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常州市“教学研究合作联盟”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战国某思想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的主张,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思想主张,A选项符合题意;“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学派思想家墨子的思想主张,B选项不符合题意;“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学派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主张,C选项不符合题意;“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是法家学派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 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4.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提出遵循古法,强调学习古人的用笔,重视“意”的作用。如图是他的书法作品,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D. 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作品是行书,C是行书的特点,故选C;A是小篆的特点,B是楷书的特点,D是草书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理学家在建立理论体系时,把自然、人生和社会融为一体,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 充分阐发佛道思想 B.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C.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D. 开始形成民族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可知,理学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故B正确;理学融合了道家、佛教思想,并非充分阐发佛道思想,排除A;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联系所学理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解答。 6.日本学术界曾提出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贵族社会的完结,宋代是平民社会的开始。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A. 怀素张旭等草书大师的出现 B. 情节曲折的传奇小说受到市民欢迎 C.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D. 《游春图》《步辇图》等风俗画的流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怀素、张旭等是唐朝的草书大师,唐朝时期情节曲折的传奇小说受到市民欢迎,AB不符合“宋代是平民社会的开始”,排除;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符合题意,故选C;《游春图》是隋朝展子虔的山水画,《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人物画,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是平民社会的开始”,联系所学宋词产生的原因分析解答。 7.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评价李贽,“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天下为公” B. “个人理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廉洁诚信”:反对正统思想是“万世至论”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得出李贽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主张自由、廉洁和诚信,故C正确;“社会环境”是明朝的正统思想一一理学是官方哲学,A错误;“个人理智”指人的个性自由,B错误;“丛林”指人的廉洁和诚信,D错误。 8.清代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批语:“迨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A. 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 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 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 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故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故A排除。材料与越剧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故C排除。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 9.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下图中所示。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 ) A. 对西方的了解加深 B. 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 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是涉及人种肤色问题,没有涉及其他,所以不能得出A结论;中国近代开始接触西式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排除A;材料和民族意识无关,排除C;由关于中国人的肤色的回答来看,可知认为中国人的肤色优越于其他种族的肤色,体现民族自大心理,故选D。 10.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三年,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1910年,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其宗旨放弃了“平均地权”。20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 A. 迟滞了反清革命的爆发 B. 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 C. 导致了革命阵营的对立 D. 潜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不利于政党的统一领导,不利于革命力量的团结,潜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故D正确;同盟会成立后即开展了多次反清的武装起义,A错误;同盟会的分化与是否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同盟会的分化不等同于对立,C错误。 11.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A. 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 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 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可知,古德诺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缺乏信心,不赞同中国的共和体制,认同中国的君主政体,故选D;A、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说法绝对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 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B. 理性选择西方文明 C. 效法英国立宪政体 D. 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表达了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时,要理性选择西方文明,把中国传统的“克己”精神与西方民主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 修养,不要盲目争斗,故B正确;材料“依吾儒忠恕之道”表明李大钊没有摒弃儒家思想,A错误;材料中的立宪泛指民主政治,理论上包括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D错误。 13.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技术,尤其是核技术方面落后,为此中国政府应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故A正确;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只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B错误;C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4.1977年9月,邓小平在接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 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正确;邓小平的这段话强调了对外开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关,A错误;1977年的中国还未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B错误;材料主张抛弃意识形态,“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但无法推断是此时才开始,C错误。 15.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的我国进行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排出;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 16.《十日谈》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郡主绮思梦达与侍从相恋,亲王暴跳如雷,绮思梦达愤然驳斥:“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构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该故事 A. 揭露教会虚伪,批判教会神权 B. 提倡人类平等,批判封建等级 C. 肯定自然欲望,反对禁欲主义 D. 提倡法制理性,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可知,体现出提倡人生而平等,批判封建等级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批判教会神权、反对禁欲主义、提倡法制理性等信息,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7.有观点认为,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由于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的产物。19世纪中叶以后,有更多的历史学家则倾向于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意大利人天才创造的产物。以上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C. 后期学者研究比前期观点可信 D. 都没有揭示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以东罗马学者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带书籍逃往西欧避难,或者意大利人天才的创造,解释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都没有分析其经济根源,没有揭示出真正的根源,D项正确;由于史料和研究角度不同,导致结论和观点的不同,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的说法绝对,A项说法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文艺复兴的原因,并非其性质,B项错误;19世纪中叶以后的史学观点与前一种观点一样,都与文艺复兴有时间差距,需要史料证明,C项错误。 18.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因信称义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禁欲主义 D. 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 A. 法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B. 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 C. 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D. 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反映了卢梭反对彻底的直接民主,提倡选举实行精英贵族政治,这说明他认识到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宪法的信息,排除C;材料虽未反映“主权在民”的思想,但并不能说明卢梭没有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排除D。 20.有学者高度评价伽利略,认为“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是这一传统结合的典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伽利略非常注重于实验测量 B. 伽利略重视严密的逻辑推理 C. 伽利略兼顾实验事实与逻辑 D. 伽利略实现了众多科学突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可知,伽利略研究物理学具有使实验方法与学术思维兼备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映了伽利略研究方法试验事实与逻辑相结合的特点,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未体现伽利略众多的科学发现,排除D。 21.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问题,又缺少合格的机械师,瓦特也不是每次都能修好机器。到1830年,还有l/3的棉纺织厂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 B. 理论发展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C. 工人阶级自发抵制机器 D. 科学研究缺少普通民众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可以推导出当时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故B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2.李卜克内西评价说,1859年某生物学著作的出版“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下列属于这本著作的影响是 A. 引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B 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 C.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推动科学界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阐述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达尔文的这一理念仍然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也是现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B选项排除;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D选项排除。 23.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 阐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规律 B. 标志着科学从此摆脱神学的控制 C. 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 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与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与材料中“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相符合,故C正确;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材料中“引力”“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不符,A错误;达尔文进化论标志着科学从此摆脱神学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与材料中“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不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联系所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知识分析解答。 24.“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民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民面前一无所有;人民正在直登天堂,人民正在直下地狱。”与该创作风格相同的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等待戈多》 D. 《老人与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英国作家狄更斯发表的著名现实主义小说一一《双城记》,直面现实与批判性社会黑暗,《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故B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等待戈多》《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25.严伯钧的《西方艺术课》中描述一种独特的美术风格:“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哪幅绘画作品能体现上述风格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镜中的少女》 D. 《日出·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对美术风格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浪漫主义,以下四幅绘画中只有《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故A项正确。《拾穗者》是现实主义,《镜中的少女》是主体主义,《日出·印象》印象画派,故BCD错误。所以选A。 二、材料题 26.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 【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3)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基层管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得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一是德业相劝”“三是礼俗相交”得出注重德和礼;根据“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得出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根据“患难相恤”得出强调互助互勉;根据“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得出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等角度分析解答。 (2)要求:根据“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得出孝义仁爱;根据“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得出清廉立身(清廉勤政);根据“我以吾俭”得出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可从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回答。 (3)当代价值:家规乡约提倡孝义清廉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据“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得出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得出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基层管理)。 27.发端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影响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8世纪各门类科学确立以来,科学的实证、理性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精神成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启蒙运动在反封建、反教会方面较文艺复兴更加明确和彻底,沉重打击了教会和专制政治。 ——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材料三 有论者说,启蒙运动对权利和自由的激情释放出一种毁灭性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削弱了对共同体的任何感觉。但也有人争辩说,启蒙运动假设人性是无限可塑的,这个假定为极权主义国家将所有个性的痕迹从其主体那儿抹掉的企图提供了思想灵感。启蒙运动应该对法国大革命负责,对极权主义的产生负责。 ——(美)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科学基础,阐明启蒙运动较文艺复兴“明确和彻底”的含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及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科学基础:经典力学的发展;18世纪各门类科学的确立。 含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2)特征: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理性至上);与科学联系密切。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研究;但是也僵化了思维方式,机械地研究社会科学。 (3)影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抹杀个性导致极权主义。 【解析】 【详解】(1)科学基础:根据所学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根据“18世纪各门类科学确立”得出18世纪各门类科学的确立。 含义:根据“沉重打击了教会和专制政治”得出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2)特征:根据“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得出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理性至上);根据“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得出与科学联系密切。 影响:可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自然科学研究分析积极影响,根据“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概括得出消极影响,即僵化思维方式,机械地研究社会科学。 (3)影响:根据“启蒙运动对权利和自由的激情释放出一种毁灭性的个人主义”得出促进思想解放,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根启蒙运动应该对法国大革命负责,对极权主义的产生负责”得出抹杀个性导致极权主义,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8.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的宗旨下起步的,并与教育发展紧密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教育救国论者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子,又徐徐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他们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和客观效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举例说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表现。 【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 特征:“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中西文化的交融。 (2)主要意图: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 客观效果:算学等实用学科受学生欢迎;推动教育近代化。 (3)表现: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根据“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得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根据“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得出策略中庸。 特征:根据“‘中体’作为前提”得出“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根据“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得出中西文化的交融。 (2)主要意图:根据“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得出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 客观效果:根据“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得出算学等实用学科受学生欢迎,推动教育近代化。 (3)表现: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变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中体西用”宗旨。 29.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是简单的先哲主观臆想,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相联系。 ——覃杰《反思十九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论十大关系》探讨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1)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影响: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 (3)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得出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方面回答。 (2)核心问题:《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早探索,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等方面分析总结。 (3)启示:可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等角度分析解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