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测(4月段考)(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测(4月段考)(2018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统测 ‎ 历 史 ‎ 命题人: 审题人: ‎ 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3.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        B.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C.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        D.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 ‎5.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B.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 C.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    D.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 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   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 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   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 ‎7. “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 C.台谏分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8.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9.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10.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11.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B.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C.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 D.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 ‎12.下图为《唐律疏议》所列出道德原理图,这表明 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  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 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 ‎13.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14.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 内外朝制 ‎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 B ‎ 行省制 ‎ 行省成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事权力。 ‎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大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等原则,为推翻清王朝奠定法律基础,加速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 D ‎ 人民公社 ‎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 ‎15.据《清会典》记载:“‎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16.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由公民大会控制、执行的严格法律“陶片放逐法”。按照这一法律,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资助大量贫穷公民 C.给外邦人以公民待遇 D.拒绝观看戏剧表演 ‎17.梭伦改革宣布,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A.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C.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 D.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18.古雅典兵役制经历了公民兵向雇佣兵的转变。公元前7世纪,由自行装备的自由民组成的重甲步兵取代了往昔的贵族骑兵;希波战争后,无力自行装备完整的城市贫民取代了之前的重甲步兵;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逐渐实行雇佣兵制,由国家定期发放薪金或津贴。这一转变反映了 A.当兵成为人们谋生手段  B.雅典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D.公民城邦意识进一步增强 ‎19.古代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合理性。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法的 A.开放性  B.公正性  C.权威性   D.无序性 ‎20.据《罗马法》: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但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历史学家指出:“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由此可见 A.罗马民法不支持落后的奴隶制度 B.释放奴隶推动罗马社会制度进步 C.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奴隶数量不断减少 D.自然法思想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21.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D.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22.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 A.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B.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C.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重视 ‎23.根据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有关奴隶解放的限制有所放宽,奴隶的处境也有较大的改善,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妇女从丈夫的独裁权力的支配下慢慢地被解放出来。这一规定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保证了妇女的权益 D.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 ‎24.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在上帝之下,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英国 A.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法治原则得到确立 D.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25.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26. 19英国政府计划在明年3月底正式启动脱欧谈判,但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50条,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启动脱欧程序。这充分反映了 A.分权制衡理念    B.君主立宪原则     ‎ C.议会主权思想    D.社会契约观念 ‎27.在美国宪法的背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文化。在美国形成初期,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新型国家”的公民。这不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宣扬的准宗教性的乌托邦社会,而是根据政府的首要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由共和国。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这说明 A.美国首创共和政体 ‎ B.美国人的政治追求与法国人有本质差别 C.美国新型共和国的首要原则是三权分立 D.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 ‎28.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29.研读《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表》(如下)该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 ‎ 地方权力 ‎ 中央与地方重合的权力 ‎ 中央权力 ‎ 调控州内贸易;设立公共教育体制;制定地方性法规等 ‎ 保证税收、健康及公共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等 ‎ 调控州际及对外贸易、宣战、发行货币等 ‎ A.体现了中央集权原则 B.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30.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31.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大批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这反映出 A.巴黎公社起义及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B.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法国的小农经济 C.小农经济导致法国社会经济长期落后 D.共和制在法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33.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行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    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 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    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 ‎3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35.1906年颁布的《国家根本大法》规定:“整个俄罗斯国家的行政权全部归属沙皇”,“任何新的法律,未经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批准不得产生,未经沙皇批准不得生效”,同时删去“全俄罗斯皇帝是无限专制的君主”条文中的“无限”一词。这说明俄罗斯 A.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       B.逐步走上宪政道路 C.封建统治秩序进一步强化       D.实行绝对君主专制 ‎36.“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 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治国模式(2分)‎ ‎(2)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2分)‎ ‎(3)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4分) ‎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研究题目进行论证。(要求: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并认识其本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8.(12分)民粹主义,亦称平民主义,具有道德的、感情的和非理智的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同意作为解决冲突、做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在此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雅典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但多数裁决规则并不足以为少数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 ‎ ‎——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 ‎ 材料二 历史上的西方政治精英,包括美国的国父,在民主问题上都比现在西方的政客要谨慎得多。他们大多倾向于采用“共和”与“法治”来防止“民主”可能带来的“‎ 民粹”。 ‎ ‎——张维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基因缺陷”是什么?》 ‎ 材料三 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 ‎ ‎——金雁《民粹主义:俄国与世界,昨天与今天》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为达成“基础性共识”在民主政治方面做出的“开创性尝试”。(2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父”谨慎避免民粹主义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影响。(5分) ‎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代民粹主义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规避“当今民粹主义复兴”的途径。(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