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佳选项,每题 1.5 分,共 51 分) 1.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 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 A. 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 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C. 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 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 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承袭的是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而不是宗法制度,因 此 A 项错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 理性,经验守旧”说明阻碍封建社会的发展,B 项正确;政治统治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未体现, 所以 C 项错误;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与传统 技的关系,材料未体现,因此 D 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分封制的基础。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被打破,但是宗法观念却得以保留。 宗法观念讲究血缘亲疏,成为封建政治落后的重要原因。 2.学家钱穆认为:“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属于“封建政体之创兴”的政治制度 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中“封建”就是分封建邦的意思,故 C 项正确。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 基础制度,A错误。皇帝制度是秦朝时期设立,B错误。D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袭制度。 【点睛】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 3.战国以来,郡县制逐渐得到推广,但分封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这一现象反 映了 A. 君主专制影响国家制度变革 B. 郡县制度还不够完善 C. 分封制利弊并存 D.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战国以来”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制的存在问题,主要的实例如汉初、 明初的封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后朝君主采用分封制的出发点都在于维护其家天下的统治,因此 A 正确。郡县制在封建社会后期已经比较完善,B 错误。分封制的确利弊并存,但是并不能佐证“某些时期” 的逆袭,C 错误。D 项符合史实,但和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 非常时代所宜。”然而《临时约法》制定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 A. 是革命党人“因人立法”的产物 B. 体现了革命党人向袁世凯的妥协 C. 说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 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理解 【答案】A 【解析】 材料“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和 “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说明革命党人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因人立法”,故选 A;材料体现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排除 B;《临时约法》颁布之时,袁世凯尚未窃取辛 亥革命的果实,排除 C;革命党人照搬西方政治体制,对中国国情了解不深,排除 D。 5.“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 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 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清朝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B.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主与 学在中国实现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前大家把说打倒皇帝的人看作疯子,而辛亥革命后,把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看作疯子, 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思想上的变化,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 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人们思想解放,辛亥 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政治影响,排除 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B;宣传民主 学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进行的,并且“实现”表述错误,排除 C。 6.辛亥革命 10 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 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可见第一点指的是民族意识增强,第二点指的是民主意识增强,只有 A 项符合。B、C 和 D 项只是说了民 主方面,均不全面。 7.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 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 1832 年英国 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 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 C. 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英国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光荣革命, 故排除 A 项;1832 年议会改革中获利最大的是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人和下层民众并没有获得普选权, 故排除 B 项;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的是《权利法案》,故排除 C 项。这次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在议 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故选 D。 8.1787 年制定并于 1789 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 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 26 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下列有关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③反映了州权至上的精神 ④体现了民主和分权权衡的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为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制、联邦制和民主制的原则, 而中央政府组织原则是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为了解决美国独立之前中央政府无权 的状态,美国 1787 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③不符合题意。由此选择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确立·《1787 年宪法》。 9.《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以看出该文献主要是在强调通过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达 到社会的和谐,故 A 项正确;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故 B 项排除;礼乐制度是 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同一化”,故 D 项排除。 10.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 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答案】A 【解析】 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 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 A 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 B 错误;分 封制遭到破坏,故 C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 11.“《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 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 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答案】B 【解析】 《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 A 不符合题 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 选项 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 “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允许外国军舰到长江备口岸航行 B. 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 C. 使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兵特权 D. 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 生产”可以看出,这个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允许日本投资建厂,它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的特征,因此 B 正确。A 是《天津条约》内容,排除。CD 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 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的过程。 13.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到 1860 年时,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 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A. 闭关锁国的政策依然存在 B. 皇帝集权统治未受到损害 C. 近代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D. 传统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答案】D 【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虽然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广大内陆地区贸易销售 仍然很低,主要是小农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故 D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宣告破产, 故 A 项错误;外国侵略签订条约促使皇权集权统治受到威胁,故 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经济入侵, 近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运动企业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 点睛:小农经济解体 14.公元前 399 年,以“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的罪名判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的机关是 A. 陪审法庭 B. 公民大会 C. 五百人议事会 D. 元老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陪审法庭是古代雅典受理公民诉讼的司法审判机关,所以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应该是陪审法庭, 故选 A 项;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行政事务,均不 负责司法审判,故排除 B、C 项;元老院是古罗马的国家机关,故排除 D 项。 15.公元前 453 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 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指的是公民范围狭窄,广大奴隶被排斥在民主殿堂之外。因此雅典民 主是奴隶主对奴隶统治的工具。 16.《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 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 太祖 A. 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 要解除地方割据 C.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 要改革官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所选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所担心的是权臣上下蒙蔽, 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 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选 A。 17.《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 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 成祖罢相,高度集权 B. 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 权分六部,内阁统帅 D. 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罢相的是明太祖,不是明成 祖,故 A 项错误;都察御史的职责是监察职责,故 B 项正确;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 C 项错误;废除 丞相,皇权高度集中,政治并没有清明,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 18.杜甫诗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召公之子受封于鲁 B. 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C. 鲁国是因功臣受封 D. 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之子受封于鲁国,故 A 项错误;鲁国诸侯要定期对周天子朝贡,故 B 项 正确;齐国是因功臣受封,故 C 项错误;宋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故 D 项错误。 19.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钱大家分,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 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与主人公如此感慨产生关联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可知,体现了主人公注重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故 B 项正确;AD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 项是选官制度,排除。 20.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 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 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21.1693 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 资格。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 1707 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 是 A. 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B. 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D. 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内容上看,《任职法案》的规定实际上是确保议会组织上的独立,使议会不受国王控制,从而可以限 制王权,使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1689 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1707 年通过的《任职法案》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故 A 项错误;D 项错误,错在“最终失去了全部”。 22.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针对那些不受欢迎或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为减少政治混乱,于公元前 6 世纪创 立了 A. 五百人议事会 B. 民众法庭 C. 陶片放逐法 D. 平民保民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针对那些不受欢迎或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保障民主制度,创立了陶片放 逐法,故 C 正确;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责是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 要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平民保民官是古罗马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一种特殊官职,ABD 与“针对那些不受欢 迎或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针对那些不受欢迎或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结合 所学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分析解答。 23.公元前 5 世纪时,罗马法律的解释权操纵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力为贵族谋利益。平民经过 长期的斗争,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它的颁布 A. 使习惯法过渡为成文法 B. 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C. 使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 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一定的依据,使罗马法由习惯法 过渡为成文法,A 正确;《十二铜表法》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无关,排除 B;《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使罗马 法由习惯法过渡为成文法,C 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 益,D 错误。 24.1901 年正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論: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各国全权大臣照会, 尚须加重……除载勋已赐令自尽,毓贤已饬即行正法,均各派员前往监视外,载漪、载澜均定为斩监候罪…… 英年、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监候,著即赐令自尽。据此可知 A. 清政府重用反帝官员 B. 外交成为清朝头等大事 C.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01 年”“(清政府)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各国全权大臣 照会,尚须加重”,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对惩办不力的官员立予革职,永 不录用,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该内容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 朝廷,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严惩对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员,故 A 项错误;B 项在材 料中均不能体现,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1 年”“(清政府)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 各国全权大臣照会,尚须加重”,联系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25.据日方统计,1931 年 9 月至 1937 年 9 月,中国军队在东北毙伤日本关东軍 17.7162 万人,年均近三万 人。这说明 A. 日本刻意隐瞒军队减员情况 B. 局部抗战的地位不容忽视 C. 分区域抗战是胜利的必由之路 D. 国民政府抗战成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31 年 9 月至 1937 年 9 月,中国军队在东北毙伤日本关东軍 17.7162 万人,年均近三万人” 可知,1931 年开始的局部抗日取得巨大成就,说明局部抗战的地位不容忽视,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日本刻意隐瞒”,排除 A;C 表述太绝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正是开 始抗战,时间不符合题意,D 错误。 26.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设立的中央机构是 A. 军机处 B. 理藩院 C. 内阁 D. 改土归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设立理藩院,B 正确;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帮助皇帝处 理政务的机构,与加强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无关,排除 A;明朝设立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是君 主加强专制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 C;改土归流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 不是中央机构,排除 D。 27.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 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说 C. 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试题设计巧妙,通过设置一个情景:小华找资料写论文,引出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相关知识 的考查。这样看来,试题要求从三本书里找出它们共有的历史元素(历史现象)。思考作答时,注意抓住相 应的时代及关键词来理解,如“康雍乾”“ 军机处”“文字狱”等,综合分析,再结合各个选项,即可推断出准 确答案。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清朝时期为强化统治,大兴文字狱;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 帝裁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8.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 遭到议会强烈反对,这一斗争反映出 A. 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 B. 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 C. 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 D.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德国统一前,材料主要反映普鲁士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分歧, A、C 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 选项表述有误,选 B。 【考点定位】世界近代史·德意志的统一 2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结束了旧的政体,确立了新的政体,成为 20 世 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故答案为 A 项。辛亥革命虽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真正的民主共和 制度并没有建立,排除 B 项;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与自由的权利,但并不充分,排除 C 项;辛 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性质,排除 D 项。 点睛:作为一次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是否结束了旧的政治制度、经济上是否 建立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思想上是否建立了与新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结束了旧的政体君主专制 制度,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 30.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 表现在 A.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D. 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孙中山先生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而穷其一生,所以 C 选项是正 确的。ABD 项不是孙中山的遗愿,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故排除。故答案选 C。 31.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 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ABC 项。 32. 《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指( ) A.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 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1901 年《辛丑条约》中 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言人,所以正确的选项是 C 项,ABD 项中的“完全”表述错误,排除。 33.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清帝退位 D.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中国的共和政体,它不是由君主专制政 体直接演变而来的,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奋斗的结果;它也不是由各省扩大到全国,而是从开始就具有全 国性的规模,故 B 项正确;A 是临时性的组织;C此时政府还没成立;D中不熟共和制建立标志。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共和政体建立 34.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与后者相比,前者更具有时代进步性,这 主要表现在其 A. 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B. 反对外国殖民侵略 C. 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D. 促进民主 学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也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所以变革封建土地制度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的时代 进步性,故排除 A 项;辛亥革命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与太平天国相比无法体现时代进步性,故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了辛 亥革命的时代进步性,故选 C 项;辛亥革命主要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民主 学思想的传播并不能体现 出辛亥革命相比太平天国的时代进步性,故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 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35 题 18 分,36 题 13 分,37 题 18 分,共 49 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次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 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填注涂改地在 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近代西方主要政体形式,如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 么?及它的作用有哪些? (2)分别列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这四国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 (3)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 【答案】(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的建立。唐朝:完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2)英国《权利法案》美国 1787 年宪法法国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代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一系列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大变动”则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确立英国政体的文献是《权利法案》,确立美国政体的是 1787 年宪法,确立法国 政体的是 1875 年宪法,确立德国政体的是 1871 年宪法。 (3)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可知,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都要 符合本国的国情,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政体,而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因此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 加强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 36.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几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 不同时空的文明。 片段一: 第 5 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 3、8 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 为奴。 第 8 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 的骨头,他须偿还 300 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 11 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 片段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 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 1787 年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3)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4)该宪法起了什么作用? 片断三: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5)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 【答案】(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 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如“禁止贵族与平 民通婚”就是明显的不平等(也可以举其它例证)。 (3)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保障了美国资 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民主宪法。反映人民渴望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罗马 法可以有章可循,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即可。 (2)根据“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 奴”、“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可知罗马法中的平等是相对的,即在同一阶层或同一集团中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不同阶层之间则 不是平等的,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等。 (3)根据“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可知美 国 1787 年宪法中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87 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组建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按照三权 分立原则构建了民主共和政体,实现了权利的制约与平衡。美国 1787 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 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5)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 其统治权”等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民主宪法。反映人民 渴望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点睛】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 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 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结合材料二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回答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 限?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 义? 【答案】(1)《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 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 学的理论指导。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左 图的时间 1842 年就可以知道《南京条约》的签订,因为《南京条约》,签订于 1842 年,同样道理右图的时 间 1901 年就是反映《辛丑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而《辛丑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可。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判断出材料二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均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然后 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太平天国的作用和局限即可。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帝退位、大总统等字眼即可判断出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然 后结合清帝退位强调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合大总统誓词强调辛亥革命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方面的要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