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2018年2月1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是反驳老子的“无为”思想,也不是反驳荀子的“王道”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故A、C、D错误;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是反驳墨子的“非攻”思想,故C正确。‎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攻无道而伐不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2.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体现上天设立君主的意志与原始宗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天立君主,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君主实行德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上天就会奖赏君主,如果君主对百姓实行暴政,上天就会惩罚,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君主要服务于民,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君主要实行德政,是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滥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特点 ‎3.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 B.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 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 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4. 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答案】B ‎【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5. 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A. 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 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 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 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学说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发展的思辨化,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故B排除。汉初无为而治政策属于道家思想,不是董仲舒思想,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名师点睛】九品中正制将人的资质分为不同等级,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 ‎6.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处于明朝灭亡时期,符合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C正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都是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A排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故B排除。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时期,清朝没有灭亡,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7.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皇帝好恶不是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的决定因素,故A排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过于绝对,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王羲之 ‎8.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B.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D.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材料大意是:从唐宋以来读书人将心血都放在科举考试上,一旦科举被废除(元代),读书人的才华抱负无处施展。此时元杂剧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是士才从事于词曲的创作,以这些读书人的才情,使得元代戏剧成为了千古独绝的文字。这一段材料揭示了元杂剧的兴起与士人科举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故排除B,选A。元杂剧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兴起,C、D项并非题干所述的重点内容,排除。‎ ‎9.‎ ‎ 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 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 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 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儒释道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文学作品“导人从恶”,可见顾炎武认为小说败坏社会风气,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选B;儒释道的伦理观念不因小说而改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官方倡导的文化与大众文的冲突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儒释在社会风气方面的意见对立,排除D。故选B。‎ ‎10. “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社会政治建构的独创,他把理想国家的实现寄托在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强调:‎ A. 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B. 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将一切教育赋予政治意义 D. 人的品性是良好政治的基础 ‎【答案】D ‎【解析】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理想国家的实现寄托在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是因为哲学家懂得正义和善,故选D。‎ ‎11.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 ‎(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2. 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从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这说明新教伦理:‎ A.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B. 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 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D. 促进了新兴君主国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是强调新教伦理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挑战教皇的权威,排除A;新教虽然冲击了基督教神学,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新教徒认为通过理解自然获取上帝旨意和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旨意一样重要。这就将人们的眼光更多地引向自然界,人们试图通过研究自然来获取上帝的意愿,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余各项均没有体现出“自然界”这一层含义。‎ ‎13. 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 君主立宪的主张 B. 自由平等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议会至上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君主立宪,与材料中“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没有涉及自由,与材料中“这就好像一条纽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表明是社会契约,故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与材料中“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相符,但直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确立,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14.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 ‎15.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 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 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 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答案】B ‎【解析】‎ ‎ 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英国革命后“很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主张以法制限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即体现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材料没有体现孟德斯鸠反对英国革命的态度和三权分立思想,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16.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 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 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 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861年1月”“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中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起到了作用,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指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排除;第二工业革命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1861年1月”“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是解题的关键。‎ ‎17. 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A. 注重人物真实刻画 B. 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 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 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艺术家注重人物真实刻画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可知艺术家注重光影的微妙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表现手法并不抽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家追求神韵意趣结合,故D项错误。‎ ‎18.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军阀的方向,C项正确;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D项错误。所以选C ‎19.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B正确;A在清末体现不出;C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错误。‎ ‎20.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以下言论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表明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决心。这体现了民权主义,故A正确。“驱除鞑虏”、“民族的国家”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故B错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体现的是民生主义,故C错误。由“复四千年之祖国”这一信息可知其体现的是反满复汉的民族主义。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的理解。三民主义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分别对应的政治纲领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2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突出反映出:‎ A. 人的思想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B. 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 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是表现,没有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1924年孙中山发展三民主义理论,形成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体现了中国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时机还不到,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传播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评价 ‎22. 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这表明他们:‎ A. 希望复古“三代”‎ B. 主张中体西用 C. 认为“中西同源”‎ D. 主张效法西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依据所学可知,薛福成、郑观应都是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材料“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应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思想 ‎23.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 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 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 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题眼是“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根据本题题眼,可知康有为的思想冲击了儒家的思想,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这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24. 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A. 此报告应为《新民主主义论》‎ B.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 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D. 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答案】C ‎.....................‎ 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属于中共八大内容,故D错误。‎ ‎25. 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65年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材料关键时间“文革”即1966—1976年,D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答案】(1)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解析】(1)从材料“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看出态度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国际实际;“实践”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即可。‎ ‎(2)“态度”从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以看出陈独秀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影响”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但是这个偏激性肯定不得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由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可见福泽谕吉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从中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来看,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27.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论 史实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政治:罗马教皇的压榨使得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原因:与教皇彻底决裂,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形成了民族在政治上的认同感;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民族教会,规范了德国语言文字,形成了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 ‎(2)革命性: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 保守性: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1)第一小问政治、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中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这两句话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2‎ ‎)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可以从革命性和保守性等两个方面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革命性: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保守性: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广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答案示例一:‎ 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答案示例二:‎ 信息: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等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近代中国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继承。‎ ‎【解析】材料的信息是与“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有关。我们先看人物的时代背景,从明清时期到中国近代,说明材料的启蒙思想是从明请开始的,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到这一点。籍贯主要体现在思想出现的方位,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来分析。思想主张我们可以找不同,也可以找相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选自宋代话本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答案】(1)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 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 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2)青苗法、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3)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解析】(1)‎ 由“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易地辗转贩卖”可知,均输法节省了运输费用,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由“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可知,平淮法有利于稳定物价,稳定市场,打击富商的势力。由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借鉴了桑弘羊的均输法和平淮法,发展了自己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在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农田水利法使得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由材料“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可知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由材料“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可知新法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由材料“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可知新法引起了民间的强烈不满。‎ ‎(3)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记载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其需要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因此,对该题来说,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