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3专题1--4; 考试时间:90分钟; ‎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 第Ⅰ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5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问□□应该是哪位思想家?( ) A. 孟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老子 2.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 ) 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     ‎ 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 ‎3.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君子气节、道德自觉 ‎4.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朱熹这一做法( ) A.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C. 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D. 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 ‎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 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             ‎ 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            ‎ 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6. 清中期学者戴震指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体现了当时思想界( ) ‎ A. 理学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  B. 理学日益背离了人性之道 C. 反君主专制思想继续发展  D. 出现“兴欲灭理”的思潮 ‎7.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      ‎ 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 ‎8.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9.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10. 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说明( ) ‎ A.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 B. 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 ‎ C. 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 D. 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 ‎11. 王阳明谈到佛道两家的作用时曾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这表明王阳明( ) A. 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为一家       B. 兼取佛道,成全圣人之学 C. 发扬佛道之学,抛弃儒学        D. 认为兼取佛道之学是错误的 ‎12.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13.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 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14.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15. 顾炎武《日知录》中写道:“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这一观点表明他( ) A. 对陆王心学持批判的态度  B. 主张回归孔孟儒学    ‎ C. 肯定心学的修身养性功能  D. 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16.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 ‎17. 洋务运动时期,两广总督的张树声曾写道:“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据材料可知当时( ) A. “中体西用”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 B. 有人对“中体西用”式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怀疑 C. “中体西用”已经被否定               ‎ D.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18.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错误的是( ) ‎ A. 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 B. 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 C. 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的挡箭牌 D. 创办者多为留学归来者 ‎ ‎19. ‎20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的“他们”是( )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激进派 ‎20.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的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为弥补这一演迸环节的缺失,中国开展了(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21.“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该观点最有可能是( )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22.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中“识”的重要例证是( ) A. 剿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 力主预备立宪,实现政治改良 C. 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      D. 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23.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说:“吾人讨论学术,尚论古人,首当问其学说、教义尚足以实行今世而有益与否,非谓其于当时之社会毫无价值也。”陈独秀意在(  )‎ A. 强调全盘非儒反孔极具情绪化的特征   B. 强调否定儒家思想是科学讨论的结果 C. 强调非儒反孔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D. 强调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等重要 ‎24.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 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 ‎25. 学者王家俭在《魏源年谱》中用“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形容魏源的一生。以下对魏源“经世”思想分析正确(  ) A. 力主平等对待西方国家   B. 切中时弊迎合变革潮流  ‎ C. 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D. 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体 ‎2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 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 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27. 中国近代史上,各派人士在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斗争激烈。下列观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是( ) A.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B. “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 C.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 D.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2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A.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9.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 )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30.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 A. 平均地权     B.民权主义    C. 发展实业    D. 实行社会救济 ‎31.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C.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3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 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 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 D. 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33. 孙中山在《对黄埔军官学校告别词》中说:“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有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有望成功。”材料反映了孙中山( ) A. 同意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B. 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C. 对北伐战争结果的客观分析      D. 借鉴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34.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B. 提出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张 C. 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D.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35. 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困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此,孙中山晚年( ) A. 提出了三民主义      B. 倡导了三大政策     ‎ C. 领导了辛亥革命      D. 主张“平均地权”‎ ‎3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 ‎37. 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 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 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 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 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3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一文中说道:“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对他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陈述了民权主义的思想        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C. 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D. 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39.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 ‎4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 民主革命     B. 抗击外国侵略     ‎ C. 工农武装割据       D.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41.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 枪杆子里出政权      B.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工农武装割据 ‎42.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毛泽东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论十大关系 C. 旧民主主义论          D. 城市革命中心论 ‎43. 1978年10月访日时,邓小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首先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本来很丑,就不应该表现得像美人一样。”这句话所体现的是 ( ) A. 美与丑的辨证统一       B. 实事求是的思想 C.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D. 奋发图强的心愿 ‎44.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 A. 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 C.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 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45.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从中可表明( ) A.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向农村            ‎ B. 农民有检验革命党派和革命同志的决定权 C. 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 D. 中国革命应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6. ‎201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 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 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47.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阅读文章后明确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在中央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早就真理标准问题站出来明确表态的。这表明此次大讨论( ) A. 正式揭开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序幕  ‎ B. 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 在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 D. 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8. ‎ 近代中国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 ‎ ‎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 ‎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49.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 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以形写神 D.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50.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此倾向是( ) A. 怪诞化    B. 脸谱化    C. 世俗化    D. 功利化 ‎ ‎ 第Ⅱ卷 (材料题)‎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在而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6分)‎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7分)‎ (3) 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4分)‎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8分)‎ ‎ ‎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B     3、D     4、C    5、C   6、B    7、B    8、C    9、D 10、D 11、B    12、B    13、A    14、C    15、A      16、 D 17、B  18D  ‎ ‎ 19、B    20、C   21、B    22、C    23、C  24、D  25、B  26、A  27、B 28、A   29、C    30、A    31、C    32、D    33、D    34、A    35、B    36、D    37、D    38、D   39、B 40、A    41、D 42、A 43、B  44、A    45、C    46、D    47、D     48、B 49、B    50、C  ‎ 51、 ‎ (1)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列举: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或王夫之:唯物思想 ‎ (2)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关注世界形势,启迪思想。 (3)派别: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4)运动: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最主要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