下面是1949〜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变化图,据此可知 A.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发展迅猛 B.改革开放推动教育发展 C.改革开放后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D.新中国教育制度基本完善 ‎26、右面漫画名为《袁隆平的心事,你来猜》。它形象地反映了 ‎ A.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 B.“浮夸风”盛行 ‎ C.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D.“科教兴国”成果显著 ‎27、.希腊神话的美丽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这体现出古代希腊 A.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B.民主和法制的不断进步 C.“神”被世俗化人性化 D.希腊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28、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毫无用处。”这是因为自然哲学家 A.相信并崇拜神 B.片面关注人的感觉 C.否认世界的客观性 D.忽视了人本身 ‎29、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描绘的反面人物夏洛克要求依法割掉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正面人物鲍西亚同样引用法律条文反击惩处了夏洛克。该故事的结局反映出 A.封建贵族特权已逐渐丧失 B.人们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 C.法律在当时已获普遍遵守 D.人文主义者对法律的尊重 ‎30、恩格斯曾评价达•芬奇、但丁和莎士比亚:“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发生的变化是 A.以上帝为唯一的敬仰对象 B.封建统治者已经被打倒在地 C.宣扬了人文主义和个性解放 D.肯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31、加尔文1536年到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以“异端”身份被驱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政权,加尔文受其邀请再返日内瓦,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23年,使它成为新教的中心。由此可见,加尔文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是 A.西欧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B.欧洲的宗教改革由宗教权力主导 C.驱逐异端有利于无神论思想传播 D.世俗权力对宗教改革的支持 ‎32、“启蒙”一词出自“发蒙启蔽”,意为启发蒙昧,开启蒙蔽。以此来分析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其主要作用是 A.开启人文主义之源 B.开启理性光辉 C.使近代科学繁荣 D.使人摆脱宗教束缚 ‎33、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创立,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们都 A.打开了认识原子的大门 B.将牛顿力学概括在其中 C.使人的认识深入到宏观世界 D.促进了人类认知方式的进步 ‎34、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 爱尔兰鹿由于过度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致最终灭绝。与材料现象研究相关的科学理论成果是 A.进化论 B.量子论 C.自由落体定律 D.相对论 ‎35、下面是世界工业强国位次变化情况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年份 ‎ 位次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3‎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4‎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科技发展对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 C.德国是工业革命最大受益国 D. 1900年美国综合实力超过英国 ‎36、1851年世界博览会共有18000各参加商,提供了10万多件展品,其中不可能包括 A.客货混装的蒸汽火车 B.机械加工所用的车床 C.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D.一块重达24吨的大煤块 ‎37、当代作家张承志的草原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点,其作品饱含着浓重的激情。他很少描绘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人事关系斗争,也很少描绘客观实际的现实生活,他主要把关注点集结在对主人公内心感受的抒发上。这一风格特征属于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D.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38、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美术,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这反映了欧美社会 A.美术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B.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的情绪 C.反对保守的艺术创作形式 D.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39、有学者认为,艺术家只应描绘他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即使是魔鬼,也应是他所见过的那个魔鬼。这表明他主张 A.艺术应该反映主观世界 B.艺术应该反映客观真实 C.否认艺术家的创造能力 D.批判传统艺术创作方式 ‎40、法国文艺界和社会舆论曾对美国电影发起强烈的抗议风潮,一批著名影星冲进巴黎圣日尔曼大街的几家电影院,抢出美国电影的拷贝在街头焚烧;电影工作者还在埃菲尔铁塔下示威,抗议好莱坞的“入侵”。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科技促进了世界电影发展 B.法国和美国争夺电影霸主地位 C.电影艺术具有一定的民族属性 D.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的精华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0分,第42题20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多重要?欧海龙教授表示,儒家文化就像五谷,是人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儒家式微则经济落后,则社会公德缺失。”他对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表示愤慨:“现代有些国人越来越不像国人,他们完全摒弃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没有了职业操守,缺乏道德底线。”他认为,社会公德缺失,导致“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局面,其根源便是对儒学的全盘否定。‎ ‎——欧海龙《提高民族自信力需重视儒家文化》‎ 材料二 在伏尔泰看来,中国文明的本质性规定乃是一种伦理型文明。在中国,“伦理学是首要的科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伦理的格言。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主要关注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6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都置于国君和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以壮大国家的争霸实力。在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方面,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就是国君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税,向全国的土地收税,这就否定了齐国大小贵族对原有封地的绝对支配权,成为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 的起源。管仲废除了自西周以来采取劳役地租形式的井田制度,采取了视土地多寡与好坏征收赋税的措施,这样就刺激了齐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管仲还规定不准在农忙时期征派劳役,不准抢夺牧畜,这使大量的农田得到垦辟,牧畜得到了繁殖,齐国的封建经济也迅速发展。这些改革的综合结果,就是基本否定了三代时期的中国古典分封制度,推动中国社会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快速迈进。‎ ‎——根据《管仲改革与古典分封制的终结》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管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改革的影响,(8分)‎ ‎1-5 ACDBC 6-10 DCCAC 11-15 CBDDA 16-20CBCAB ‎21-25 CBCBB 26-30 ACDDC 31-35 DBDAB 36-40 CADBC ‎41、(1)价值:儒家文化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扬儒家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9分)‎ ‎(2)方面: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现实(现世)性;德治与法治结合。(6分,答出两点即可)‎ ‎(3)认识: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政治和经济的进步。(5分)‎ ‎42、(1)背景: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分封制开始瓦解,井田制遭到破坏;铁犁牛耕逐步推广,生产力有较大进步。(6分)‎ 特点:改革总体上以增强争霸实力为目的;改革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较为全面。(6分)‎ ‎(2)影响: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齐国的社会转型;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矛盾的缓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齐国的争霸实力;动摇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