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 ①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 ②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③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 ‎《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A. 《圣日耳曼条约》B. 《布列斯特和约》C. 《纳伊条约》D. 《色佛尔条约》‎ 3.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德意志帝国政府已立意在 2 月 1 日以后……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演说中“最近的行为”是指()‎ A. 1905年德军参谋长制定的“施里芬计划” B. 1916 年德军发动的凡尔登战役 C. 1916 年日德兰海战,德军取得战术性胜利 D. 1916年德军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4.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头”。根据有关史实分析思考“割牛头者”对德的策略是 A. 力图削弱德国,以便确定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B. 扶植德国 C. 采取绥靖政策 D. 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5. 巴黎和会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警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那边去!”劳合·乔治的真实意图是( )‎ A. 吞并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B. 制裁甚至肢解德国 C. 扩大影响力,称霸世界 D. 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6.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7.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国家 ‎ 罗马尼亚 ‎ 希腊 ‎ 南斯拉夫 ‎ 匈牙利 ‎ 保加利亚 ‎ 苏联 ‎ ‎90% ‎ ‎10% ‎ ‎50% ‎ ‎50% ‎ ‎75% ‎ 英国 ‎ ‎10% ‎ ‎90% ‎ ‎50% ‎ ‎50% ‎ ‎25% ‎ A. 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 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 C. 英国与英国势力相当 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8. 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中曾秘密达成如下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大连商港须国际化……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这一协定 A. 使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的公认 B. 东西方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而对立 C. 对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安排 D. 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有大权强权政治的色彩 1.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了电影《开罗宣言》。下列关于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罗斯福、斯大林、蒋介石三巨头签署了《开罗宣言》 B.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C. 会议就战后处理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进行了商讨 D. 会议决定由英美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 ‎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闪击日益迅猛:1940年4月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5月,德军对荷兰、比利时发动进攻。荷兰、比利时先后投降。 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 6月22日,法国投降。1940年7月,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在第二年3月份做出的反应是 A. 颁布新的《中立法》 B. 通过《租借法》 C. 发表《大西洋宪章》 D.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 ‎1939年12月,日本阿部内阁签署《对外政策方针纲要》,提出“对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确保日苏两国平静无事”“努力使我方可能向南洋方向发展”的主张。日本此时出台《对外政策方针纲要》,是由于 ‎ ①德国在欧洲闪电战的胜利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③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④英美荷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4.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郑重强调:“英国、苏联、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确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利益和中国抗战的关联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认识到中国作为潜在大国的重要性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B. 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C. 乔治凯南在危言耸听 D. 美苏间的冷战即将开始 6. 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1. ‎1953年8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由于苏联掌握氢弹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方法,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苏联氢弹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B. 客观上有利于避免战争发生 C. 苏联氢弹让美苏竞赛形成均势 D. 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2.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苏联的势力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 系,而不是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美国错误的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因而制定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爆发。材料旨在说明(  )‎ A. 战后苏联致力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 B. 美苏争霸是导致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C. 美国对战后世界形势和苏联行为存在误判 D.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是冷战的直接体现 3.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4. 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柏林危机 B. 朝鲜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越南战争 5.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和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下列事件中“充满了火药味”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 B. 柏林墙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6. ‎2001年美国艺电公司开发的游戏《红色警戒2》中,将“苏联阵营”中具有心灵控制能力的角色设计为列宁的形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 ‎ ①列宁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先行者 ‎ ‎②社会主义理想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大感召力  ‎ ‎③列宁在苏联(俄罗斯)人民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 ‎④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渗透在文化产业中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7. 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     ②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 ‎③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          ④只有技术上成熟才能对文物开掘。‎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8.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  )‎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1.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个( )‎ A. 杰出的政治家 B. 残暴的统治者 C. 伟大的战略家 D.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人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 出处 ‎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高祖本纪》 ‎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 ‎《旧唐书·太宗本纪》 ‎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 ‎《新唐书·高祖本纪》 ‎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 ‎《新唐书·太宗本纪》 ‎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 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 A.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 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4. 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①两次雅克萨之战;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收复台湾;④册封达赖、班禅。‎ A. B. C. D. ‎ 5. 清军进入台湾后,有人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康熙认为台湾是“东南数省之屏蔽”。这说明康熙已经认识到台湾 A. 对于巩固国家海防的重要性 B. 对于东南数省发展的重要性 C. 作为祖国宝岛开发的重要性 D. 对于人口疏散与迁移的重要性 6.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 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 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 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7. 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  )‎ 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 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 1. 都提倡“中庸”思想的东西方两位先哲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都热衷于教育事业  ②都曾致力于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  ③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他们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学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 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 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4分)‎ ‎ ‎ 材料二: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 ‎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6分)‎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 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5分)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2分)‎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3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己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 材料三: 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6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4)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 ‎【答案】‎ ‎1. C 2. B 3. D 4. A 5. D 6. A 7. D 8. D 9. B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C 18. C 19. C 20. B 21. C 22. D 23. B 24. C 25. B 26. C 27. A 28. B 29. B 30. B ‎ ‎31. 故答案为: (1)含义: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原因: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 (2)原因: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 举措: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心态: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 原因: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不同: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4)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 ‎32.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