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 纪中期末联考高二年级历史科试卷 命题学校:顺德一中 ‎ 一、单选题(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 C.神权强化了王权 D.血缘政治鲜明2.下列表格反映汉代前期太尉一职任职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 205~前 202 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 196~前 196 年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 184~前 179 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 179~前 177 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 154~前 150 年 中尉 迁丞相 A.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 B.汉初太尉设置与加强皇权关系密切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汉初太尉设置与中央集权关系密切 3.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了思想建设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家国同构”理念 4. 图 4、图 5 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图 4 唐代中期 图 5 北宋中期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5. 清军入关后,曾经大规模圈占土地,下表是顺治八年(1651 年)大规模圈地情况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全国耕地面积 内务府庄园 ‎(皇家庄园)‎ 各族王公、宗室庄园 直隶一省投充为世袭奴隶或农奴的自耕农和贫农 ‎290 万顷 ‎9000 多顷 ‎13300 多顷 约 66 万男丁 A. 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 B.促使了自由劳动力产生C.造成生产关系的局部倒退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 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4.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 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5.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谈到:“古希腊罗马人经常推崇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由此推断,古希腊 A. 公民利益服从城邦利益 B.民主政治的根基是自由 C.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 D.城邦剥夺公民个人自由 6. 古代雅典 10 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 500 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另有 100 名候补)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陪审员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这一制度 A. 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杜绝陪审法官徇私枉法的危险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7.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 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启蒙思想运动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文的意识不断完善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9.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 16 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A. 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 10. 下表是 1913——1938 年英、法、德三国对外出口情况统计表 国家 ‎1913‎ ‎1928‎ ‎1938‎ 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 ‎(﹪)‎ 每个国家总额 中输往欧洲的百分比(﹪)‎ 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 每个国家总额 中输往欧洲的百分比(﹪)‎ 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 每个国家总额 中输往欧洲的百分比(﹪)‎ 英国 ‎26.1‎ ‎30.1‎ ‎23.6‎ ‎31.6‎ ‎22.2‎ ‎32.1‎ 德国 ‎24.7‎ ‎66.3‎ ‎19.3‎ ‎69.9‎ ‎21.1‎ ‎65.1‎ 法国 ‎13.6‎ ‎66.6‎ ‎13.7‎ ‎62.5‎ ‎8.6‎ ‎54.2‎ 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经济逐渐衰退被德国赶上并超过B.二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C.英国的总海外市场可能大于法德两国D.法德两国在欧洲销售总额都大于英国 4. 下表反映了 19 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5.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 70 多个议案, 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 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16.1787 年,法国巴黎高等法院发表宣言声称:国民应通过定期举行的三级会议“自由地” 向国王纳税,并要求通过一项法国人的人身保护法,提出未经正当审判不得逮捕任何人。这一宣言旨在 A.解决法国王室的财政危机 B.召开三级会议以制定宪法C.申明高等法院拥有立法权 D.试图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 17. 瓦特研究蒸汽机用了 20 多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总共获得 4 项技术专利,1773 年英 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至 1800 年。马克思也说:“瓦特的伟大天 才表现在 1784 年 4 月他所取得的专利说明书中。”由此说明推动当时技术革新的直接动力源于英国 A.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拥有庞大的海外市场 C.较早形成的专利制度 D.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18.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共和制度的确立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19. 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 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 A. 鸦片战争结束后传统的中外朝贡体系逐渐动摇B.清末民初以后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18. 作家 Gordier 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 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说明 Gordier 反对英国 A. 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 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19. 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下图中“民主”的使用次数开始超过“共和”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民初共和政治的受挫 C.五四运动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2.以下对表 1 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 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 ‎(单位:百万元 以 1871-1873 年为指数 100 基准)‎ 年份 出口 指数 进口 指数 ‎1871—1873‎ ‎110‎ ‎100‎ ‎106‎ ‎100‎ ‎1881—1883‎ ‎108‎ ‎98.2‎ ‎126‎ ‎118.9‎ ‎1891—1893‎ ‎167‎ ‎151.8‎ ‎219‎ ‎206.6‎ ‎1901—1903‎ ‎311‎ ‎282.7‎ ‎473‎ ‎42‎ ‎1909—1911‎ ‎570‎ ‎518.2‎ ‎702‎ ‎662.3‎ 表 1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23.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论述:“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下列选项中对“同治中兴”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指的是清末新政改革 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C.迈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中心内容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4. 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 400 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25.20 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 世纪 30 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26.1961 年—1965 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 1887 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600 万人;到 1965‎ 年全国城市数从 1961 年的 208 座减少至 171 座,减少了 17. 8%;城市化水平由 1960 年的 19.8qo 下降到 14. 6%/(1964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27. 新中国的 1950 年版、1953 年版、1958 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 年版、1975 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 版将 1975 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 年签发的 400 万本 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 世纪 50 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D.2005 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7. 下图是 20 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9.1960 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本国汇率保持稳定,国际货币国保持贸易逆差B.为了美元汇率保持稳定,美国要保持贸易逆差 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 ‎30.2016 年经济全球化成为热门话题,出现了系列难以预测、极不寻常的所谓“黑天鹅” 事件,2016 年 6 月英国全民公投退出欧盟;12 月,支持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大家还预计这种黑天鹅现象会越来越多,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B.全球化进入制度化阶段C.经济全球化阻碍发达国家的经济 D.经济全球化发生了逆转 二、材料阅读(共 40 分)‎ ‎(一)必做题:共 30 分。请考生按要求完成 31-32 题的作答。‎ ‎31.(20 分)文明交流与制度创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是促进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事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 2000‎ 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 307 年就说过:“贤者与变俱„„循 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们的思维进程在 15 世纪 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 15 世纪 90 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 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折;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二: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材料三:“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1776 年,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根据 1787 年宪法,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共和国。‎ ‎——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文明交流与近代文明交流的共性和差异,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中过程中的作用。(10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文明创新方面有哪些尝试?材料二中认为评判政治制度模式的依据是什么? 请以材料三为例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10 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从第 33-35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33.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街,以进行间接统治。明清时期,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土司统治,斌役无名,刑杀任意,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领损失。 雍正四年(1726 年),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到雍正八年(1730 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作用。(6 分)‎ 33.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0 分)‎ 材料 1935 年起,关东军以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1939 年关东军决定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占领哈拉哈地区作为入侵苏联的跳板,进而实现“北进计划”。5 月,日本挑起了冲突。苏联派朱可夫元帅指挥苏蒙军队,朱可夫指挥各军兵种之间密切配合,动用集结的大规模步兵和炮兵正面作战,同时动用强大的坦克装甲部队包围了日军侧翼,并最终在一场歼灭战中击溃日军。战争中,苏军首次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实施了空降作战,采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战术,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等。诺门罕战役双方参战兵力达 10 多万人,日本参战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自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对俄(苏)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他们认为在对美英开战未取得胜利时不应与苏联交手。9 月 9 日,日本提出停战要求,15 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据杨大卫《诺门罕战争:日本第一次惨败》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罕战役的历史背景。(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诺门罕战役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6 分) 35.【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黄宗羲的讲学活动主要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至十八年(1679)。二十年间,拜他为师的人多达数百。在绍兴证人书院讲学期间,他提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认为“泛然而轻信”的盲从,实则“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在海昌讲学时,他告诫官员:“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在给学生讲授《四书》《五经》等经典时,告诫学生:“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问。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他向县令许三礼传授了中国和西方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 向陈言扬等传授了中西数学知识。陈言扬在老师的启发下写了一部论“勾股定理”的书, 黄宗羲亲自为之作序。黄宗羲讲学收效最大者,是在宁波创办“甬上证人书院”时期。在他的思想和学术风格熏陶下,形成了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力、其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其学脉传于乾嘉以致清末的清代浙东学派。康熙十八年,黄宗羲停止讲学活动, 而全力从事于著书立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讲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讲学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4 分)‎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期末联考高二年级历史科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选择题(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D C B A A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D C D C B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D B C A C D A 二、 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共性:都有一条文明交流的通道: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新航路;都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都对文明交流、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3 分) 差异:古代以陆上为主、近代以海上为主;古代以中国为中心,近代以西方为中心(3 分)。‎ 作用:促进了人类社会、文化、思想全方位进步;有利于文明的创新的改革(制度创新等);影响着文明兴衰;改变着商贸格局。(4 分)‎ ‎(2)贡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人类社会向近代化演进;科举制度促进了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建设;儒家思想曾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反专制的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为当代世界发展提供了参考学习的典范; (3 分)‎ 尝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3 分)‎ 依据:“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1 分)说明:言之有理有据,酌情赋分。(3 分)‎ 以美国与英国近代政治制度为例,尽管两国文化同源,都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 但由于两国国情不同(2 分),所处的历史环境差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英国建立了以议会为中心、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政体 ‎(1 分)。‎ ‎32. (10 分)评分标准:论点明确:可选择其中一种“话语体系”确立论点,也可以综合两种“话语体系”确立论点。(2 分)论据充分:选择与论点相关的证据,至少运用三个史实论述。(4 分)论述合理:能够结合论点,准确阐述论据的价值,要求多角度论述。(4 分)总结提升:能够结合论述,形成启示性的认识。(2 分)‎ 示例 1:‎ 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论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总结: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 示例 2‎ 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势力入侵面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历程。‎ 论据:鸦片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加剧,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全民族联合抗战,取得了百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断斗争,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3.(1)特点:集中于西南地区;时间短,进程快:方法多样,和平改流与武力围剿相结合:政策具有灵活性,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有完整的配套措施。(4 分)‎ ‎(2)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 分)‎ ‎34.(1)背景:日俄(苏)在近代曾多次开战,双方在中国东北和蒙古一带存在利益纠纷。二战爆发前,日本当局为“北进”“南进”策略摇摆不定;为试探苏蒙军事实力,日本挑起了战争。(4 分)‎ ‎(2)政治意义: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侵苏政策,而选择“南进”侵美政策,将美国拖入战火。军事意义:使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提升了苏军士气,消除了日本对苏(俄)的心理优势;锻炼了苏军各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检验了各种新装备和新战术。(6 分)‎ ‎35.(1)鼓励质疑;讲究实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既重经史之学,又重自然科学,包括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6 分)‎ ‎(2)为僵化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活力;促进了西学东渐;对知识分子养成良好的学风, 促进学术活动的发展起到了-定的积极作用。(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